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第四讲(10分钟古诗课7)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时候背这首诗,内心毫无触动,甚至像诗中的儿童一样,一边背诵一边蹦蹦跳跳,把这首诗当成一个玩耍的节拍。

直到上大学之后,只有假期才能回家,由于城市发展变迁,很多小时候常去玩耍的地方新建了高楼,才生出人是物非的感慨。

(1)历史背景

在上一首《咏柳》的介绍中,我们已经学到贺知章活了86岁,十分长寿。

实际上,贺知章就是在86岁这一年向唐玄宗告老,获批后,得到了皇帝的赠字和礼物,甚至因为当过皇太子的老师,还收获了皇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的典范了。

回到家乡的贺知章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兴奋。或者说,他一开始是很期待很兴奋的,从37岁考中状元离开家乡,到86岁回来,由于交通不便,他已经阔别家乡五十载了。但是很快他的兴奋就被冷水浇熄,故乡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故乡的人已经不是他熟悉的那些人了。

古诗词学习第四讲(10分钟古诗课7)(1)

(2)回到《回乡偶书》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直接点明了整个事件,用语简单直白得就像口语。“少小”和“老大”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写出了第二个对比,家乡的话仍然能够熟练地说出来,但是说话的人已经从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史杰鹏老师在书里说,贺知章在长安做官50年,说的都是官话,家乡话虽然不会忘记,但是应该已经不太熟练了,说不定表情达意还有生疏的地方。但是诗人自己觉得自己还是能熟练掌握家乡话的。或者也有可能是为了写诗需要,毕竟“乡音无改”和“鬓毛衰”这样的对比更加强烈。

第三四句是一个细节描写“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见了他却不认识,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我之前确实能想象出这种被家乡人当成外乡人的难过,但是看了史杰鹏老师的解释才发现其实这里面有一种写诗的反逻辑。

从常识看,儿童本来就不应该认识诗人,因为诗人离开家乡的时候,这些儿童的爸爸说不定都没有出生呢。但是诗人写诗的时候就是要“无理取闹”一下。

“这种理所当然的不认识,在敏感的诗人心里,却掀起一阵波澜。他会想,我说家乡话呀,是他们的祖辈呀,他们怎么能不认识我,怎么能把我当外人。”

诗人为什么会这么敏感呢?因为本来该认识他的人可能都不在了。贺知章活到86岁,可“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当年的小伙伴、当年熟悉的长辈同辈可能都早早去世了。

“思乡的本质是思人,我们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其实都跟人有关。”

如果熟悉的人都不在了,故乡还是我们记忆里的那个故乡吗?贺知章看着不认识他的儿童,突然发现他已经不再属于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古诗词学习第四讲(10分钟古诗课7)(2)

(3)联想到另一首回乡的诗:《十五从军征》

书里提到了汉乐府里有一首诗,《十五从军征》,讲的是一个老兵15岁被抓丁,过了65年才回乡。贺知章毕竟是衣锦还乡,这个老兵则是真正的天地茫茫无处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我记得曾在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公众号里读到过《离乡的宿命:曾以为是暂时离开,后来却再也回不去》这篇周末读诗文章,里面也写到了《十五从军征》和《回乡偶书》这两首诗。

人们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风景依旧,似乎穿越了时间,遇见从前的自己。

古诗词学习第四讲(10分钟古诗课7)(3)

古诗词学习第四讲(10分钟古诗课7)(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