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第二课读书笔记(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今天读了《鲁迅的七堂语文课》讲座回顾①|《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关联与思辨 余党绪、彭正梅等。很受启发,择要整理,供大家备课时参考。

王希明:从认知、情感、理性、实践四个层面来分析《朝花夕拾》的阅读价值。

《朝花夕拾》可以增进我们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学生们可以从《朝花夕拾》中获取那些缺失的社会经验。如《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她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再比如范爱农的族人,范爱农过世后,朋友们想集一点钱作为他女儿学费的基金,结果一经提议,即有族人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募资一事不了了之。从认识的价值来讲,这些事情都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

鲁迅生活在一个糟糕的年代,鲁迅的遭遇是一个比较悲惨的遭遇, 但是我们从他的作品当中看到,鲁迅并没有变成佛系少年,他也没有变成丧系青年。他的血始终是热的,始终以一种积极姿态投入到人生当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会发现他写这些文章是为了寻求温暖的,可见温暖的情感对于孩子有多重要。

人生是非常短暂和渺小的,苏轼说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正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过别人的人生,或者我们不只活这一辈子,有没有办法活在别的世界?有办法!那就是读书。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的入口。你想想看,你可以跟鲁迅一起成长。

《二十四孝图》,像黑白无常的事情,他花了那么多笔墨去刨根问底,到底黑无常、白无常的形象,我说的对不对?这本身就可以给学生一种启发。我们还可以对鲁迅的理性思考再做一种理性的思辨,鲁迅的思考有没有合理性?有没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果放在今天的背景下看,这些思考又有什么意义?

任务(一):我为鲁迅设计三门课

纵观《朝花夕拾》整本书,鲁迅一共就读过5所学校,总体看下来鲁迅对这些学校的课程都不太满意。如果请你为三味书屋时期的鲁迅设计3门课,你会怎样设计?你的理由是什么?

美术课,科学课,民俗文化课。

任务(二):当前,国学班引起的争议常常见诸媒体。假如鲁迅在世,他对当下的“国学热”是否赞同?可以展开辩论,可以假借鲁迅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可以用你认为合适的方式表明观点。要求联系《朝花夕拾》和当前的“国学热”现象。

教育内容、形式、目标考虑。

余党绪评点:

读文学作品,确实需要一个沉浸的过程,跟作品人物、跟作家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悲他所悲,爱他所爱。

《朝花夕拾》讲了很多内容,但核心是鲁迅的成长和反思。

汤飞平说:

在《朝花夕拾》中,我们还能看到鲁迅很清晰的求学轨迹:从家乡绍兴接受私学到南京借助新学,到后来的去日本学医,最后选择弃医从文,用文艺来救国。

童年的鲁迅并不是我们过去认知当中的那个乖学生,他和我们很像,非常调皮,非常淘气,非常好玩;青年时期的鲁迅,也和年少的我们一样有过很多的彷徨、迷茫,也有一些无奈;中年之后,理性和冷峻的色彩重了,当然依然还有温情柔软的时候。

对于同一件事,当年的感受于今天的思考,构成双重视角。

比如衍太太来散播流言这件事,在当时他觉得好像掉在冷水里,自己也仿佛真是犯了罪,他是害怕的,也是无奈的;但现在回看这件往事,鲁迅就这么说了:“但是现在我只要有地方发表,我定要骂出流言的狐狸尾巴来。”

这些文章是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来排列的。其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篇目,接着就是《父亲的病》》《琐记》两篇有关少年经历的记叙,再接着是《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是鲁迅去日本求学的故事。

这里提供了6个专题的参考:

1、鲁迅的童年之趣

2、鲁迅的成长之痛

3、鲁迅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4、鲁迅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事件

5、鲁迅的教育历程

6、鲁迅的成长与传统文化

周海燕老师说如何设计任务:

专题1鲁迅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与关键事件

任务(一)人物展板制作

周海燕: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任务:

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虹口区鲁迅纪念馆拟举办主题为“走近鲁迅”的系列展示活动。请你挑选鲁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三个人物做展板。

活动四个要求,第一是选择插图,要求围绕备选人物,搭配一幅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插图。第二是拟定标题,围绕被选人物对鲁迅的影响,拟定一个标题,目的是为了提炼这个人物对鲁迅产生的影响,这就要走进文本,深入研读。第三是挑选一段最能体现其精神品质的语段,让学生聚焦典型人物的描写,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最后一点是书写一段理由,这个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辨与分析。

我以长妈妈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个任务。“阿长:童心新世界的呵护者”,这是标题,在理由上,我们可以这样表达:长妈妈,一个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睡相不好,背后说人长短,愚昧迷信,懂得繁琐的规矩,总之她是一个让童年的“我”不耐烦的人。然而她的一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却可以抵消所有曾经的怨怒。她用那出自于天性的“爱”,为鲁迅的童年铺垫了明亮的生命底色,“人面的兽,九头的蛇……”,这是鲁迅童年想象力的源泉。那源泉里涌动着温暖和幸福,它可以治愈一个人生命里经历过的颠沛和不安。

再如父亲。因为父亲的病,让鲁迅建立了求学之路的最初理想,就是学医。在《父亲的病》里,那些庸医们,故弄玄虚,勒索钱财,最后导致父亲去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亲人离世更让人悲伤的事情。他后来在《呐喊·自序》里就写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鲁迅说他立志学医,救治像父亲那样的病人。虽然衍太太也是促成他出外求学的因素,但我觉得衍太太可能只是加速了他离开家里外出求学的步伐,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父亲的去世。所以我认为,父亲是鲁迅成长的重要他人。

第三个人物,我会选择藤野先生。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饱受他人的嘲笑和歧视,只有藤野先生特别关怀他,最关键的是藤野先生没有民族的偏见。基于这种关怀,鲁迅才有了战斗下来的信心和勇气。假设一个人遭受各种冷箭,受到各种“正人君子”之流的攻击,他还能够在他的师友身上获得信心和勇气,拿这个人对他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长妈妈奠定了鲁迅生命的底色,父亲奠定了他求学的方向,藤野先生给了他勇气和信心,这三个人物也贯穿了鲁迅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朝花夕拾第二课读书笔记(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