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本解读怎么写(读懂古诗词依据题材)

古诗文本解读怎么写(读懂古诗词依据题材)(1)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几类。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着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和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艺术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

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喜欢田园。

②表达对田园、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同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教材链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杜甫《望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陆游《游山西村》、曹操《观沧海》、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家三首(其三)

[唐]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

今年幸少丰,无厌

②与粥。

 ①原陆:田野,旷野。②(zhān):稠粥。

鉴赏 本诗是柳宗元的组诗作品之一,诗中记述了农村秋收后的情景和诗人晚上投宿农家受到殷勤款待的经过,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秋日美景的喜爱、对农民的勤劳和淳朴的赞颂以及对穷苦民众的深切同情。全诗言辞质朴,情感真挚,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1)诗中最能体现田家生活的意象是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字一语双关。

答案 梨枣 迷

(2)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和热爱。②行人天黑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③虽家中“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

二、边塞军旅诗

题材特征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赞美。

常用手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教材链接

王翰《凉州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塞下曲》、高适《燕歌行》、王维《使至塞上》、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与副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词人时年二十八岁。

鉴赏 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面结合、化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画面,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此词当是词人前往梭龙途中,见到塞北边地风物,慨然有怀而引发的历史古今断想。词的上片是对沧桑兴亡的深重悲悯,下片是对卷入其中的女子的深情怜惜。因兴亡无定,献身江山的女子更惹人怜惜;铁马金戈卷入红颜,沧桑兴亡更让人悲悯。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映衬。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一个“情”字,既显出了纳兰性德多情公子的深情本色,也显出了纳兰词“以情为词”的基本风格。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总领全词,点明主旨;②议论开篇;③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三、怀古咏史诗

题材特征

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

常见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等字样,或以古代的人、事、地、物为题。

内容情感

怀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讽今。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常用手法

对比、用典、以小见大。

教材链接

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越中览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咏怀古迹(其三)》、姜夔《扬州慢》。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注]

[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鉴赏 《金陵晚望》是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之作。前两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后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却无可挽回。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着,感慨遥深。

《金陵图》是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六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们的凄凉衰败,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不仅对那些粉饰太平、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行为作了有力的驳斥,并点明了发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而且对敢于反映历史真实的六幅“伤心画”给予了高度评价,体现了诗人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句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沧桑凄凉之感。

(2)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了诗人对晚唐现实的深忧。

四、托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常见标志

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

内容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手法

①从具体的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

教材链接

贺知章《咏柳》、于谦《石灰吟》、王安石《梅花》、郑燮《竹石》、陆游《卜算子·咏梅》、王冕《墨梅》。

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鉴赏 《未展芭蕉》: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深入镂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首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从外在形状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一个“冷”字,写出了未展芭蕉外表的冷峻;“无烟”二字,写出了其外表的平静端严;而“绿蜡干”则凸显了其亭亭玉立的娴雅姿态。由于诗人用比贴切新颖,未展芭蕉的视觉形象变得可观可感,更艳更美了。

次句“芳心犹卷怯春寒”,从神情上描写未展芭蕉的内心律动。芭蕉未展,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春,而是有些担虑、畏怯早春的寒意。一个“怯”字,就把未展芭蕉娇怯羞涩宛若少女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第三句“一缄书札藏何事”,运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把笔触伸向心灵的纵深处。古人书札大部作卷筒状,正和未展的蕉叶相似。这样的设问,像一座凌空飞架的金桥,促进了诗歌意境的飞跃、升华,具有拓展深化之功。

结句“会被东风暗拆看”,是说未展芭蕉变化当即,一旦和煦的东风吹来,它就会慢慢展开,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这里的“东风”已经拟人化,而一个“暗”字则曲尽其妙,它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和不易察觉,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青年人调皮、好奇的情态。可谓形神兼备,妙趣横生。

这首咏物诗比喻奇妙,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诗人把未展芭蕉比作娇怯含羞、情窦初开的少女,然后逐次对其进行拟人化、形象化的状摹,从而使未展蕉叶具备了少女的品格,“怯”“藏”“暗拆”等动词的巧妙措置,增加了诗歌的情致,令人感到形象新奇迷人。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地“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一个“深”字,表明了海棠花的小,如不细心是不会被人发现的。这小小的花蕾好比青春少女,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成长并且日益成熟,越长越娇美,惹人喜爱。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诗人的这句诗来看,诗人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煦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它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它美丽的容颜,这也应和了“最后的笑,才是胜利的笑”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诗人深爱这春天里的花朵。正是由于深爱,才会珍惜花的开放,希望它们开的时间长。这里借花的开放,表达自己渴望美好的生活。从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对花开花落的感触,可以体会到诗人年迈而不能报国的惆怅心情。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答案 还未展开 芳心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五、羁旅思乡诗

题材特征

借诗人旅途所见所闻,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乡怀亲之情。

常见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落叶、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之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手法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③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教材链接

李白《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甫《登高》《阁夜》、马致远《秋思》、李商隐《夜雨寄北》、苏轼《水调歌头》、周邦彦《苏幕遮》。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注],平海夕漫漫。

 《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鉴赏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却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诗人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诗人描绘出一幅深秋景象图。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诗人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的手法,使诗歌很自然地进入颔联。诗人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诗人以“曲”概括之。“遥隔”二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诗人的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颔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颈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尾联,“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

(1)尾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手法,表达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无法解决的迷惘、茫然、苦闷和彷徨的复杂心绪。

答案 用典 以景结情(借景抒情)

(2)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诗人通过描绘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衬托出悲凉的心境。②运用起兴的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很自然地进入颔联。③运用对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④运用双关。“寒”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

六、送别怀人诗

题材特征

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常见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手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情绪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教材链接

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②。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①改火:过了一年。②筠:竹。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鉴赏 苏词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三年来,钱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洲,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钱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击。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友人所去瀛洲为僻郡,繁华不如越州,更不如开封府。钱穆父由知开封府徙越州,复徙瀛洲,每况愈下,内心郁郁寡欢。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而河北仍然朔风凛冽。但规定的到仕时间已逼近,不得不启行。因此,“惆怅孤帆连夜发”,夜中分别,送行的也只能是“淡月微云”。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尊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伎不必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该词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辛词开篇即述离情。上片前两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阳关三叠》是唐人的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且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片前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片“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义,“悲欢”就只取“悲”义。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1)苏词画线句用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盛赞了友人在面对坎坷奔波时所坚守的品节。

答案 比喻 对偶 象征(答出两个即可)

解析 阅读画线句可以看出,“无”对“有”,“古井”对“秋筠”,其表现手法是对偶;“有节”是指友人的品行高节,其表现手法为比喻;“古井无波”可以理解为象征,象征友人能够以道自守,保持耿介的品格。

(2)以上两首词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词与辛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相同点:两人均宽慰友人,不必为离别哭泣,要保重自己。

②不同点:苏词认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辛词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

解析 两首词都是写送别友人,相同点是,宽慰勉励友人,诗歌风格哀而不伤。不同点是,苏词更强调“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而辛词“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的“风波恶”“行路难”,既暗指前路的风险,也指仕途的险恶,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忧愤的情绪。

附:其他类诗词

哲理诗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类诗词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抽象的哲学道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隐逸诗

隐逸诗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因对封建统治不满而归隐田园生活,或者描绘田园自然风光,或者描绘一些隐者人物形象,以隐居生活为题材的一类诗词。这类诗词中既有对秀美风光的描写,也有对时代的不满,还有表现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如陆游的记游之作《游山西村》。

民生诗

“民生”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关注民生就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古代不乏关注民生的诗人,从他们的诗句中能看到诗人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关怀。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题画诗

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题画诗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它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在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贬谪诗

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剧。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贬谪诗一般有三大要素:政治前途黯淡,诗人内心痛苦,贬谪之地自然环境恶劣。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遗民诗

一般特指宋元之际、明清之际这两个时期的遗民诗歌。宋元易代后,在异族政治统治和中原文化沦丧的双重失落之下,遗民诗人产生了对故国浓重的依恋情怀。由于复国无望,遗民们避居山中,不食周粟,保持气节。由明入清的诗人,一方面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出仕为官;另一方面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讽喻诗

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的具有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既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也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而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更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