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花果山水帘洞的美景的词句(观名胜赏名联拂云楼)

写花果山水帘洞的美景的词句(观名胜赏名联拂云楼)(1)

终南太华镇东方,杨柳金城,万井挹关中紫气;

葱岭昆仑睇西极,葡萄玉塞,一樽撰天上黄流。

——裴伯谦撰 题兰州拂云楼联

【注释】①终南:终南山。在陕西省长安县西五十里,东至蓝田,西至皋兰,绵亘八百余里。太华: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因西有少华山,故华山又称“太华山”。②镇东方:指终南山和太华山都在甘肃皋兰的东面。③杨柳金城: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晋咸康七年(341),大将桓温出镇江至金城,看见当初自己任琅琊令时所种杨柳皆粗约十围。叹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柳泫然流涕。又云,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左宗棠的幕府杨昌渭有诗说:“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杨柳”之意本此。金城:汉代设置金城郡,故城在皋兰县西南。④万井:井,指地下泉。这里含千家万户之意,⑤挹(yì):汲取。⑥关中紫气:据《关中记》:“东自函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这里代指函谷关,紫气:用“紫气东来”的典故,传说老子将过函谷关,关令尹喜登楼,见紫气自东而来,知道有圣人经过,果然见老子前来。后人因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⑦葱岭昆仑:自新疆疏勒到蒲犁以西为葱岭山脉,东面进入新疆后称昆仑山,天山。⑧睇:用眼睛稍稍斜视。⑨西极:最西边。葱岭和昆仑山皆在甘肃的西面。⑩葡萄玉塞;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玉塞:指玉门关,这里盛产葡萄和葡萄酒。⑾天上黄流:黄流即黄河,李白诗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⑿拂云楼:是甘肃省兰州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在原皋兰县城西北,位于黄河北岸,明代景泰年间建,楼共三层,可远眺群山,近俯黄河,清代曾是西北著名的骚人墨客、官绅富商集会之地。清代文人裴伯谦(字景福)谪戍新疆时,曾登楼题此联。

【鉴赏】这副对联通过登著名的拂云楼,展开想象,描绘了古皋兰的风貌。作者东观终南山、太华山,陶醉于两山的雄浑,而一个“镇”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当时观两山的感受:那两山是这样的伟岸,登楼观景之人也被之烘托,似能呼风唤雨;近看布满杨柳的金城关,此处也并不仅仅以“杨柳”来形容金城关,而是截取了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意,此时的作者正要谪戍边疆,他以“杨柳”寄情,通过杨柳依依,表达对故乡故土的留恋之情,并且把自己的美好祝愿寄于联中,即“万井挹关中紫气”,希望千家万户都能领受到“紫气”的祥瑞,过上幸福的日子。在下联中,作者又西睇葱岭与昆仑山,再看盛产葡萄的玉门关,喝上一杯葡萄美酒,顿时产生“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犹如李白无酒不能成诗,作者是无酒不能写联,却皆在表达自己由此而产生的激越、兴奋、豪壮的感情,似乎登高望远,人的精神境界也经过了山色洗涤,变得尤其高大,能与终南太华、葱岭昆仑媲美,因此而产生的感情是强烈而纯真的。总之,这副对联通过东观与西睇,远望与近瞧,既有力量的表现,又有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力量与柔美相结合,描绘了一幅雄浑开阔的画面。

写花果山水帘洞的美景的词句(观名胜赏名联拂云楼)(2)

放开眼界,看朝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溪云初起;

洗净耳根,听林鸟争鸣,寺钟响答,渔歌远唱,牛笛横吹。

——龚正谦撰 题福建邵武市熙春山憩亭联

【注释】①眼界:一作“眼孔”。②争鸣:一作“争啼”。③响答:一作“答响”。④渔歌远唱:一作“渔舟唱晚”,“渔歌唱晚”。⑤牛笛横吹:一作“牧笛催归”。⑥龚正谦:福建邵武人,清初文人。一说作者是洪麟绶,生平事迹不详。

【鉴赏】此联充满诗情画意,具有较大的艺术感染力,内容也较丰富。山与水,声与色,人与物,都是描绘的对象。

上联从视觉方面写景,所写景物都与“眼”“看”二字相关联。“看”是领字,领属下面四句,分别描绘“日”“月”“雨”“云”四种景物。“朝日才上”是说太阳刚刚升上来,这是写白天的景物。“夜月正圆”则写出夜景之美,后两句写天气变化,作者于此用了一个典故,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诗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原意是说,溪边开始弥漫雾气,太阳也从楼阁上落下去了,山中快要下雨的时候,大风刮进了高楼。此联引用这两句诗的前四字,显然是为了表现熙春山的气候特点,同时也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拓展视野,真正做到“放开眼界”。

下联从听觉方面写景,所写景物都与“耳”“听”二字相关。同“看”字一样,“听”字也领属下面四句,分别描绘“鸟”“钟”“歌”“笛”四种事物。“林鸟”即林中之鸟,“争鸣”写出了众鸟喧哗的热闹景象。“寺钟”指寺庙所用之钟,附近各个寺庙的钟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这就是“响答”了。“渔歌远唱”也用了典故,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两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原意是说,渔船上在傍晚时传出了嘹亮的歌声,响遍了整个鄱阳湖畔。此联无论作“渔歌远唱”“渔歌唱晚”或“渔舟唱晚”,都表现了一种和平宁静的境界。末句“牛笛横吹”,表现的是一种田园生活,流露的是一种闲情逸致。

在写法上,此联的最大特点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落墨,新鲜别致。由于上下联各由五个短语或短句所组成,所以从声律上看,只要这些短语或短句的末一字平仄相对就算合符要求。上联的“界”“上”“圆”“来”“起”,下联的“根”“符”“鸣”“唱”“吹”,平仄分别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好一一相对,合于声律要求。

写花果山水帘洞的美景的词句(观名胜赏名联拂云楼)(3)

雨过林霏清石气;

秋将山翠入诗心。

——佚名撰 题乐山乌尤寺止息亭联

【注释】乌尤寺:在四川乐山市东一公里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府河(即岷江)汇合处的乌尤山上。乌尤山原与凌云山相连,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将其凿开,故又称离堆。山上有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北宋改今名。今寺内存有明、清时建筑的天王殿、弥勒殿、如来殿、大雄殿。大雄殿内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像系香樟木精雕细镂而成,全身镀金,高约三米;寺中的尔雅台,相传是汉代郭舍人注释《尔雅》之地,尔雅台右侧临江绝壁凿有“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是明嘉靖乐山人彭汝实所书。止息亭即乌尤寺中供人休息、观赏之地。

【鉴赏】这是一副写景联,通过对乌尤山雨后秋景的描写,来衬托乌尤寺止息亭清爽、幽静的景观。

上联用分的手法,通过写雨后、森林、霏、石气四种景观,来写止息亭的景色特征,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读后,止息亭的主要景观就一一刻入脑海。“雨过”是时间,“林”“霏”“石气”是物景。雨后初霏,万物碧新如洗。阳光普照在地,愈来愈薄的云气弥满林间,似轻纱缭绕着林梢,渐渐轻盈、袅袅地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七彩光环,显现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描绘“日出而林霏开”之景。峻峭的岩石,被秋风冲刷后,洁净碧新,阳光一照,吐出缕缕如烟如雾似的青气,款款地向空中散发。整个景象,给人以一种幽深、寂静的感觉。试想,如果此时此地不是幽深静谧之至,何能看到、体味本没有的“石气”。作者用一“清”字把“雨过”“林霏”和“石气”相连,不仅把点景组成一幅全景,而且点出了这幅风景画“清”的特色,“清”字在这里被用神用活。

下联写是的全景,“山翠”是指乌尤山山色的翠绿欲滴,“秋”既是季节名词,又是整个秋景的代用词,作者还通过“将”“入”两字的修饰,使“秋”带有人格化的特色;“入”字在下联中是关键字,它不仅写出“山翠入诗心”的程度,而且还使“秋”字拟人化,“秋”好象人那样将整个秀丽的山色注入诗心。但是,本句的落脚点既不在“秋”“山翠”,也不在“入”字上,而是在“诗心”两字,“诗”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美好的代名词。“诗心”内涵无边无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不尽意的词来描绘不尽言的景,确是恰到好处,独具匠心,使人读后可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领略“诗心”中的翠绿山色和秋的胜景,韵味无穷,比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要高妙得多。

本联虽看似写景,但在景中却蕴藏着作者的深情。作者通过对止息亭幽雅、寂静的世外桃源般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高洁、恬淡、雅静的情怀和志向,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另外,本联措词华丽而不失之妖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对仗也十分工整,语意交融,节奏明快。

写花果山水帘洞的美景的词句(观名胜赏名联拂云楼)(4)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佚名撰 题黄果树瀑布观瀑亭联

【注释】①弓:此指弹棉花的工具,形状如弓,以牛筋为弦。②梭:纺织工具,俗称梭子,中空,两头尖。③黄果树瀑布:在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观瀑亭在县西南白水河岸,古朴雅致,游人可凭栏正面观看飞瀑落入深潭的壮景。

【鉴赏】此联纯属写景,把站在观瀑亭前所看到自然景色用浓笔重彩地加以描绘,形象具体。亭名“观瀑”,但所写并不限于地上的瀑布,同时也写到了天上的“红霞”,极大地扩展了写景空间。显得气象阔大;又由于地下与天上的景物互相映衬,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层次感。

上联把瀑布说成是“白水”,这是写实,但它不仅指白水河,固然,河水也会激起浪花的,也会“不用弓弹花自散”的;但是,它更主要的是写瀑,因为水流悬空而下,形成瀑布时,颜色是白色的,飞溅的水沫会像棉花一样,“不用弓弹花自散”。下联的“红霞似锦”,看似一个简单的比喻,其实,联系下句中的“梭织”来分析,不难发现此处暗用了织女的典故。传说织女原为天帝之女,因触犯天条,罚去纺织,每天“机杼劳苦”,织成“云锦天衣”,十分美丽。“红霞”是一种云彩,“红霞似锦”就是指“云锦”。这么优美的景色,加上优美的传说,黄果树瀑布就更为奇诡迷人了。

在表现手法上,此联善于运用想象和比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是值得称道的。上联从日常生活去生发想象,由白水想到棉花,由棉花想到弹棉花,读来感到亲切;下联从神话传说去生发想象,由红霞想到云锦,由云锦想到“机杼劳苦”的织女,把读者的艺术感受引向更新更佳的层次。可以说,上下联的想象和比喻,一俗一雅,一近一远,珠联璧合,自然贴切。

遣字造句不事雕琢,比较平实,个别字眼的对仗略嫌生硬,如“如”对“似”,完全是同义词。从平仄看,上下联的前四字一一相对,即“仄仄平平”对“平平仄仄”;上下联的后半部采用七言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平平”,前者合乎七言律句的要求,后者有失工稳,因末三字本应“仄平平”,而“天生成”却是“平平平”,此为“三平调”,是平仄调配中的忌讳,要设法避免才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