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文化的发展过程(十侠侠客的历史)

作者:李 言曾经,武侠世界一度成为我们寄托理想的净土,江湖的洒脱不羁、侠客的快意恩仇,给了我们许多挣脱现实的勇气如今金古已逝,江湖法则在不同文化的冲撞下被不断消解融合,但武侠作为东方独有的文化元素,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它伴随传统文化,流入我们的血液当中;即便时代变幻,侠文化依然自成一片天地邱华栋以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对侠义精神的独特诠释,让短篇武侠小说集《十侠》成为当下小说界极具开创性的存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侠客文化的发展过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侠客文化的发展过程(十侠侠客的历史)

侠客文化的发展过程

作者:李 言

曾经,武侠世界一度成为我们寄托理想的净土,江湖的洒脱不羁、侠客的快意恩仇,给了我们许多挣脱现实的勇气。如今金古已逝,江湖法则在不同文化的冲撞下被不断消解融合,但武侠作为东方独有的文化元素,却并没有因此消亡。它伴随传统文化,流入我们的血液当中;即便时代变幻,侠文化依然自成一片天地。邱华栋以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对侠义精神的独特诠释,让短篇武侠小说集《十侠》成为当下小说界极具开创性的存在。

《十侠》讲述了10个各具特点的侠客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活泼,或苍凉,或清逸,或悲壮,写出了侠的不同侧面。故事中的主角异于常人、各怀绝技,且通过各自的超凡能量,完成了之于江湖和庙堂的宏大使命。小说把刺客和侠士放在著名的历史事件中,想象历史的细节,赋予人物以温度,复活了侠的精神。

如果对10个故事进行提炼分析,可发现邱华栋笔下的侠客是具备正义信念和底色的。在第一个故事《击衣》中,满是先秦侠客义重生死轻的壮烈情感。士为知己者死,门客豫让为报知瑶对他的知遇之恩,不惜潜伏仇人身边多年,用毁容吞炭等自虐方式自保,以达刺杀赵襄子之目的。在目标即将达成之际,忠义难全的处境,直逼豫让以自裁身亡,最终达成自我精神上的圆满。

同样,侠客于江湖和庙堂间的双重抉择,拓展了其人格上的多重性。侠客虽不群居,但并非自绝于人世;侠客隐于山野闹市,但心系天下苍生。每当国家乱世迹象浮现,侠客总能在此时挺身而出,戡乱匡正,以正天地之气。正所谓大隐隐于市,第九个故事《绳技》中,救建文帝于兵乱之中的,正是一对在街头卖艺的父女。平日哑女红莲身份低微,虽无万千富贵和官爵加身,但在选择立场时,果断站在弱者建文帝一边。在耗尽生命后,完成了拯救他人的使命,足见侠客之正义本色。

虽有红莲、豫让等果决之奇侠,但是作者对于侠客的描绘并非单一和片面化的。若从“侠”字的字义理解,“侠”即存活于夹缝中的人。在《听功》和《画隐》中,作者写出了侠客的复杂人性。侠性和人性的碰撞,深化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激荡。如练就一身听功的葛干,除了听命于长孙无忌外,连姓名都不足为外人道也;练成画隐绝迹的甄画隐,在刺杀宋徽宗的一刹那,则深陷于对正义的自我困惑。其实在这背后,是侠这一群体人格的缺失。

时代变幻、封建集权统治日益强化,侠客傲然世外的独立气节被反复消解,大多沦为政治集团的工具。不论出于侠客信义还是知己的感召,逐渐逼仄的环境、身不由己的江湖,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善恶和定位的摇摆。

当然侠之所以为侠,士为知己者死的本性并没有变。虽在部分故事中,他们的做法有失坦荡之小节,但在大义面前,侠客却决绝果然,成为家国和苍生足以依仗的对象。在《易容》中,王莽暴虐不仁,擅长易容术的孟凡人则利用其异能,屡次易容为王莽麾下大将,一步步杀入皇宫直至擒获王莽,给刘秀平定乱世立下大功。在《琴断》中,隐士、侠客和士人三者身份的紧密关联,对国家命运的走向发挥了重要作用。郑铁蛋于成都怒杀钟会,完成了锄奸、报仇和戡乱的三重使命。

李白在《侠客行》中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十侠》就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阅读体验,读者感受到了古代侠客的仁义精神,以及现代汉语跨越时空的魅力。这份轻盈感,既来自于作者高超的文字水准,也源于侠客这一群体超越于现世、独立于现世的飘忽。

《十侠》的十个故事,从先秦到满清,相互独立且互有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跨越2000年的古代侠义图卷。侠客们的生死撩动我们的情感,又传承了一以贯之的中国侠义精神。作者在扉页中写道“为天下苍生计、士为知己者死”,或许这不仅是对古代侠客精神的感怀,更如对当下人侠义情怀的真诚期盼。

(作者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