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病毒性皮肤病)

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病毒性皮肤病)(1)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该病毒分为栺型及栻型。栺型病毒常引起口唇部的单纯疱疹,常在发热、劳累、月经期等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复发;栻型病毒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为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目前发现此型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主诉

患者自觉症状轻微,微痒或灼热感,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

本病有自限性,一般7~10日可自愈。皮疹在同一部位可反复发作。

典型皮损为红斑基础上簇集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疱壁薄而紧张,内容澄清,破溃后很快结痂,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本病分为原发性单纯疱疹和复发性单纯疱疹两型。

1.原发性单纯疱疹为初次感染后出现皮疹,临床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约为2周。主要为婴幼儿的疱疹性龈口炎、龟头炎或外阴炎。损害为孤立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

2.复发性单纯疱疹临床症状轻,病程短。由栺型病毒引起的,皮损好发于口唇、眼睑、鼻周;由栻型病毒引起的,皮损常见于生殖器、阴茎、阴唇和臀部。

治疗要点

1.局部治疗

(1)对无继发感染的病例,以局部干燥、收敛、外用抗病毒药物为主。

可外搽1%~5%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软膏,3%膦甲酸钠软膏或2%甲紫溶液,每日数次。

(2)如继发细菌感染,可外用红霉素,也可选用环丙沙星凝胶或莫匹罗星软膏。

2.全身治疗

(1)对严重感染者,可口服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每次200mg,每日5次。

(2)对继发严重细菌感染者,酌情选用抗生素。

(3)对反复发作的病例,可口服阿昔洛韦,每次200~400mg,每日5次,或伐昔洛韦每次0.3g,每日2次,或泛昔洛韦每次250mg,每日3次,需服用2~3个月。还可用免疫调节剂如左旋咪唑每次50mg,每日3次,每周连服3日,连续4周。转移因子每次2ml,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4~6周。

▶水痘

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病毒性皮肤病)(2)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强。主要好发于儿童,一般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但病毒可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待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引起神经、皮肤再感染,表现为带状疱疹。

主诉

患者自觉微痒,潜伏期2周左右,先有发热等不适,1~2日内出皮疹,从躯干向头面四肢蔓延。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程约为2周。皮损特征为皮损陆续分批发生,可见丘疹、水疱、结痂性损害同时存在,皮疹绿豆大小,周围绕有红晕,结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黏膜也可发疹。皮损常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掌跖更少。

(2)少数患儿可继发病毒性脑炎、肺炎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辅助检查

(1)疱疹刮片检查:新形成的水痘,刮取基底组织碎屑涂片,以吉姆萨或瑞氏染色后,镜下可查见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包涵体。

(2)免疫学检查:可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疱疹基底刮片或疱疹液中的疱疹病毒抗原;亦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疱疹病毒抗体,若病程中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则有诊断意义。

(3)病毒分离或电镜检查:疑为水痘脑炎、水痘肺炎或其他严重的非典型病例,可采集脑脊液、痰液或其他相应标本,接种人胚羊膜组织等适当的培养细胞,以分离疱疹病毒;也可用电镜直接检查患者疱疹液中的疱疹病毒;但这些检测技术复杂,耗时较长,一般很少在临床上应用。近年来,已开展PCR技术,从上述标本中快速检测病毒的基因,有助于早期诊断。

治疗要点

1.局部治疗

(1)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或复方吲哚美辛酊。

(2)继发感染者可外用抗生素软膏。

2.全身治疗

(1)可应用阿昔洛韦。

(2)对于抵抗力低下者,可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日3ml,连用3日。

(3)继发感染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用抗生素。

(4)早期隔离至皮疹完全结痂干燥为止。

3.口服中成药治疗栙板蓝根冲剂10g,每日3次;栚抗病毒口服液10ml,每日3次;栛银黄口服液10ml,每日3次。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的皮肤病,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主诉

患者主要为身体某部位单侧起成簇的水疱伴疼痛,病程多持续数日。

有并发症时可于数日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诊断

1.临床表现神经痛为本病主要症状,可在发病前出现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部皮肤自觉灼热或神经痛,持续1~3日,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几种特殊类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如下。

(1)眼带状疱疹: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是病毒侵犯面神经及蜗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辅助检查 本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有助于诊断。

治疗要点

1.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0.2~0.8g,每日5次,口服,疗程5~10日;或伐昔洛韦0.3g,每日2次,口服,疗程7日;或泛昔洛韦0.25g,每日3次,口服,疗程7日。

2.镇痛可酌情选用索米痛片、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

3.糖皮质激素应用有争议,多认为及早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过程,减轻脊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病程在7日内的老年体健患者,可口服泼尼松30mg/d,7日为一疗程。

4.外用药物治疗以干燥、抗感染治疗为主。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暶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

5.营养神经治疗可口服或肌内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

6.眼部处理如合并眼部损害须请眼科医师协同处理。可外用3%阿昔洛韦眼膏、碘苷(疱疹净)滴眼液。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皮肤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外伤常为重要因素。

一、寻常疣

主诉

患者自觉症状轻微,无身体不适。

诊断

1.临床表现

(1)初起为小丘疹,逐渐增大呈黄豆大小或更大。表面角化粗糙,坚硬,呈灰黄、污黄或污褐色。

(2)皮损好发于手背、手指及足缘等处。发生于甲周者称甲周疣,在甲床者称甲下疣。

2.辅助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角化亢进,棘层肥厚,呈乳头瘤状增生。在棘细胞上层及颗粒层内可见空泡化细胞。该细胞核小而圆,嗜碱性,周围似一狭窄的晕。表皮延长,而疣周围的表皮突向中心弯曲呈抱球状,真皮乳头上延,血管扩张。

治疗要点 疣数目少时首选冷冻或激光治疗;数目多时可内服免疫调节剂。

1.局部治疗(1)液氮冷冻治疗:用消毒棉签蘸液氮后直接压迫皮损处,每次20~30秒,重复2~3次,待其结痂脱落。

(2)微波、电离子及激光治疗。

(3)局部外用药:如2%~4%甲醛溶液、5%氟尿嘧啶软膏、10%水杨酸软膏、水晶膏等。

2.全身治疗 疗效常不肯定,对严重多发病例,可作为辅助疗法。

(1)左旋咪唑,每日150mg,分3次口服,服3日停11日,连用3个月。

(2)柴胡注射液,每次2ml,每日1次,肌内注射,10~20次为一疗程。

二、跖疣

跖疣是发生在足底部的寻常疣。因部位角质层较厚,受到挤压,故临床表现不同于寻常疣。

主诉

患者自觉皮损触痛。

诊断

跖疣好发于足跟、跖骨头或跖间受压处。偶尔也可发生于手掌,称掌疣。初为细小发亮丘疹,逐渐增至绿豆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角化粗糙,灰黄或污灰色,周围境界清楚,绕以增厚的角质环。如用小刀将表面角质刮去,表面可见出血点。有时疣表面有微量血液外渗,凝固后呈小黑点。有时皮损可互相融合为一角质斑块,又称为镶嵌疣。

治疗要点

1.局部治疗

(1)数目少时也可采用冷冻、微波、电离子及激光治疗。

(2)手术挖除法。

(3)用针灸针消毒后在损害部位刺入一定深度,不时捻针,并保留10分钟。

(4)局部外用2.5%~5%氟尿嘧啶软膏、3%肽丁胺霜、4%甲醛溶液或30%冰醋酸。

2.全身治疗同本节寻常疣。

三、扁平疣

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故又称为青年扁平疣。

主诉

患者常出现面手部扁平丘疹。

诊断

1.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

2.损害为正常皮色,淡红或淡褐色扁平丘疹,米粒至绿豆大小,呈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

3.皮疹数目较多,常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见由于搔抓的自体接种现象,皮疹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治疗要点

1.局部治疗

(1)2.5%~5%氟尿嘧啶、3%肽丁胺霜等点涂疣面。

(2)0.1%维A酸霜局部外用。

(3)木贼、香附、板蓝根、山豆根各30g,水煎后趁热洗患部。

2.全身治疗

(1)左旋咪唑:每日50~150mg,分3次口服,服3日停11日,6周为一疗程。

(2)乌洛托品:每次0.3~0.6g,每日3次,口服。

(3)聚肌胞:每次2mg,肌内注射,每周2次,4周为一疗程。

患者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详细检查后做彻底的治疗,不要自行购药服用,以免适得其反。

病毒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病毒性皮肤病)(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