滑县近代史(滑县历史之老滑县时期)

明朝建立后,废除了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立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其下设立府、县两级,滑州改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连续的战争造成中原地区人口稀少,大片土地荒芜,政府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洪武三年(1370年)的滑州,仅辖一个白马县,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已名存实亡,洪武七年(1374年),滑州降格为县,称滑县,滑县之名从此确定并延续至今。明代地方行政区划承袭了元代的乡里甲之制,滑县被划分为高阳乡、仁寿乡、义台乡、太平乡、永宁乡和安民六个乡,下设七十九里,一个宁山卫军屯,宁山卫军屯共分为四所三十一营。

滑县近代史(滑县历史之老滑县时期)(1)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部将刘汝魁攻占滑县,当年三月,起义军在滑县建立农民政权,委派刘三晋为县令。同年七月,清兵占领滑县,委托邢台举人王蔚代理滑县政务。清朝在地方管理体制上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滑县名称沿用,隶属直隶大名府不变。裁撤了宁山卫军屯,把军户改为农户,将四所三十一营就近并入了附近乡里。雍正三年(1725年),滑县划归河南省卫辉府管辖,从此滑县一直属于河南省一部分。雍正五年,胙城县县城被风沙掩埋,原属于胙城县的班胜固集、常兴集、庞固社、牛市屯,划归滑县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滑县由6个乡改为16个区。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民国政府撤并州县,撤销了卫辉府,滑县改属河南省豫北道。

民国时期的滑县,与周围县域相比,面积还是相当辽阔的。当时,滑县北至内黄二安乡刘庄村,包括现在内黄县的中召乡、梁庄镇、浚县善堂镇和内黄县的陆村乡、井店镇、二安乡一部分地区,南至封丘黄德镇大关集村,包括现在封丘县的黄德镇、长垣县的丁栾镇、赵堤镇、佘家乡大部和樊相镇、方里乡一部分地区,西至延津位邱乡班胜固村,包括今天的位邱乡、王楼乡、朱寨乡、马庄乡大部分地区,东至桑村乡张马厂村,共辖1358个村庄,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左右。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鲁豫边区在滑县四周与邻县交界地,创建抗日根据地。1940年6月,在滑县东北与内黄濮阳三县交界地建立了高陵县,滑县的善堂、牡丹街、魏庄、白道口、四间房等地共计205个村庄划入了高陵县。1949年8月,高陵县被撤销,其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浚县和内黄,只有南部白道口和四间房一带的村庄回归滑县。

滑县近代史(滑县历史之老滑县时期)(2)

1940年6月,在滑县与长垣交界地建立了卫南县,滑县的小铺、王庄、半坡店、牛屯、焦虎、老店、上官、瓦岗、慈周寨等地共计400个村庄划入卫南县。1949年8月,卫南县又归并为滑县。1943年1月,在滑县东南与长垣、封丘、东明四县交界处建立了滨河县,滑具的老岸、佘家、丁栾、官桥营一带划入滨河县。1945年8月,滨河县被撤销,滑县划归滨河县的村庄,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划入长垣县。1943年秋,在滑县、浚县、卫辉、延津四县交界之地建立四县办事处,1945年6月改称卫滨县,滑县的牛屯、半坡店以西地区划入卫滨县。1946年4月,卫滨县被撤销,滑县划入卫滨县的村庄大部分划归延津县。从抗日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滑县与周边县所进行的县域划分中,共划出399个村庄,划入一个镇另加31个村庄。具体情况是:划给长垣110个村庄,划给封丘23个村庄,划给延津77个村庄,划给浚县59个村庄,划给内黄124个村庄,划给濮阳6个村庄,从浚县划入道口镇和31个村庄。

滑县近代史(滑县历史之老滑县时期)(3)

来源:老梁趣谈古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