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修山刷战绩(问道张师山)

张师山古称“白云山”,建有“白云寺”。又称“天竺山”。地处湘鄂交界的平江县冬塔乡,扼南北交通要道。风景秀美,奇峰显兀,海拔高度692米,与幕阜山主峰一峰尖遙相呼应,俨似童子拜观音。山腰古垣环绕,山顶庙宇香火旺盛。烟浮雾漫,紫云青霭,气象万千。山顶有南、北、西三门,有城墙石垒,是平江历史上著名的48寨之一,曰“白云砦”。

问道修山刷战绩(问道张师山)(1)

相传汉高祖六年,军师张良功成身退,潜隐山林。游至此山,留下了千年箴言:“此地虽无大富大贵,但亦无大灾大难矣。”于是在此山修行辟谷,山顶至今建有白云寺,供奉着张良大师的神像,庭中有“汉天一柱”四字匾额,毁于文化革命。山中有三崖,名为金崖、穿崖、吊崖。金崖为张良打坐修炼之处。为纪念张良,白云山遂改名张师山留传至今。

张良(约公元前250一前186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颖川城父人。祖先五代相韓,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果,逃亡至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协助刘邦建立汉朝,刘邦称其“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师山有幸留下张良的古迹,山虽不高,有仙则名。

问道修山刷战绩(问道张师山)(2)

张师山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寻访张师山,探究古地名,不啻是打开了一本历史密码手册,久已湮灭的历史文脉便会浮现,从中可以读出当地许多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地名是历史文化的印记、衍生品,是解读历史文化的基因密码。比如幕阜山又名天岳,天,人之祖也,岳,山之宗也,天岳山就是祖宗山。又称天柱山,天柱山,仙人之所也,才有25洞天之称。又有雷首山之称,雷首乃雷神之称,伏羲之父也。又称幕府山,乃舜帝之先祖虞幕研究天文历法之地,才有幕府之称。由此可知古地名留存了不少历史文化信息,有待我们去解读,去诠释。

查张师山平江县志山川志中有其名,并有白雲山、天竺山之称。为什么叫张师山,史书无记载,只有民间传说。无独有偶,距张师山不远,有山名相师山,于湖南岳阳县与湖北通城县交界,处通城县五里镇,相传汉张良搏浪沙刺秦始皇不成,逃亡至下邳,在圮水桥遇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而黄石公自此潜踪匿迹。张良助汉高祖建立西汉后,访知黄石公隐居此山,遂挂官来此伴师晚年,故名相师山。唐时建有寺庙,门联云:“相耶?将耶?千古和名成幻影;师也!友也!共邀风月话神仙。”上有石柱四根,石构遗址三间。

问道修山刷战绩(问道张师山)(3)

黄石公(约公元前290年一前195年),道家学者,后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在下邳三试张良,授与《素书》后,潜隐山林。

《同治通城县志》载:“张良辅弼刘邦成就帝业后,唯恐功高震主,祸福难知,即随师赤松子云游四海,禅隐白云山。”注:相思山又名白云山。然平江冬塔张师山古称亦是白云山。

距相思山不远,在湖北通城还有一座黄袍山,相传汉相张良在黄袍山大埚建有“伐桂书院”。七岁的黄庭坚随父游黄袍山道观和伐桂书院写下了《牧童》诗篇为记,其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由此可见在北宋时期此一民间传说就已存在,源远流长上千年。

张师山、相师山、黄袍山在汉朝同属下隽县,当时下隽县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通城、临湘、岳阳县和平江的南江、冬塔、板江等地,南江地处隽河之南而得名。三座山又相距不远,处同一辖地,留下了不少张良的踪迹与历史遗迹,留下了不少民间传说,张良辞官潜隐在下隽县这几座大山之中,应不是空穴来风,况且通城县志还有记载,黄庭坚在公元1052年就写诗吟咏了张良隐居黄袍山的历史事迹,均可佐证张良确实潜隐于下隽县,炼气绝粒,修道成仙。

问道修山刷战绩(问道张师山)(4)

张良潜隐何方,死在哪里,众说纷纭,一说在河南兰考县,一说在徐州沛县,还有一说在张家界,湖北通城黄袍山亦说有张良墓。张良功成身退保命潜隐,所谓“潜隐”,就是潜踪隐迹,让人寻找不到,不可能在河南中原大地,更不可能在汉高祖老家沛县潜隐,南游至幕阜山脉的黄袍山,张师山和相思山应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张良的师傅黄石老人辟谷在相思山,张良访师而至、伴师终老当然能自圆其说。

那么黄石老人又为什么会跑到下隽县来辟谷呢?细考历史地理定有个中原因和蛛丝马迹可寻。原来黄石老人与“商山四皓”之中的吴实关系颇深。四皓是秦末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u)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避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问道修山刷战绩(问道张师山)(5)

图片来自网络

四皓之一的吴实,字子景,号绮里季,故里就是鄂南通城。据近年商州发现的《吴氏宗谱》记载,吴实是吴氏第五十五代世祖,生于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90年)癸巳岁,系“三楚胜地隽水天城乡上里人。”古属下隽县。吴实与张良的师傅黄石老人关系颇深,又是同年。晚年的黄石老人访老友吴实而来到下隽河边(即现在的通城隽河),隐居白云山,现在叫相思山。张良得知黄石老人隐居相思山而来到下隽县相伴师傅而至相思山,并在通城黄袍山办“伐桂书院”,如今黄袍山“良山道观”遗址犹存。又在下隽县(现在的平江冬塔乡)的天竺山又叫白云山潜修。

正因为有了这些历史地理坐标的名称,民间口头传说,历史人物的文脉关系,又有遗址残存,可以依稀寻找当年先人的足迹,还有出土文物提供的家谱依据,先人留存的诗稿和县志的记载,完全可以让我们解读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密码,坐实白云山、天竺山(张师山、相思山)、黄袍山都是张良挂官潜隐之地、辟谷之所。

人是高人,值得后人景仰。地是险地,值得我们纪念。

问道修山刷战绩(问道张师山)(6)

丁酉冬月于平江六味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