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探讨)

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探讨)(1)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去探讨研究解释、改变世界的本质活动——意识质量度及其性能和种类,发现意识不仅有反映的性能、更有创造的作用。意识活动本质是主观存在的范畴,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创造,包括反映意识和创造意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范畴,当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时为自然物质,当它依赖于人的意识运动、变化时是社会物质。意识产生后的物质意识关系是:客观存在决定反映意识,创造意识决定社会物质。

关键词: 意识 物质 反映意识 创造意识 社会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探讨)(2)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请问解释、改变是由人的什么去完成呢?不论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都是在人的实践行动中去体现。行动实践的贯彻,表面上看是由人的物质行为实施,而实施的实质内容本质是由意识活动来落实。但对人的意识本质研究,不论是现代的哲学、心理学,还是医学、生命科学、脑神经科学,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对意识本质探索的历史演进:

文字语言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搏斗的实践中创造的,也只有创造出语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得以展开,经验得到总结、技术能够传播,人们索取物质资料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但由于认识、创造能力低下,对自然界的观点、对人本身的“大脑活动”难以给予科学的解释,把这一切归结为超自然的力量——崇拜上帝、神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理解为神、灵、魂和理智、意欲、思维、意识、心理等。【2】直到近代哲学、心理学,才在医学、生命科学、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发展上,论证出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是产生意识、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3】

对意识本质的定义,不论是当今的哲学、心理学,还是脑神经科学、生命科学,都是最棘手的。因DNA分子结构获得诺贝尔奖的克里克曾感叹道,对意识本质的探讨,心理学家采用回避的态度,而神经科学家则完全忽略。[4]现代哲学的意识概念,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感觉、思维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并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存在。医学上的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反应。心理学上对意识的理解,是人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和自身心理活动,也就是对世界和内心的主观经验。由于意识在哲学上研究的困难性,冯特绕开意识本质问题研究,从哲学、生理学、神学中脱离,创立发展形成了心理学,探讨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认知思维心理活动,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在阐述心理(脑)机制与人的行为关系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3]但多数局限在认知和反映方面,远没有达到像恩格斯预测的那样,“终有一天,人们可以用检验的方式,把意识归结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子和化学运动”。【5】

神经解剖学全都是探索死亡后、没有意识活动的动物(或人),而神经科学研究的是麻醉后没有感觉、分析、思维等高级意识活动的对象。【4】“意识”作为一个语言文字,人类在创造这个文字符号时,就赋予了它一定的含义。而对于这一语言词汇在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不断地被人类给予解释和修正。哲学、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都将意识规范在脑的机能范围,【3】我们为何不可将大脑中枢神经生理活动“假定”为意识,然后从探讨大脑机能方面研究其活动本质。

二、意识本质中的质、量、度特性【6】

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主流观点认为:物质是单独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生理活动之外的客观存在;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能动反作用性;客观规律是不能按人的意志进行变化。那我们实践中看到交通工具、高楼大厦等一切现代文明的客观存在,是不是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运动?是不是那些汽车、火车的运行也不受司机“大脑意识活动”的控制?对物质的研究,按照其质、量、度的特性,发展形成了严谨的各类自然科学。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去探讨研究,意识活动有没有其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呈现出千姿百态、形形式式的现象和形式, 难道这都是由人的一种大脑意识活动所支配产生的?不可能,就是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支持,也不能说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是由一种中枢神经活动控制完成。在生物进化论、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生物化学研究揭示,人的大脑神经中枢组织结构,是由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存在着近1000万亿种信息单位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7】传递着无限的意识活动信息,被自然科学家断言:人的思维能力是无限的,人脑是宇宙的缩影。

意识思维的无限性,说明意识的种类和数量也是无限的。根据意识支配下产生各种各样的客观存在,不妨应用数学极限的理论,将大脑机能——意识置于“天文望远镜”或“显微外科镜”下无限扩大、延长,用“解剖刀”反复解剖、分析,不难发现意识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都是不相同的。

1. 意识的质──就是某一意识成为它自身特点的内在规定性所具有中枢神经生理、心理活动。在每一个意识活动中,之所以能与其它意识区别,就因为它们各自具有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如不同的客观存在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识反映、映象意识,说话的意识与行走的意识,它们之间的意识有着本质的不同。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意识主观存在的活动本身,只要意识的质存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中,该意识就是存在的。不论它表达与否,不表达储存于记忆细胞中为记忆意识主观存在;表达为客观的语言、情感、行为活动,则成为“客观存在”的意识活动。

2.意识的量──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语言、情感、行为活动等客观存在,是否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质,意识活动就可以产生呢?不是的。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只有质是不够的。因为光有质的意识活动,这种活动能否表达、反映、实施,还要看形成这种意识的决心、意志大小。却具有一定内在规定性质的意识活动,在形成与实施的程度、规模的外在规定性,通常指人们的意志强弱、毅力的大小称为意识的量。

3.意识的度──指意识活动质与量的统一,称为意识活动的度。意识的质与量是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缺了质,则没有意识活动;缺了量,则意识活动难以维持与实施。不要说有目的意识的反映与不反映、表达与不表达、创造与不创造,就是没有目的的、主观唯心的空想、幻想意识的质与量也不可分离。意识质与量的统一是产生意识活动的基础,也只有意识的质与一定量形成统一的度,才能产生一定的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社会物质。

三、意识本质的双重维度:

以人为本,那人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呢?绝对不是它自身存在的客观外在性,一定是它自身存在的主观内在性。【8】从人类提出意识的概念,发展到哲学、医学、心理学的各种解释,都涉及大脑的机能,包括对客观存在的反应、能动反作用及其他认识、思维、创造等心理活动的机制性问题。应用现代哲学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去探索意识的本质,其本质内在规定性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信息,经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后,由神经纤维(感觉神经)传入至大脑皮层中枢是感觉意识;通过中枢神经进行分析、判断等思维意识活动,在大脑组织中形成对某种物质的印象,即为映象意识;然后进行表达,将主观存在的意识活动表达为一定的语言、情感、行为活动等客观存在是表达意识。不表达储存于记忆细胞中为记忆意识,这就是对客观存在进行反映的整个过程。其中感觉是反映的开始,映象和表达与否是在大脑意识活动控制决定下完成。由感觉意识、映象意识、表达意识构成意识反映的全过程统称为反映意识。

外部客观存在的是什么,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什么映象,其本质内在规定性是随外部存在而变化,如外部的存在不变化,大脑反映的本质也不会变化,这就是物质客观存在决定反映意识的根据。但意识本质活动不光是反映,更有能动反作用的创造性,正像马克思提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解释世界只是反映世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解释,而在于“改变”。改变就不是简单的反映,是在对客观存在反映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外部世界经过人的“神经系统活动”作用以后有所变化,才能达到“改造”的目的。又如列宁更进一步地认为:“人的大脑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改变客观世界。”【9】揭示了大脑活动既有反映的活动性能,又有创造的活动生产作用。【10】创造、改变客观存在是神经生理活动意识本质的创新品质。这样具有指挥人的身体活动行为、情感语言等,复制、创造及发现、发明的大脑中枢神经心理、生理活动可以说是创造意识,包括各种幻想、渴望等想象类意识,及判断、研究、分析等思维机能意识,和各种精神活动如好奇、探索、追求等;这些大脑活动的主观存在统称为思想性创造意识,其内涵实质的体现要经过运动性创造意识(运动神经)控制机体行为的劳动实践才能去完成。

这样,仔细剖析人类意识大脑活动在时间、空间不同的位置上内在规定性质的变化,意识种类不外乎反映意识和创造意识两大类。反映意识包括表达意识、映象意识、感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创造意识包括思想性和运动性,思想性创造意识可分为想象类意识、机能类意识、精神活动,运动性创造意识是中枢神经直接支配人体各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功能。在反映意识和创造意识的种类由低向高逐渐强化的形成过程中,还包括有自主意识和非自主意识。自主意识是人能够自己控制意识的活动发展,如脑神经、脊神经,自主意识“高级质的意识活动”又有觉醒状态和非觉醒状态——睡眠之分,是大脑皮层功能休息的需要。非自主意识是指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是由自主神经来完成,属于人体内脏神经系统,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别。它们遵循着各自的“意识本质规律”,促进着意识生命的进化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在意识反映与创造的具体细节上,还包括各种感觉、认知、注意、记忆、情绪、人格、思维等心理活动机制,是属于机能意识范围。

从语言学角度,对涉及大脑中枢神经生理、心理活动的相关语言词汇进行分析发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是有一定根据的。【11】第一,信息收集,储存记忆,回忆、忘却、表达是反映意识部分;第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思维、评价是机能意识智力部分;第三,在机能意识作用的基础上,产生人的本能、激情、冲动,形成的欲望、幻想等想象类主观存在是潜意识;第四,对潜意识所持有的态度是前意识;第五,在观念态度基础上得出舒适与痛苦、快乐与心烦等表现,直接影响行为、劳动实践的发展,是全神贯注采取积极的精神,还是漠不关心消极地理性抵制为意识部分,可称为显意识;该意识即为思想性创造意识的总结果,由此传递给运动性创造意识,使人产生情感、语言、行为、劳动等进行发明、发现、复制的创造实践活动【6】。潜意识能否发展为显意识,前意识在中间起着很大的作用。单就意识质的种类来说,显意识只是冰山的一角,而作为潜意识的思想意识主观存在才更加丰富。【12】只有如此丰富复杂不同质的意识活动,才是意识生命能进化发展到人类的基础。

四、意识本质的变化发展【6】

意识是在自然物质运动中产生,其发展是伴随着动物的进化逐渐变化、强大的。

1.意识产生的进化过程:从自然科学研究结果揭示,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这种物质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组织。其原始物质基础是30亿-40亿年前地球自然物质运动变化,由无机物生成有机物形成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发展机制就是这些原生动物细胞膜上的“受体”感应和“载体”应激作用一下的“选择控制性运动”。受体感应是反映意识产生的基础,载体应激是创造意识产生的基础。在选择控制性机制作用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腔肠类,经扁形、线型、节肢、棘皮无脊索动物,到有脊索、脊椎、水生、两栖、爬行动物,逐渐进化为现在高等的哺乳类和人。才使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了分析、思维反映和创造的意识能力。

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探讨)(3)

只是这种发展成当今意识的“选择控制性能力”,在意识生命进化的不同阶段,其内在规定性质的等级不同了吧,都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自主向自主,再由运动到思想、到精神进行变化的。最终使单细胞原生动物细胞膜上的“受体”“载体”,这种微不足道的选择控制性的“意识性”运动,经过了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成了具有利用、改造自然,能移山填海、让河流改道的人类大脑中枢神经的思想意识活动。

意识由物质决定产生后,其内在规定性的本质,除具备无生命无意识物质(自然)运动的盲目性,和有生命无意识物质(植物)变化的被动性外,还具有了控制、把握决定自身运动变化及情感作用的意识性。不论是意识内部质量变化、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内在规定性,还是意识矛盾的特殊性的特点,更具有了“目的意识性”,在变化中能对以往的经历形成经验、技术,以促进今后的运动朝着自己的目的变化,这样才能促进意识生命的进化与发展,在运动中不断壮大自己。

2.反映意识和创造意识的特性:【6】为了实现意识自身运动发展的目的,其反映与创造就各有其各的特性。反映意识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物质存在,创造意识是为了客观地创造物质存在。客观反映要首先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存在信息,形成映象进行表达后才能完成反映。由于感觉器官感受的性质不同,视觉只能感觉光线信息、听觉只能感觉声音的变化,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各有各的质的反映,是机械、局限的反映,意识反映的质来自于客观,所以说这种机械性、局限性都是客观的,但只是局部的客观。而对一个整体性的客观反映,只有在创造意识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做出全面客观的反映,才能客观地反映物质存在,如盲人摸象。客观中是什么,在印象中形成什么映象反映,要想全面整体地反应大象的客观情况,就需要把各个盲人的感觉都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全面的整体客观反映。

客观地创造物质存在,创造意识就不能受反映意识的约束。如果创造意识受反映意识约束,那只能是反映意识中反映什么,创造意识才能创造什么。那样的话人类社会则不会有交通运输、高楼大厦等现代物质文明。所以说,创造意识是灵活丰富,具有不受约束的主动性,其结果是主观唯心的,也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心理活动的主观存在,既不受反映意识的约束,更不受创造意识自身的束缚。只有这样,创造意识才能创造出反映意识不曾反映的客观存在——社会物质。如果受到其束缚、扼杀,则人类社会不可能进步不到目前的状态。在燃烧之谜——氧元素、氧气的发现过程中,瑞典舍勒和英国普利斯特列都是著名的化学家;舍勒在用硝酸钠与浓硫酸制作硝酸的过程中,普利斯特列在氧化汞(红色三仙丹)分解中,都从实验中发现并获得了一种气体——纯净的氧气(O2),但受德国贝歇尔、斯特尔的“燃素学说——可燃物-燃素=灰烬”形成的反映意识束缚,使一个燃烧的新原理——氧气、氧元素的发现被埋没,被他人称为“鼻尖碰到真理,还不能识别真理的勇士”。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面对普利斯特列成功的表演,不受燃素学说束缚,认为燃烧难以解决金属燃烧后重量增加的现象,经过反复的试验、研究,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得到与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同样的气体,他把这个气体命名为“氧”,发现了氧气,使燃烧的新原理得以揭示。【13】

在溴元素的发现过程中,德国的化学家李比希在海藻植物分析中,取得了一种棕色液体,他的创造意识主观认为这种液体是氯和碘的结合物,并在试剂瓶标签上注明“氯化碘”。而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这种液体与氯和碘的结合物有不同性质,具有强力的臭味,经过反复的实践、试验,终于发现这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以《海藻中的新元素》发表在法国1826年《理化会志》上。当李比希看到巴拉尔的论文,并得知法国巴黎科学院审议、命名为“溴”元素时,他的心情简直无法平静,痛定思痛重新做了试验,得出了与巴拉尔相同的结论,并将论文发表在德国的《物理和化学年报》上,在论文中他深有感触地说到:“不是法国的巴拉尔发现了溴元素,而是溴元素发现了法国巴拉尔。”【13】

反映与创造的意识活动特点,使心理意识主观存在具有了意向性、统一性、选择性、控制性,在发展中更能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反映与创造形成一致的意向,避免双方斗争性的恶化,促使统一性的转化形成,并能选择、控制意识本身变化,各自都能主动地向双方积极的统一性方向发展,使“目的意识中客观质的思想意识”产生,这就是意识矛盾特殊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3.行为目标是由“目的意识的客观质的思想意识”所决定:灵活丰富不受约束的思想性创造意识活动,必须以反映意识的客观为基础,如果反映意识不客观,则在大脑中产生不出相应的主观存在思想活动。那反映意识客观,创造意识就能创造出一定的客观存在吗?不是的。“思想等等是主观意识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意识见之于客观物质的东西。”【14】能在实践中创造产生出一定社会存在的“质的意识”,不妨称为“客观质的思想性创造意识”;不能创造、产生不出一定社会物质存在的“质的意识”,不妨称为“主观质的思想性创造意识”。主观质的思想性创造意识是创造不出一定的客观存在,是主观唯心、空想幻想产生的本质根据。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大脑意识主观存在的反映。

客观质的思想性创造意识能创造出一定的社会物质客观存在,是改变世界、创造客观存在的本质根源。在创造的客观实践中,为了发现、发明、复制出人类目的意识中所期望的物质存在,思想性创造意识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质,付诸试验创造的东西,如果不是意识中想要的东西,就造成了实践的失败,说明思想意识的质不是“目的意识中客观的质”。这样思想意识再行创造、再次试验,经过一次一次失败,最终寻求到“目的意识中客观的质”,才能使实践取得圆满的结果。一把毫不引人注意的竹伞,使爱迪生让灯泡亮了1200小时,结束了人类夜晚的黑暗时代;格拉斯哥草原上的彩云,使瓦特将蒸汽机的一缸转变为双缸,让人类步入工业机器时代;含氮量较低的硝酸纤维素火棉胶,使诺贝尔让硝化甘油炸药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15】这一切一切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失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功,就是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认识的根源,这也是创造意识决定社会物质的本质根据。

至于“决定的概念”是原因产生后结果必然出现;如果没有产生结果的原因发生,则不会有相应的结果出现,这就是原因“决定”结果。就像客观存在的信息是什么,就会在反映意识中形成什么样的信息映象意识,客观存在决定反映意识的内容;再如爱迪生、瓦特、诺贝尔等,若不是他们在“竹伞、彩云、火棉胶”反映意识基础上,产生出相应的“目的意识客观质的思想性创造意识”,则难以决定他们能获得相应的成就。

4.“非目的意识的客观质的思想意识”同样会有伟大的作为:人类所取得的现代物质文明,大多数都是在相应的“目的意识客观质的思想意识”这一原因产生后,才能决定创造出相应的社会物质,但也有在“非目的意识的思想意识”作用下的伟大发现,像奥斯特在电磁转化过程中的发现。1820年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电与磁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丹麦的奥斯特在一次电学演讲中,无意将一枚小磁针平行放在了一根导线旁,当给导线同通电时,小磁针发生了移动。这一现象与奥斯特讲课没有任何关系,未能引起他人的重视,但引起了奥斯特的重视。为此,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电磁转化感应,为法拉第发现磁电转化,后人发明电动机、发电机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奥斯特是在非目的意识作用下发现了电磁转化,而英国法拉第经过10年的努力,在明确的、目的意识作用下发现了磁电转化【16】。

社会物质的产生与存在,虽然取决于支配它的意识质与量的统一,但首先要看这种意识的质是否符合客观存在,倘若不符合客观存在,不论这种质的意识在如何意识量的作用下都产生不出一定的社会物质,只能是产生空想、幻想主观存在的意识活动;倘若这种意识的质符合客观存在,那还要看与这种意识量形成的度,量过强、过弱产生不出目的意识中想要社会物质。只有客观质的意识与适当的量相结合形成的度,才能产生出明确目的意识中的社会物质。

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切发现、发明、复制等创造的科学活动,都是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出发,在不断失败的基础上,经客观唯心走向客观唯物,最终使主观唯物主义获得成功。【6】思想性创造意识从中枢神经大脑组织中产生的主观存在开始,要想在实践中实现,除必须具备自身的物质基础、外部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不懈的好奇、探索、追求精神作用。【6】

由此可见,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范畴,当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时为自然物质,当它依赖于人的意识运动、变化时是社会物质。意识是由物质决定产生,这种物质就是氧、水、糖、脂肪、蛋白质、核算、维生素、微量矿物元素及药物等自然物质,通过进化形成大脑神经中枢,再由复杂、高度的脑神经中枢组织的物理、化学反应,才能产生相应的反映意识和创造意识活动。意识产生后的物质意识关系是:客观存在决定反映意识,创造意识决定社会物质。

就目前自然科学(医药学)的发展,能明确确定某些物质对意识产生决定作用的,如链霉素引起听觉反应减退或丧失,酒精能抑制反映意识和创造意识的灵敏性(酒后驾驶),中枢神经抑制药能抑制反映意识和创造意识能力的发挥,兴奋药(激素)可促使反映意识和创造意识能力的发挥,毒品可以使人产生依赖性成瘾。而有意识的人,可以通过调整这些自然物质的摄入量及平衡适度,以促进人类健康的发展。科学虽然没有阐明意识产生的物质全部原因(物理、化学分子运动变化),虽然不知道产生创造意识的所有决定物质是什么,但是这些创造意识产生后,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是非常清楚的,如明知故犯、知法犯法等等。

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探讨)(4)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页。

【2】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10-326页。

【3】 汪云九、杨玉芳等著,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4-6、64-65、135-145、141-166页。

【4】 汪云九等译,惊人的假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16页。

【5】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8月第一版,第226页。

【6】 连海安著,物质意识—意识物质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年1月,第一版,1-230页。

【7】 黄剑鸣著,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吗?——意识本质新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4-35页。

【8】 连海安著,创新思维本质探讨——试论意识本质活动质、量、度对创新思维的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0),第16卷,53-56页。

【9】 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8页。

【10】 柯木火著,物质、意识的相互关系与人的活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72-78页。

【11】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439-460页。

【12】姚树桥、损学礼主编:医学心理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版,55-63。

【13】 王致远、杨建华编著:世界大发现.生物化学卷【M】,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8月第一版,262-268,307-312.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477页。

【15】 徐福兴等编写,人类大发明【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212页,285页,175页。

【16】朱华良等编写,中外大发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71页,17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