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无止境的任重而道远(学习永无止境)

学习,永无止境——访三钢烧结厂安全环保科科长李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学习是无止境的任重而道远?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是无止境的任重而道远(学习永无止境)

学习是无止境的任重而道远

学习,永无止境

——访三钢烧结厂安全环保科科长李巍

●三明日报记者 詹铁笛

1982年,李巍第一次走进三钢炼铁厂烧结车间时,他吓了一大跳——四处扬尘,十步之外已看不到人影。

但如今,在三钢的烧结车间,肉眼看到扬尘已算是环保事故。几十年里,三钢变革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环境,翻天覆地的巨变,让李巍感慨又自豪。

进厂那年,李巍只有17岁,刚刚高中毕业。他被安排到烧结车间配料班,做学徒配料工。也就在这时,李巍才对钢铁冶炼有了初步的了解。

“当时,三钢的生产规模不大,只在炼铁厂下设了烧结车间。后来才单独设立了烧结厂。”李巍说,“‘烧结’会产生粉尘、铅烟,空气污染很严重。钢铁冶炼工序中,60%的污染都来自‘烧结’工序。”早些年,省内输送的含铁原料质量差,厂里的冶炼设备简陋,情况就更糟糕了。

“车间里粉尘、废烟弥漫,十步之外瞧不到人。大家戴披肩帽、大口罩,身穿防尘服,只露出一双眼睛。一趟班下来,衣服上、眼角边全是黑黑的铁粉。”李巍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钢响应国家号召,决心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改善工人工作环境,烧结车间除尘班配备了最新的静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但是,原有的除尘班组员年纪大,文化水平较低,对这些先进设备操作不当,导致故障频频,除尘效率低下。

无奈,领导只好“点将”:小李肯学,让他来!

在厂领导的印象里,李巍这个年轻人,头脑灵活,有文化、爱学习、学得快。在配料班当学徒时,李巍就脱颖而出,成长为副班长、班长。

1987年,李巍临危受命,调任烧结车间除尘班长,头等大事,就是让环保设备好好“干活”。李巍必须带领组员,尽快摸清机器的“脾气”。

但是,机器是新的,技术也是新的,从哪下手?没有资料参考,也没有老师询问。李巍把班里老组员的笔记借来看,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向厂家检修人员请教,利用业余时间,在宿舍抓紧研究。

想起那段时光,李巍笑着摇头:“我只读了高中,也不是技术人员出身,相关的电子科技知识基本上一窍不通,全靠自己钻研。夜里除尘机器出了故障,自己就得带人处理,常常要折腾一晚上。”

时代在发展,不学习没有出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三钢组织厂里的骨干人员外出培训,向马鞍山钢铁厂、上海电阻厂、工人机械厂等大型企业学习技术经验。理论结合实践,李巍受益匪浅。他举例:遇到承压绝缘子爬电,以往,大家只能根据经验,这边擦擦,那边敲敲。学习理论知识后,就能判断可能是有积尘,或是漏风湿气大,依据充分,方向明确地解决问题。

在李巍和组员们的努力下,除尘设备的故障率降低,除尘效率大大提高,烧结车间不再“云雾缭绕”,工人们脱下了厚重的防尘服。

李巍说,相比之下,一些外地钢铁厂的烧结车间仍是污染严重,让人不想进去。九几年那会外出交流经验,大家都为三钢的变化而自豪。

随着理论和操作经验逐步积累,李巍慢慢从门外汉变成了专家。受三钢集团公司指派,李巍先后多次对罗源闽光公司、三安钢铁公司进行技术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

议,让子公司的员工十分佩服。

国家环保指标日益严格,技术改造势在必行。李巍提出的“1#180 200脱硫布袋除尘器扩容、在线更换布袋改造”提案,制造厂家都不敢设想,他却攻坚克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这个方案荣获2014年烧结厂优秀改善提案一等奖。

李巍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领导、同事的认可。多年来,他几次被评为三钢先进标兵、福建省十佳知识型员工。2002年、2009年,分别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巍谦虚地说,自己其实很懒,下班了,也喜欢和工友们打打牌、喝喝茶。但这么多年来,他却不断学习,技术领域的各类书籍自学了20来本。他坦言,挤占大量休息时间读书学习,很多人都受不了,会申请调换岗位。自己也发过牢骚,但最后坚持了下来。

李巍的想法很简单:我是环保工作的负责人,我身上有责任。同志们向我求助,我必须要有办法。

1992年至今,李巍先后调至综合工段、综合车间、安全环保科工作,不知不觉,他已从事环保工作30多年。李巍见证了三钢的蓬勃发展,也亲历了生产环境从“十步之外不见人影”到“肉眼不允许见到扬尘”的巨大改变。

李巍自豪地说:“现在,烧结厂的各类污染物排放数据低于国家标准,接近超低排放标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