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要达成的体系中不包含什么(解读TPM中的全员参与)

tpm要达成的体系中不包含什么(解读TPM中的全员参与)(1)

【摘要】:全员参与,就像“零缺陷管理”一样,是一种很好的管理理念(或管理哲学),但真正开展的时候,活动内容决定了参与的部门或岗位,全员参与是相对而言的。

tpm要达成的体系中不包含什么(解读TPM中的全员参与)(2)

关键词:TPM,全员参与,设备管理 你和推进TPM的人一起交流的时候,或你企业领导说“要调动全员参与!”现实的情况是,你能举例说有哪些企业是真正做到了TPM全员参与?特别是在设备管理方面能做到全员参与的,有哪家企业? 这个问题,是推TPM人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也在思考,现将笔者的思考以此短文分享给读者,仅为个人观点,可供参考。 TPM,是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缩写,中文翻译成“全面生产维护”,有的企业把TPM的T理解为“全员”则不恰当。因从TPM的定义来看,T以“全面”来解释比 较合理一些,这个T隐含了“综合效率”、“全面预防维护”、“全面参与”三个意思。 在1971年的TPM定义中(见下表),TPM实施焦点在设备面,活动的主体是以生产部门为主,而这个时期的全员比较偏重于生产部门的全员。而从1989 年的定义来看,TPM实施焦点已经由以设备为中心扩展到以企业为中心,实施内容也由5大重点扩大为8大重点(8大支柱),8大支柱的内容甚至还隐含了质 量、环境及安全管理的概念。

tpm要达成的体系中不包含什么(解读TPM中的全员参与)(3)

在开展TPM活动中,有些问题不是仅由生产部门或设备部门能解决的,其他相关部门如研发设计、营销业务、后勤管理、采购等部门(以下简称“间接部门”), 需扮演生产效率化、企业经营最大效益的支持角色。因此,从这里可看出,TPM与设备密切相关的主要参与者仍然是生产、设备部门的人员,而其他相关部门参与 TPM,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目标,从TPM的视角,重点在结合本单位或本岗位如何提升业务效率、业务质量去开展TPM工作。由此可见,间接部门开展TPM活 动的实施焦点在业务“效率、质量”的提升上。

TPM强调“全员”参与,这和现在很多管理体系一样,也强调“全员”参与,企业的ISO贯标活动,也始终强调“全员”和 “全过程”。环顾一下,你所熟悉的企业推进TPM,有几家在设备管理方面能做到全员的?可见,企业的设备管理永远做不到"全员",只能是密切相关的部门及 岗位。 全员的理念是正确的,听起来很丰满,执行起来很骨感,但如何将TPM“全员”参与这一管理理念实现呢?有个思路是:根据管理活动的内容来决定参与的部门及岗位。 我们分生产和设备部门的全员参与要点、间接部门全员参与的要点两个方面来谈。 对于间接部门而言,分为结合本部门特点来开展TPM与为设备及生产部门推进TPM提供支持性参与。这里就支持性参与举点例子。 对于间接部门对生产机设备管理的支持,能结合部门的职能发挥优势,就是最大的支持。如: 人力资源部门,在设备教育培训方面,提供培训经费、为需求部门提供培训的全过程指导、提供考评支持等。 工会,在设备方面,提供激励员工参与改善的活动资金,并积极组织与TPM推进的各项改善活动。 采购部门,在设备方面,能尊重设备使用部门的对技术、工艺、安全等要求,避免只考虑低价中标,协助设备部门做好设备及备件供方管理。(关键是避免只考虑低价中标,这就是最大的支持。) 安全部门,在设备方面,力求将日常的设备安全点检项目与设备点检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减少不必要的表单,这也是为生产部门员工”表单“减负。 对于间接部门开展TPM,关注焦点在如何提升本部门、本岗位的业务效率和质量。 对于生产和设备部门参与TPM,我国的经验比日本的TPM还早,众所周知的是TPM吸取了我国鞍钢宪法中提出的“台台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群众管理设备的思想,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员参与的设备管理模式。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设备管理全员参与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鞍钢宪法中强调群众路线,在设备管理中也有“台台 (设备)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提法,这就是“全员”的思想。 二是某集团结合国情、厂情,提出 “党、政、工、团四位一体,“机、电、仪、操”四位一体的“全员”参与设备管理方针,已经把“全员”这个理念具体化和明确化,“全员”的确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理念。 三是我国多年行之有效的设备管理,“以防为主、修养并重、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十字作业”等一系列先进经验。 当然,对传统的东西我们要批判性地继承,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方针。 通过以上,我们基本可以明白了生产和设备部门、间接部门参与TPM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个全员参与是相对而言的。就生产和设备部门,能做到全员参与,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设备管理虽有很多种管理模式,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设备能安全、稳定、长周期、经济运行,企业设备管理,关键是要考虑到设备一生的寿 命周期管理,贵在“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模式”,最后形成自己企业的设备管理特点或模式,企业管理,贵在在坚持中创新,在整合中发展。 很多设备管理方法或模式,对企业而言,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学习、消化、吸取、融合,以完善企业的管理系统。打个比方,TPM、FTPM、RCM、PMS、6西格玛、点检定修等等,就如人吃的菜一样,不可只吃一种,只要对身体好的都可以吃。 话说回来,TPM的全员参与,能让生产、设备及间接部门全员参与的管理内容,莫过于改善类的、门槛很低的“合理化建议”,因谁有建议都可以提,因此参与很 广。如:宝钢开展的“拍客拍短”活动(见文后【扩展阅读】),从2011年到目前,已3年了,开展得非常好,对那些在安全和管理方面的短板及各种不文明现 象,都可以拍,因门槛低所以可促进全员参与。 笔者认为,可以提“全员”参与的概念,但真正执行的时候,要考虑做这件事涉及到哪些部门及岗位,其侧重点不同,而不能一味强调设备管理全员参与。结束语: 全员参与,就像“零缺陷管理”一样,是一种很好的管理理念(或管理哲学),但真正开展的时候,活动内容决定了参与的部门或岗位,全员参与是相对而言的。

►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关注本头条号,学习更多设备管理知识,结识更多设备管理相关人士,同时欢迎转发、留言、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