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几个参加抗美援朝(兄弟俩失散了十三年)

兄弟俩失散了十三年,竟在抗美援朝战场重聚,相认后抱头痛哭

1950年12月27日,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7团10连连长魏家余接到上级命令,要他立刻到第50军149师446团1营,汇报部队渡(临津)江的情况。

魏家余当即动身,到达446团1营营部时,已经是下午了。负责接待他的是一名20多岁的青年干部,当时担任1营教导员。

双方见面之后,教导员应按惯例询问来访者的单位、职务和姓名。但当魏家余说出自己的名字,这位教导员似乎有些意外,随后仔细打量了一下魏家余的脸,语气颇有些急切地说:“请问同志,你的老家是哪里?”

兄弟几个参加抗美援朝(兄弟俩失散了十三年)(1)

“报告教导员,我老家是江苏淮阴的。”

“淮阴哪个地方?”教导员一愣,随即追问道。

“淮阴魏家庄。听首长的口音,莫非您也是……”魏家余暗想,可能遇上老乡了。

此时教导员的神情更奇怪了,他并未作答,而是似乎想起工了作的事情要摆在第一位,话锋一转:“这样吧,请你把你连的渡江情况介绍一下。”

魏家余回过神来,便针对教导员所提的问题作了非常详细的汇报。

兄弟几个参加抗美援朝(兄弟俩失散了十三年)(2)

就在双方握手告别时,教导员忽然说道:“魏家余同志,我这会儿还有不少工作要处理,麻烦你明天下午三点再来一趟可以吗?”

“报告教导员,没问题!”

第二天魏家余如约而至。教导员见了他非常高兴,不过这次他不谈工作了,只是一个劲问魏家余家里都有些什么人、父亲叫啥名字之类的问题。

魏家余回答完后,忽然见到教导员眼中噙满了泪水,他正觉得诧异,教导员忽然走近魏家余,紧紧握住他的手,非常激动地说:“哥哥,我的好哥哥哇!我是你弟弟家盛啊!”

兄弟几个参加抗美援朝(兄弟俩失散了十三年)(3)

魏家余乍一听这句话,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哥哥”、“弟弟”这两个词让他瞬间如同被电击中了一般。

“啊?小盛?我的弟弟小盛……不可能吧?难道我这是在做梦吗?”魏家余紧盯着眼前的人,虽然时隔十三年,面貌早已发生很大变化,但眉眼之中依稀看得出当年的模样。兄弟俩相认后顿时泪流满面,抱头痛哭了一场。

“十三年……整整十三年了!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哥哥了,没想到在这异国他乡竟然与你重逢了!” 魏家盛不禁感慨万千。

过了一会儿,两人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坐下来谈起了各自分别的情况。

兄弟几个参加抗美援朝(兄弟俩失散了十三年)(4)

魏家余出生于1925年,魏家盛出生于1926年。他们出生在江苏淮阴(今属沭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长年累月在外打零工也只能勉强度日,家盛出生后就经常由哥哥来照顾。

1937年,抗日的战火蔓延到了淮阴一带,再加上水患成灾,当地又有兵匪作乱,致使兄弟俩不幸失散。

12岁的魏家余偶然红军,成为一名“红小鬼”,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100多场战斗。

兄弟几个参加抗美援朝(兄弟俩失散了十三年)(5)

巧的是,年仅10岁的弟弟魏家盛同样被红军收留了,他参加长征后曾在延安抗大学习,此时已经是正营职干部,比哥哥还高两个级别。

这对在战乱中失散了整整13年的兄弟,重逢在抗美援朝战争,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军营相聚,条件艰苦,魏家盛拿出缴获的两听美国罐头,算是招待哥哥吃了一顿晚饭。

当时魏家余所在的连队受命担任攻打马踏里西山的尖刀连,而魏家盛也有军务在身,因此兄弟俩只能匆匆一聚后洒泪而别。

兄弟俩英勇奋战在九死一生的抗美援朝战场,却都幸存了下来。但他们1950年这次短暂相聚后,由于工作关系竟再度阔别长达37年。

兄弟几个参加抗美援朝(兄弟俩失散了十三年)(6)

多次荣立战功的魏家余再次在战斗中受伤,被迫回国接受治疗。他带着全身20多年伤疤,于1956年转业到辽宁北镇,先后在该县煤建公司、粮食局工作。

魏家盛则一直待在部队,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朝(鲜)国旗勋章,1984年离职休养时已经是正师职。

1987年,魏家盛特意去了一趟辽宁北镇,兄弟俩才得以再次见面,此时他们都已年逾花甲。

魏氏兄弟都得享高寿,其中魏家盛在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创作,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鱼骨画”的传承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