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担当的三个融合(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王亚明,女,1954年9月10日出生,汉族,北京市人,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习,并获得化学本科毕业证书和教育学硕士毕业证书与硕士学位证书,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

教育与担当的三个融合(拳拳之心殷殷之情)(1)

我的生日和教师节是同一天,冥冥之中便和教师这份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我已将近70岁了,43年的教师职业生涯是我这辈子最重要,也是最值得骄傲的经历!教师的职业虽然是辛劳的,但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感是其他职业者无法体会到的。教师在“敬业爱生”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好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让我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曾有过三段不同的经历,令我最难忘的是在嘉兴那段开辟新天地,迎接新挑战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

教育与担当的三个融合(拳拳之心殷殷之情)(2)

从心出发,初为人师

第一段经历发生在1970年的7月至1973年7月。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期,社会上根本不重视教育,当时盛行“家有二斗粮,不当小孩王”和“读书无用”等思潮,而恰在那时我当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每天不但要教语文、数学,还要教美术、音乐、体育课,因为当时学校教师缺编,在职教师编制少,校长只能聘用代课教师。当时一般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孩子,多数的家庭经济都不富裕,家长也无精力关心和陪伴孩子们学习,因此我经常利用放学休息时间免费为学困生补课,免费为男孩子们理发。每天清晨,面对一张张生动活泼的面孔,一声声清脆热情的问候,每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清澈纯真的眼睛,便可触摸到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心灵,我的心自然而然的和孩子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便自觉自愿的用心去培育每一粒种子,让每一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所带的班级孩子表现突出,1972年我非常荣幸的被评为区级先进教师。

心之所向,不断修炼

第二段经历发生在1973年7月至2008年4月。经过考试、面试和初审、复审,1973年9月,我有幸迈进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三年里,除了在教室上课之外,我还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如为北京郊区农业服务,搞土壤速测,测量土壤的微量元素、氮磷钾含量,研究什么样的土壤适合什么样的作物生长;还多次深入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到北京化工厂、电镀厂、农药厂、顺义氮肥厂等参加工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讲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中国国情。记得在北京化工实验厂,我和几个同学临时组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华罗庚先生提出的“优选法”,与工人们一起对硫酸镁的合成进行多维度实验,最终选出最佳合成条件;1975年秋季,我与北师大73级全校学生一起乘坐专列到河北邯郸学军,历时一个月。在部队我们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到了过硬的本领,培养了坚强的意志;1976年毕业前夕,全体毕业生到北京郊区进行为期40天的顶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被分配到密云县不老屯中学教初三化学课,同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经过一个多月的与学生们一起摸爬滚打,我与班上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临走那天,班里所有的孩子,眼里含着泪光到公交车站为我送行。回校后召开了实结大会,我被评为优秀实习生。 1976年7月我留北师大化学学院工作。在大学工作期间,曾讲授过有机化学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并到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多所著名大学作短期访问与考察。在化学学院做了12年的年级辅导员,多次带领大学生到北京及全国其他省市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西城区社区实践先进个人。在做年级辅导员工作期间,我把大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班级,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对于那些家庭困难学生,我帮忙申请困难补助,帮助联系家教;学生失恋或想不开,我及时与他们谈话开导,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我骑着自行车出去寻找一个失恋女生整整一夜;2003年,我当时任职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学院的一个学生疑似得了“非典”,我得知后没顾得上犹豫,直接陪学生去了北医三院看病,并再次去医院为学生送住院费,这在当时防控“非典”特殊时期,也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我之所以敢于两次出入医院不怕被传染,就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出于教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在大学期间,曾获得过北师大先进个人;北师大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先进个人;还获得了北师大先进党员和先进党务工作者;1994年获得了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

齐心协力,砥砺前行

第三段经历发生在2008年4月10日至2013年9月30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2008年4月10日,对我来说是一个意想不到和终身难忘的日子,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五十多岁的人竟敢只身一人远赴嘉兴成为北师大南湖附校的首任校长。记得初入校园时,眼前是一片施工景象,学校处于无教师、无教室、无办公场所,学校四周是大片农田和盛开着的油菜花,学校门前没有公交车站,当时路上的行人也很少,特别是到了晚上6点钟以后,几乎再没有公交车通过,几公里之外才能看见超市和理发店、餐馆等。这对于大城市来的人讲,生活上难免有些不适应。何况当时社会上还有冷言冷语:“扛着块牌子就能办好学校,天下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啊!”面对种种压力和挑战,为了责任与担当,我无法退缩,只能迎难而上。好在有南湖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和李和副校长等班子成员一起,带领着两位北师大嘉兴校友和从北师大分配来的5位毕业生,在南湖区教文体局的会议室临时组建了工作班子,利用三个多月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招师、招生工作。紧跟着马不停蹄的带领着新招聘的全体教师,利用暑假期间进行为期9天的岗前培训。当年正直北京举办28届奥运会,北师大国际交流中心还承担接待着200多名美国运动员,因此,当时进北京难,进北师大校园更难。为了办好北师大南湖附校,我必须先带好教师队伍,这是立校之本。

想当年南湖附校的几十位老师在北师大培训期间,住的是研究生的上下铺,吃的是员工食堂大锅饭,上课地点在北师大1号院,利用的是继续教育学院的会议室。虽然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但老师们没有一句怨言。第一讲聘请的是全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讲授的是《教师的素质与情怀》;紧跟着聘请了北师大信息学院裴纯礼教授讲授了《教育的境界与教育的艺术》;还聘请了北京五中的校长、特级教师吴昌顺为教师们带来的是《如何做学习型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改革委员会学术主任王建忠研究员为老师们作了《教师的核心素养》的讲座;北师大心理学院博士吴洪健结合大量案例,为老师们作了《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上述师德、师能等方面的报告,武装了全体教师头脑,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北师大学期期间,还带领教师们参观了北师大一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小学,北师大图书馆、文博馆及辅仁校区,目的是让全体教师走进北师大,了解北师大,亲身感受北师大百年学府的人文底蕴,体会肩上的重任,树立起创建一流学校的信心与主人翁意识。 2008年8月30日学校首届学子报到,9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樊秀萍、浙江省教育厅副厅级巡视员何钧、嘉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柴永强、南湖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均出席了首届开学典礼。嘉兴市教育局、南湖区教文体局领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对外合作办学部主任范利双、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韩冰、北京师范大学海沧附属学校校长李双利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楼光庆教授、屠蓓教授也出席了开学典礼。首届开学典礼的场面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自2008年9月6日起,我和北师大南湖附校的领导班子一起率领全校教师开启了长达5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用我的真诚与爱,和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认为世界上虽然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可以打造完美的团队。自学校开办以来就特别注重百年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化熏陶作用,多次组织教师到北京亲耳聆听北师大教授的讲座,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北师大的历史以及名人轶事。邀请北师大校友、教授不定期来校访问,充分利用北师大资源。与北师大兄弟附校开展交流与联系,学习先进经验。作为北师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北师大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北师大学生来校实习,北师大教授来我校教学指导。专家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执着的研究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子。北师大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南湖附校的发展,校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王炳林、副校长韩震、陈光巨、樊秀萍以及十多位处级以上干部亲临我校指导。北师大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国庆、汪正浩、副教授刘克文、胡久华、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香涛、副教授杨静、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裴娣娜、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日昌、刘儒德、副教授乔志宏、文学院教授齐大卫、黄易青、副教授王庆、历史学院教授马向东、物理学院教授赵定柏、体育学院教授杨国庆、副教授张玉新、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别荣芳、副教授魏国、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根发等大师们为附校的学子们作了十几场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师生们为能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在五年的办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传承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良传统,落实“授人以渔”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有责任、有品位、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民为办学目标。学校建校五年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培养了三届初中毕业生、两届高中毕业生,均取得了骄人成绩,同时也培养和涌现了一批师德高尚,学术过硬的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了一支“乐业、精业、爱岗、爱生”的教师队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实现了学校的初期目标。学校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区的各种荣誉和表彰,已成为了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教师幸福的一所十二年制的优质学校,为南湖区打造“学在南湖”的优质教育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一位毕业生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亲爱的王校长,2018年9月26日,我将飞往伦敦就读于帝国理工学院数学系。回想起在北师大附校的时光我依然感到幸福快乐,对我来说,那是别样多彩的7年,一年级参加了北师大何香涛教授《寻找外星人》的讲座,三四年级的跳级,五年级与荷兰高中生的活动……我是在您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关注下长大的,对此我只想说,谢谢您王校长!谢谢北师大附校!” 我深知个人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可以用爱去关心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北师大顾明远先生曾教导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5年里我先后联系和资助过十几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2到3名不等);为贫困生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为生病的老师和学生送去慰问金4000元,借给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教师购房款15万元;为老师们争取购房优惠政策;为骨干教师争取购房奖励基金70多万元。 5年间,我与北师大南湖附校的全体教师们一起努力拼搏、勤勉育人,并以最快的速度前行,将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2008年的30位教师,282名在校生,转眼一挥间在校生迅速增加了10倍之多,达到3200多人。当然,学校不仅仅是办学规模的扩大,最可喜的是办学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2013年7月,我校小学六年级的统考统批总分达到嘉兴市南湖区区第一;我校的中考近45%的同学达到重高线;我校高考一本率达到19.8%;宏志班一本率达到了58%以上。此外,我校还非常重视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

教育与担当的三个融合(拳拳之心殷殷之情)(3)

2013年9月,我的任期已满,到了即将离任的时候,此时我对学校师生依依不舍的之情油然而生,我已经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片热土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我即将离任的时候,学校已经有了5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已经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整体运行良好,学校风清气正,老师们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基本形成了教师团队建设制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安定的与人环境,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满意度比较高,教师敬业钻研,在“授人于渔”理念引领下教学思想和行为端正,初步形成了一支“乐业、精业、爱岗、爱生”的优秀教师团队;学校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立志成才的理想摇篮。我坚信,北师大南湖附属学校全体师生在历届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努力拼搏,一定会再创辉煌!这里的莘莘学子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从凌公塘路2176号——北师大南湖附校的美丽校园扬帆远航,昂首阔步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教育与担当的三个融合(拳拳之心殷殷之情)(4)

教育与担当的三个融合(拳拳之心殷殷之情)(5)

(图文来源:王亚明校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