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

《八佰》选择在疫情过后,影院试水复工之际率先上映,不可谓不勇敢。

甚至还真有几分常山赵子龙孤胆英雄、单骑救主的气概。

犹记得“封城”伊始,大片集体撤档,票房前景难料的情况下,《囧妈》选择6亿卖出,大年初一线上首映。

精明的“商人”导演徐峥不仅火速收回成本,还在春节档送了全国人民一个顺水人情。

接下来甄子丹的《肥龙过江》,以及各种传统“网大”,也都陆续和观众见面。

观众当然能理解这样的选择,毕竟“寒冬”之际,“保命”要紧。

导演贾樟柯说:“我们有100万影院从业者需要生存。”

可疫情阴影下,全国影院倒闭数量超过6000家,一季度22家影企亏损17.45亿。

负责影院业务的博纳副总裁黄巍,在6月10日晚,跳楼自杀,结束了年仅52岁的生命。

那些“根正苗红”,死守最后骄傲的院线大片呢?

等了大半年,国家电影局才用一纸通知,带来久违的希望。

从7月20号开始,低风险地区的电影院,有序恢复开放营业。

此刻有哪部电影可以吹响冲锋号角?提振士气?

别说,《八佰》这个命途多舛的热血战争片,还真合适!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1)

电影故事取材于淞沪会战末期的一场“冷门战役”,正呼应庚子年疫情末期的“影院复工之战”,点映票房就破两亿,被称为“国产战争片的新标杆”,救市之作。

口碑票房双丰收,总算没辜负管虎“十年磨一剑”的心血。

但这取材角度和人物塑造,和十余年前华谊出品的某部高分抗战剧一脉相承。

都是被忽略的“正面战场”,都是被遗忘的“小人物”群像。

《士兵突击》之后,原班人马集结,康洪雷执导,兰晓龙编剧,腔调180度大转弯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一贯挑剔的豆瓣拿下9.5的高分,被称为男人的“红楼梦”。

不同于《八佰》的“天时地利人和”,《团长》其实有种 “生不逢时”的遗憾。

06年“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突击》火了,除了稍显感性,军旅题材画风还算正常。

但随后各色逆天“抗日神剧”的出现堪称魔幻。“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友军懦夫化,日伪白痴化”,甚至出现很多夸张、穿越、超乎常理的雷人场景。

戳中大众情绪“嗨点”,就能成“爆款”;成了“爆款”,就有钱赚。

因“手撕鬼子”情节而广受争议的《抗日奇侠》在多地成为收视冠军,第二轮播出一集200万,利润翻倍。热门抗战剧利润率普遍达到200%。

像《团长》这样没有主角光环,看起来沉重又压抑,就是让你“不舒服”的剧,明摆着是打算“筛选观众”,设置门槛儿。

导演刻意打消“情绪价值”,用荒诞和滑稽消解所有即将萌生的情感,硬逼着观众在冷静和理性的状态中反思。人家从一开始就没奔着“爆”去。

想起《乐夏2》重塑乐队的主唱华东,这个出生在父母都是德语教授的高知家庭,小学三年级就跟 “侃爷”当同学的“摇滚精英”,他那份儿 “挑选观众”的自信,和《团长》导演康洪雷如出一辙。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2)

只不过《八佰》和华东赶上了观众品位集体跃升的“天时”,康洪雷和兰晓龙却不得不面对当时“曲高和寡”的窘境。

正如北大教授张颐武的评论:“《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的争议其实是一种精英追求和大众形式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困难。”

其实十年前的我,只看电影。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更是让我敬而远之。所以这部2009年开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注定错过。

但谁能想到2020年《八佰》的上映,让我和这部经典老剧重新结缘呢?多亏沟通选题的时候编辑小姐姐提起。

刚看完《八佰》的我,今天就带大家一起重温这部经典抗战剧。

毕竟,正面战场抗日、远征军背景,本身就是冷门。《八佰》只拍了酷烈历史的冰山一角,十年前的这部《我的团长我的团》才是不容错过。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3)

反思战争,民族大义觉醒,关于人性、信仰、成长和牺牲,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很难看懂《团长》。

有人说:“看懂这部剧需要时间,漫长的时间。看懂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这是部需要人思考的剧,想得多,它就有意思,不想,它就没意思。”

而现在的我们,恰好有很多很多的时间。

兰晓龙写二战期间驻华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的故事,勾起康洪雷揭秘远征军壮烈悲情的创意。

滇缅公路、驼峰航线、松山战役、腾冲战役……这段荡气回肠、硝烟弥漫的尘封历史,让康洪雷觉得“不拍就是罪人”。

2007年,导演康洪雷带着编剧兰晓龙去了云南腾冲。历史上记载,这个滇西边陲小城,也是中国远征军最艰苦的战役之一“松山之战”的主战场。中国远征军曾在这里创造过全歼腾冲城日军的奇迹,代价就是数不清的生命和鲜血。

“松山血战”,日军伤亡1250人,国军伤亡7763人,极其酷烈。

据说“在腾冲的地面上,每1.5米就埋着一个亡灵” 。

编剧兰晓龙在清明节那天第一次爬上松山,寂静的山间,朴素的墓碑。一块石碑上就刻着8000多人的名字。

在20万远征大军里,这只是一个军殉国的烈士人数。而他们也成为了《团长》故事的原型灵感。

兰晓龙躺在山上的树丛里,沉默了一个多小时。心里的情绪混乱又复杂,根本说不清楚。但这种不可名状的情愫,却让他确定了自己要写一个怎样的剧本。

他的原话是:“我希望观众看完这个戏之后,能够有我在松山待的那一个多小时,根本说不清楚的东西。”

剧本出炉后,导演康洪雷也是千难万险。2008年,在“水土太硬,冤魂太多”的腾冲,剧组经历了两次事故。烟火师郭岩因爆炸死亡,追悼会5天后,廊桥突然坍塌,又导致48名群演受伤。赔偿费用将近900万,让制片人差点崩溃。

难道这部剧的命运,真会像烦了骂龙文章那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所幸“炮灰”主角们最后还是在导演康洪雷的咬牙坚持下,和观众见面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口碑极好!

它被誉为国内最好的抗战剧,对人性的描摹堪称中国版《现代启示录》。

“话剧式的对白,哈姆雷特式‘生存与毁灭’的探讨;鲁迅笔下‘漫不经心、听天由命’的国民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无处不在的双重人格,都能在这部电视剧里找到影子。”

但第一次打开,阴暗的画面、绝望的氛围和拖沓的节奏,差点把我劝退。我是隔了几天后再看,才get到它的好,“真香”追剧开始。

那感觉让我想起自己初看《教父》的经历,第一次看了10分钟无法入戏,索性放弃。

第二次邂逅,我用了一整天时间补完了“男人圣经”《教父》三部曲。幽暗的房间里那场压抑的谈话,直到多年后再次重温,才能品味出画面和台词中层次丰富的深意。

《我的团长我的团》在我心中,也是典型的“第二眼”好剧。

要进入这部剧很慢、很困难,但只要你接受了它意识流式的心理节奏剪辑和略显拖沓的节奏,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好。

首先是制作精良,就拿服化道中的服装部分举例。导演康洪雷完全是按照电影标准来要求的。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4)

他告诉服装师高文晏:

“演员的衣服要半年不洗澡、汗加汗的那种效果,穿上还不能过敏,还要防脏。东西南北的兵都有,身上要带点家乡的标志,东北的穿件小坎肩,坎肩和坎肩之间要有差别,花的或者土的,领口是圆的或者尖的。每位主演四套衣服,每套衣服四个款式,一个人就十六套。两千套衣服都是好料,都得用砂纸打磨做旧。”

所以,别看剧中的演员全都脏兮兮,画面也黑黢黢,但其实细节处颇为考究。

其次剧情的历史依据和人物的个性刻画,都非常耐人寻味。

故事背景设定在1941年秋,一伙国军溃兵且战且退,逃到了滇西南的小城禅达。

他们当中,有北平人孟烦了(张译饰演)、上海人阿译、东北大兵迷龙(张国强饰演);还有要麻(“大松鼠”王迅饰演)、豆饼、蛇屁股、康丫、兽医郝西川和湖南人不辣(王大治饰演)。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5)

这群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方言的士兵们在一所破败的收容所里瘫着、饿着、病着,哀嚎着,每天脑子里想的就是吃顿饱饭。

他们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不是英雄,就跟电影《八佰》中的“逃兵”一样,被懦弱和恐惧支配,企图在乱世中苟且偷生。

忽然有一天,五十六岁的郝兽医说:“来了军官了,我们要被整编了”。

被连年败仗折磨得失去斗志的溃兵们,只能用插科打诨的戏谑来回应,除了黄埔军校毕业的上海人阿译。阿译是他们中唯一的军官,一个少校,可他却是个从未打过仗的军人。

他的满腔热血和复仇欲望,从一开始就跟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阿译企图收拾起残局,让这些溃兵相信自己还是军人。

但阿译的能量甚至连一顿猪肉白菜炖粉条都敌不过,真正在这群溃兵心中掀起轩然大波的是开着美式吉普车来到收容站,慷慨陈词、军容整洁的团长虞啸卿。

虞啸卿不仅衣着光鲜,话也说得很漂亮,堪称教科书般的洗脑和画饼。

他说上峰要给他一个团的兵力,他不想要,因为他要组织自己的团队。

他说要英勇善战的川军团重新复活。

他拿着捷克式轻机枪一顿扫射,诱惑这伙儿溃兵:“日本人的歪把子跟它比是孱孙,去了,你们的!”

接下来就是“连马都打得死”的汤姆逊轻机关枪、比三八大盖准多了的“七九步枪”、“远准狠”的美国六十毫米迫击炮、风冷的勃朗宁重机枪、坦克、高射机枪、战防炮、重迫击炮、野炮、山炮,“去了,都是你们的”!

“枪炮管够、吃穿管够,一天三顿,有野战医院,有医生有药,有飞机管接送”。反正只要溃兵们愿意成为他的团,吃香的喝辣的,拿军饷,都可以。最重要的,有鬼子可以杀!

“犹如在黑暗中见到一丝光明,犹如落水后真的出现了稻草,我们的魂儿都被他叫醒了。”

孟烦了知道,这群在收容所日渐消沉的溃兵,包括瘸了一条腿的自己,或许真的要去缅甸了!

张译的声音很适合这种华丽文雅书面化的旁白,成功营造出一种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独特语境,总让我有种“看书”的感觉。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6)

前两集都是铺垫,我看《团长》是从第3集才开始进入状态的。

“脱衣服、上飞机”,看起来如此荒诞的剧情竟然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美国人发装备,英国人发衣服”,所以剧里的远征军穿条裤衩儿就去了缅甸。

历史上的中国远征军分滇西远征军和赴缅远征军两部分。

当年赴滇西作战时,部队明令战士连衣服都不许带,更不要说枪械。远征军壮士只得把身上全部家当扔掉,每人身背三十公斤盐。到达目的地后,再将这些盐卖掉,想办法购买装备。

编剧兰晓龙说:“《团长》写的就是这样一群从来没有被关注过的人,连墓碑都找不到,这就是炮灰。”

剧中这群倒霉的“炮灰”在飞行途中遇到了日本战斗机,被攻击迫降后,就像是当地山林中赤裸的“野人”。

后来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仓皇逃窜到一个英军仓库,成了日军的“活靶子”。

命不该绝的他们最终被龙文章解救,这个来路不明的家伙自称“团长”,不容分说就成了这伙儿溃兵的领袖。但他的疯狂也让孟烦了察觉到一丝不安。

“硬汉专业户”段奕宏饰演的龙文章,自称是赶尸世家,能和鬼魂对话。第六集王迅饰演的要麻被一枪爆头,众人哀伤之际,他却望着天空说出了这样一番颇具哲学意味的“疯话”:“英国鬼死于狭隘和傲慢,中国鬼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

他神叨又疯狂,很明显“用力过猛”,不符合演技实力派的定义,甚至被观众诟病“过火“。

但这全是导演有意的设计。

“在剧里面你不是演员,你是一个绝境之中的军人。人往往有些外化和他的内心世界是不成正比的,龙文章正是用他极其拙劣的表演,来掩盖他内心世界的不自信和茫然。”

作为一个愚钝的观众,我这才恍然大悟。

出身不是正根儿,既不是黄埔又不是保定军校,也不是哪一个优秀的部队,啥也不是的龙文章却想建立一个军队,想拉一批人马,想把自己的袍泽弟兄送回家。

所以他先是一人干掉四个日本兵救了他们,又带着这帮“开局一裤衩,装备全靠捡”的溃军,钻进了油污桶,把自己搞成了黑不溜秋的泥人。他带着他们钻进缅甸的山林,在这身黑皮的掩护下打了胜仗,也燃起了回家和胜利的希望。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7)

装“团长”的龙文章以为别人看不出破绽,但其实连三岁的小孩儿都能看穿他那拙劣的表演方式。

所以观众会觉得异样,所以瘸子孟烦了前10集一直揶揄他“伪团座”。他真的很累,所以被迷龙老婆追打过后,继续行军回国的那场戏里,他突然倒下,孟烦了甚至以为他死掉了。

他这么拼尽全力,就是为了一件事:把大家拢起来。因为他始终有种亏欠的心理,欠着对面南天门一千多座坟,他想要冲上去,把侵略者打出去。

这次段奕宏塑造的龙文章,你能说他不伟大吗?一定是伟大的,只是这种伟大不像我们过去传统的军人那种高大,那种正义凛然,那种不畏生死。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8)

他外在的粗糙简直不可理喻,那怎么了?导演心中的英雄,并不是“抗日神剧“中千篇一律的样子。

这群被“真团长”虞啸卿忽悠来缅甸战场送死的国军老兵油子,能遇到一个救了他们性命又给了他们希望的“假团长”龙文章,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他们面对的日军不可谓不强大,根本不是“神剧”里不堪一击的鬼样子。

从初到缅甸战场的孟烦了视角看:“整个晚上日军炮兵像在展览。随着装备轻重和时间推移,加入我们视野之外的射程。50毫米掷弹筒、70毫米迫击炮、90毫米迫击炮、75毫米山炮和野炮、105毫米野炮和山炮。爆破弹在土层里爆炸,杀伤榴弹在空中窜飞,烧夷弹让泥土粘在我们身上烧灼,照明弹让黎明提前到来,烟幕弹又把黎明拉回黑夜。”

但“冒牌团长”龙文章却可以在必死的绝境下,指挥阿译打旗语,甚至亲自下跪,骗来虞啸卿半个基数的火力掩护,带他们一路逃回禅达,后来又奇迹般带他们打回缅甸。

不过虞啸卿最终还是辜负了这群人。他用“炮灰团”作尖刀,插入南天门腹地。说好四个小时以后带着精锐主力发起总攻,结果拖了整整三十八天。

剧中这群从未存在过的虚构人物“炮灰团”,每个角色都被刻画得非常生动细致,全员演技在线。战争中的真实人性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剧就是打着战争幌子在讲人性。所以孟烦了最后说:“这是我们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那可不,人性这东西,全世界都是共通的。

即使在死亡气息弥漫的战场上,他们也不想死。

所以孟烦了会骂龙文章:“人活着,总想发点光散点热,可你不能拿我们当劈柴烧,我们长得不好看,我们长得瘦,那也不是劈柴,我们跟你一样,我们有两只眼睛,我们有一张嘴巴。”

所以康丫临死前还想吃家乡的绵羊肉刀削面,想要照一照镜子看自己长啥样。

所以迷龙遇见落难的缅甸华侨,眉清目秀的上官念慈,还想着娶人家当媳妇。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9)

即使明知道打仗就是你死我活,但天性善良的人依旧无法残忍。

所以善良的郝兽医在战场上对受伤的日本小兵说:“捂好了,等你们自己的医生来。”

纵观全剧,兽医这个角色最温暖。他像父亲,又像小丑,表面上毫无尊严可言,最后当他离去的时候,突然发现他走了我们连个抓手的人都没有。

导演说:“这样一个人在我心里一定是上天堂,所以戏里我用一个大写意的方式,让他升上云雾间,消失在苍穹当中。”

《团长》这部剧太过真实,它拍出了英雄光辉背后的人性弱点。

这群溃兵里,有人懦弱,有人自私,有人笨拙,有人爱占小便宜,有人疯狂暴躁,但他们即使身在收容所,却依然怀着一颗带有堂吉诃德色彩的胜利之心。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10)

他们被虞啸卿一顿演说,就激起了一个军人的荣誉感,想为这个国家尽自己的责任和本分。他们有良心,有自尊。他们在绝望中靠着心中的信念支撑摇摇欲坠的世界。

希望对他们是奢侈的,他们看不到未来,但却依然义无反顾选择去牺牲。

《团长》结局并不美好,你可能还会觉得堵心。孟烦了的拧巴和絮叨也会让你找不到方向,你会像剧中的“炮灰”们一样体会生命无望的挣扎。

他们的心就像缅甸的气候,模糊、潮湿、晦暗。

张译饰演的孟烦了在剧中有段歇斯底里的台词:“你骗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我们现在明知道不该有还在想,我们想胜利。明知道死,还在想胜利,明知道输,还在想胜利,想胜利!”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11)

绝境中的希望到底是救赎还是灾难?观众和这些炮灰都在想。

但就是这群自己时时刻刻都纠结矛盾的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直面强大外敌,燃烧了自己,拯救了国土。

在影院看完电影《八佰》如果不过瘾,就去补课《团长》吧!

《八佰》和《团长》让我们得以窥见真实抗战的酷烈,只是冰山一角,就足够震撼人心。

八年抗战的最终胜利,不是“神剧”里神勇无双的我军,开挂“刷副本”一样得来的。

而是用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全民族的牺牲换来的!

据一位名叫钟云清的老兵(广西北流人,住在曼德勒,整个8年抗战他全程参与)回忆:“当年的侦察兵甚至会唱着歌去执行任务,他们要用自己的歌声,让敌人知道,然后让日本人放枪。”

他们以自己为诱饵,让后面的部队知道敌人哪儿有阵地,哪儿有火力,然后让美国人往那一片区域洒汽油,再放燃烧弹。

“就这样一片一片地打过去,死了很多很多的人。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做侦察。”

《八佰》里那些全身绑满炸药的中国士兵,一边自报家门,一边跳楼炸开日军的铁板,和敌人同归于尽。他们也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为抗战胜利铺路啊!

八佰点映华谊兄弟(建议补课10年前华谊这部9.5分的)(12)

影院的人哭成一片,姚晨饰演的何香凝含泪慨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在国破家亡、民族危难之际,他们依然是普通人,但绝境中逼出的人性光辉,也让他们蜕变为英雄!

这些战争中的真实人性,比那些被神化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有力量。

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总要有人记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