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演变情况分析(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及演变)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演变

1978年,在拨乱反正、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比现行大纲的要求要高。例如,欧姆表、惠斯通电桥、电源的输出功率、含反电动势的电路,都在要求之列。1983年又颁布了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教学纲要,把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与之对应,出现了“甲种本”、“乙种本”两种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盲目追求高要求的倾向。在这以后,由于高考命题以乙种本为标准,甲种本遂停止出版。这一阶段,多数学校以高考为目的进行教学,出现了过早划分文理科的现象,许多学生只学过力学之后就停止了物理课的学习。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演变情况分析(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及演变)(1)

1990年为了改变许多学生学不到“较完全的物理知识”的现象,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规定高一、高二两年全体学生学习“必修物理课”,高三年级,报考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学习“选修物理课”。这个办法在实施上有些困难,因为许多内容,例如圆周运动,在高一物理课中只能学角速度、线速度,而向心力等内容则要到高三再学。教师说这种情况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学校都是把必修内容和选秀内容弄个打通学习。

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开始试验新课程计划,1999年在进行修订以后,这个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本”扩大到10个省市试用,2001年扩大到25个省市,称为我国高中课程的主流结构。在这个计划中,物理课由“二一分段”改为“两类物理课”,开始出现分类型、有选择性的思想,学生可以学习1类物理课和2类物理课,1类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标准,是高中会考的依据,2类物理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是理工科大学入学考试的依据。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演变情况分析(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及演变)(2)

由于学生入学时对自己的能力倾向不完全了解,也难以决定将来是否报考理工科大学,所以,两类物理课在高一的学习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同时由于学习2类物理课的学生要按1类物理课进行会考,2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覆盖1类物理课。

两省一市方案是建国以来比较大的一次高中课程改革,从物理课程的角度看,它首次体现了分种类、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意图,尽管不够彻底,而且在操作性方面还需要改进,但它仍是一个重大的进步。1999年的试验修订版增加了“课题研究”,并且规定为必学内容。它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物理教师极大的兴趣,全国许多地方进行了尝试并获得相应的经验。它与课程计划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一起成为这一课程方案的亮点。

普通高中课程现状调查

调查样本:新课标调查范围为北京、辽宁、江苏、广东、黑龙江、江西、广西、河北、山西、宁夏等10各省(市、区),调查的研究对象为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样本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校长样本158名,结果显示只有9.6%的学生表示喜欢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演变情况分析(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及演变)(3)

通过调研发现,大约58.3%的学生每天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到0.5小时,22.1%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只有15.5%的学生每天能够自由支配时间多于1小时。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演变情况分析(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及演变)(4)

从课堂教学方式上来看,86.7%的学生表示喜欢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方式,只有12%的学生喜欢老师讲授。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演变情况分析(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设置及演变)(5)

学生的作业也大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比极少。69.4%的学生对公布考试成绩明确表示紧张、害怕和讨厌,有40.1%的校长表示公布成绩对学生有消极影响。

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基本认识

我国高中物理教育的基础扎实,成绩显著,学生的数理运算能力强,就像杨振宁所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系统,比较完整,漏洞较少。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高中物理教育形式单一,问题突出,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多,单纯为分数而战,思维不灵活,缺乏创新精神。教师不喜欢学生有不同想法。学生不习惯质疑,质询和考证,杨振宁说:“我们的教育不打破填鸭式教学,就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分数论英雄,我们可能失去爱因斯坦”。

这些问题主要在于我们教学的方式几十年如一日,课程设置没有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做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