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长江江豚,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周年②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长江在江苏境内蜿蜒430余公里,供应了全省八成生产生活用水,江苏是全国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两年来,江苏更大力度重塑“江”与“人”的关系,“江豚逐浪”的场景不断上演。2022年,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达100%,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周年之际,新华日报·交汇点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各地采访,请看他们从现场发回的精彩故事。

如何保护长江江豚,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周年②(1)

武家敏在拍摄江豚。丁蔚文 摄

“有江豚跳起来了,在那里!”2月24日上午11点,南京下关江边航道处码头,公益摄影师、南京江豚保护志愿者武家敏指着远处夹江上的红色航标,给前来观豚的游客指方向。他拿出相机,调整好角度,观察江豚的活跃程度,等待它们游到离岸更近时,再用镜头捕捉这一道道一闪而过的黑影。

长江江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武家敏追着江豚拍了15年,累计拍摄了数万张江豚观测照片和数百段江豚目击视频,他发现这两年江豚跃起的身影越来越多。“以前江豚离岸最近也有200米,现在经常能在离岸10米左右看到江豚,我看到最近的一次,离岸只有2米多,今年春节的时候更壮观,有二十几头,哗哗地游到这里。”武家敏说,以往大桥、夹江甚至秦淮新河入江口等不容易看到江豚的水域,现在也都多次观测到了江豚。

南京是唯一在城中就能观测到江豚的城市,岸线生态修复整治后,江豚成了南京“新晋网红”和城市名片。退休后的武家敏,现在几乎每天早晨都要骑着电动车,奔走在长江两岸边,寻找、观测、拍摄江豚,一路上经常遇到爱好拍江豚的市民前来打卡。武家敏说,在南京的江边,特别是潜洲到长江大桥、大胜关长江大桥到江心洲长江大桥、江宁新济洲三片水域,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江豚,随着生态环境变好,江豚受到的干扰少了,胆子也大了,游玩时离岸边越来越近。

在长江边长大的武家敏对江豚不算陌生,“小时候在江边玩,经常能看到江豚,但那时候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2007年秋天,武家敏在工作单位的阳台上再次看到浪花间有几个黑黑的身影,唤起了他的童年记忆,还以为是传说中可怕的“水鬼”。在江边拍照时,渔民周师傅告诉他,哪有什么“水鬼”,这是“江猪子”。此后,武家敏开始有意关注老下关江面的江豚,每逢周末就往长江大桥与三桥之间江岸线跑,这一追就是15年,骑坏了7辆电动车。

武家敏2007年刚开始拍摄江豚时,南京沿江厂棚林立,最多只观测到过四五头江豚。他走访渔民,查阅新闻报道后发现,由于长江航运密集、过度采砂、非法捕捞电鱼、鱼类资源减少等因素,那几年江豚数量急剧减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拍摄长江江豚。”武家敏用镜头定格了当时江豚渐行渐远的背影,也见证了随后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江豚种群的扩大。

为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4年1月,南京市政府提出对江豚实施保护,同年9月,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新建码头、港口将受到严格限制,渔民也逐步退出,最终实现在保护区内彻底禁渔。

2015年7月,武家敏与6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开始定期在江边巡查,记录下时间、气温及观测到的江豚数量。为了让更多人关注长江江豚和长江生态保护,拍摄时武家敏还尝试以紫峰大厦、长江大桥等作为背景,把江豚跃起的身影和南京地标定格在同一个画面里,记录下江豚与沿江城市和谐共处的画面。

“南京栖息的长江江豚呈聚集型分布,目前稳定栖息着62头江豚,主要分布在子汇洲与子母洲交汇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江心洲以及潜洲附近。尤其潜洲是江豚经常出没江段,市民江边散步时经常看到。”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说。近年来,当地保护江豚力度越来越大,参与保护江豚的市民越来越多,目前,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会员已经从创建时的6人发展到4千多名会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 王静

编辑: 田墨池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