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现在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够得上这个资格的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四位大佬;另外一种说法,则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两份名单中,曾国藩、左宗棠是常客,胡林翼、彭玉麟、李鸿章、张之洞是不确定因素,但不管怎么说,能够上榜单的人都是非凡人物,在晚清的政坛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正是应验了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曾国藩(1811-1872)

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2)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耕读世家。他的祖上都是以务农为生,祖父曾玉屏少有文化,父亲曾麟书也只是当过塾师。

人生经历来讲,政治仕途上,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爵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军事战争上,组建起湘军,力挽狂澜之中,攻灭太平天国;家庭教育上,至今还有一本《曾国藩家书》被出版成多种书籍;文学学术上,继承桐城派之余他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思想哲学上,他又对程朱理学有着很大的发扬;书法艺术上,他提出乾坤大源之说,堪称为当世“大家”;所有种种综合体的曾国藩,不愧是站立在了巅峰的人生大赢家。

左宗棠(1812—1885)

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3)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

左宗棠年少成名,当时的清廷知名官员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人都对他颇为看重,但因科举上的屡屡失利,他也只能是以非“正途”方式踏入官场。

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左宗棠应邀入湖南巡抚幕府,期间他的表现极为出色,力挽于狂澜,令得时人称之为“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1860年,清廷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左宗棠跟随同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的时候,在湖南等地招募到五千多人,组建成为一支军队,称之为“楚军”。

左宗棠本身就能征善战,有了这支军队在手,更是如虎添翼,在与太平军交战中,少有败绩。之后,在对付捻军,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过程中,这支军队又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令得对手们闻风丧胆。而与此同时,左宗棠的官位也是节节高升,成为清廷中极为重要的汉人官员。

1884年,正值中法战争,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正是在他的积极布防下,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取得胜利。然而,只是一年后,左宗棠就在福州病故了,时年七十三岁。

胡林翼(1812-1861)

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4)

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出身于湖南益阳县官宦家庭。

1836年,胡林翼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1846年,在学生们的畴凑下,他捐纳了一个贵州地方上的知府。

太平天国运动时,胡林翼被派往湖北、湖南抗击太平军,曾国藩对其很是看重。

湘军将领中,胡林翼还是比较突出的,紧紧跟随曾老大的脚步,积极打击太平军,拼命敲打捻军,后来湘军攻克安庆,曾国藩推胡林翼为首功,清廷加封其为太子太保衔。

而安庆被攻克后,没多久,胡林翼就因病在武昌去世。

彭玉麟(1816年—1890年)

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5)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府,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时人称之为雪帅。

彭玉麟先前参与过镇压当地人的起事,1853年,彭玉麟受曾国藩的邀请,加入湘军,在衡州创办了湘军水师。

彭玉麟所统领的湘军水师,与太平军的屡次交锋,在湘潭之战、岳州之战、湖口之战、九江之战、天京之战中,都占据着很大的优势,等到天京城被攻克,彭玉麟因功被清廷封为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加了太子少保衔。

太平天国平定后,彭玉麟会同曾国藩制定了长江水师营制,奉清廷之命,每年巡阅沿江水师。中法战争期间,他又率水师驻扎在虎门,对于朝廷的议和,并不认同。

1890年,彭玉麟病逝于衡州湘江东岸,清廷赐封太子太保,谥号为“刚直”。

李鸿章(1823—1901)

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6)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出生于安徽合肥,除这“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名号外,他还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他的对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从小聪慧好学,学问扎实,1840年,十七岁时就中了秀才,1846年初次会试落榜后,李鸿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拜入曾国藩门下,从此人生发生极大的改变。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李鸿章回到老家,组织团练,这段经历持续了五年,因父亲去世“丁忧”而告终。1859年,李鸿章再次复起,成为了曾国藩幕府中的一员。

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上海守军抵御不住,上海地方官绅们只得向驻扎在安庆的湘军老大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求救。

1862年,奉曾国藩之命,李鸿章,以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在安庆开始组建“淮军”(也称“淮勇”)。

淮军成立初期约有六千五百人,军中的主要将领大多来自于李鸿章早年办的团练队伍,兵员主要来自于安徽江淮一带。

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这支淮军也是出了很大的力,他们与外国军队协作,辅助湘军,给予太平军全力打击。之后,淮军还与捻军扛上了,在平定捻军过程中非常耀眼。

淮军的节节胜利,给予李鸿章极大的政治资本,得以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集团。

当内乱平定后,李鸿章积极投入到洋务运动中,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他一人就创办了三个,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由他督办创立,这算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了。

然而,李鸿章为后人诟病的是,在外交上,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诸如《马关条约》、《天津条约》、《中法新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等。

1901年,在签订完《辛丑条约》后,李鸿章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之后病逝在北京,时年七十九岁。

张之洞(1837~1909)

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7)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因担任职务为总督,称为“帅”,因而当时人称之为“张香帅”。他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毛泽东对其评价很高,认为中国的民族工业,重工业发展是不能够忘记张之洞的。

张之洞从小受到名师辅导,外加上自身勤学用功,天姿聪慧,不满14岁时就已考中秀才,之后又在乡试第一名中举,然而因种种变故,直到27岁那年他才得中进士。

张之洞在仕途上几乎没有受到多少挫折,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1881年时,已经外放为山西巡抚。

1883年,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在他的调度下,清军大败法军,然而因清廷决定议和,致使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他的策划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教育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湖北期间,张之洞还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也是亚洲历史上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铁厂。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调任为两江总督,但是他在这期间并没有多大表现,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奏清廷,呼吁变法。这时的张之洞已从清流派首领,转变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后,张之洞一直致力于变法革新,直到1909年因病去世,清廷给其谥号为“文襄”。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中兴四大名臣)(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