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

有一个意大利人,6岁丧父、13岁丧母,20岁时和警察打架,35岁时杀死一个年轻人,最终染病客死他乡……

他,是影响了巴洛克艺术的卡拉瓦乔!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

▲卡拉瓦乔 《圣马太蒙召》

有一个荷兰人,少年成名,30岁时已走向人生巅峰,但后来他因不善理财而破产、妻儿接连去世、作品不受大众欢迎,至死都生活在贫困和卑微之中……

他,是创作了《夜巡》的伦勃朗!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

▲伦勃朗 《夜巡》

有一个挪威人,他幼年丧母,14岁时姐姐因病去世,备受打击,他的妹妹还患有精神病,39岁的他被枪打废了两根手指,手指废掉后他的眼睛也出现了毛病,视力下降……

他,是创作出《呐喊》的爱德华·蒙克!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3)

▲爱德华·蒙克 《呐喊》

还有一个中国人,参加了八次科举考试始终未能中举。2岁时家产被人霸占无家可归,26岁妻子得病溘然去世,反复自杀有九次之多,作品遭人哄骗,73岁时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他,是位列“明代三才子”的徐渭!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4)

▲徐渭 《墨花图》

《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古今中外,有多少艺术大家的人生总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也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给了他们不同常人的人生体验,创作出非同一般的作品。今天小编要介绍的也是这样一个生活经历坎坷,作品流传于世的大家。

他被许多人称作是东方的梵高,他,就是八大山人。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5)

▲八大山人

等等,八大山人难道不是八个人吗?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6)

当然不是啦!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号啦。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7)

赢在了开头却没能笑到最后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朱耷可以说是“生在罗马”的人,出身皇族——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九世孙。就像大多数比你优秀的人一样,人家不仅家世好,还努力。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8)

八岁会吟诗,十一岁就能画丹青,书法、篆刻更是不在话下,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考取了秀才,俨然是有财有才的霸道总裁人设啊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9)

然而,明王朝的灭亡推翻了这一切。1644年,19岁的朱耷还在憧憬着“学而优则仕”的时候,清兵入关,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0)

改朝换代,明朝时显赫的出身在此时却成了个大麻烦。朱耷的一生完全偏离了开始的航道。作为前朝贵族,朱耷一家自然遭到了清廷的追剿,他和母亲、弟弟不得不逃到山上逃过一劫。但祸不单行,朱耷的妻子、孩子接连去世。

在这重重打击之下,朱耷不得不隐姓埋名于山林之中并落发为僧。亡国的屈辱、亲人离世的悲痛、复国无望的痛苦都使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内心愤懑还使他产生了狂疾。将近60岁时,朱耷抛开佛家教义欲蓄发娶妻,还俗后以卖画为生。但画并不畅销,最终在寤歌草堂度过了孤寂贫苦的晚年。谁能想到,当时反响平平的作品在后世却争相传颂,一画难求!

这熟悉的悲惨经历……此处手动@一下200年后梵高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1)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2)

名号来历众说纷纭

朱耷为什么会给自己起一个“八大山人”的号呢?难道是为了显得人多势众?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3)

其实朱耷这个号来得很晚,据《八大山人年表》,“八大山人”印,最早见1684年正月所作《个山杂画册》,当时朱耷已经58岁了。“八大山人”四字署款首次出现于1684年七月初一所作《行楷黄庭内景经册》。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4)

▲《杂画册之兔(局部)》

关于“八大山人”的来历也有多种不同说法:

有人认为和“八大人觉经”有关,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

有人把“八大”解读成8个维度,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

有说“朱”“耷”二字分别失去“牛”“耳”后便是“八”“大”,“牛耳”是领导的意思,失去牛耳暗指明朝失去其统治地位;

还有人认为“八大山人”的意思是“八大山” 中之“人”。因佛教理想世界的最高处须弥山周围有八座大山。这个名号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即使离开了佛门,但心仍然在佛国,对佛的信心永远没有改变。

关于“八大山人”的名号还有一个颇有趣味的现象,朱耷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面两个字连起来像“哭”字,又有点像“笑”字,后面两个字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还有一句诗“无聊笑哭漫流传”,可见八大故国沦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5)

▲图片来源/八大山人纪念馆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6)

墨点无多泪点多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少”,一是对象少,二是用笔少

一张大大的白纸上,只画一只鸟、一条鱼,寥寥数笔但却一点也没有单调的感觉。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7)

▲《孤禽图》

八大有一首题画诗,写的是:“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这也是我们理解八大山人画作的一个线索。

以眠鸭图为例,图中大片留白,仅在纸的下方画了一只卧着的黑鸭。黑鸭闭眼沉睡,一副世事不问的样子,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8)

▲图片来源/八大山人纪念馆

少并不是目的,通过少这一手法来表现其无奈、孤寂的心境或许才是其真实意愿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19)

怪诞的形象表现内心世界

八大山人的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正常”。“不正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改变物的正常形态,让你拿不准他画的到底是啥,例如下面这幅: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0)

▲朱耷 《芋头》上海博物馆藏

乍一看你肯定以为这是条鱼吧,看,上面那个鱼尾多明显!但其实这是个芋头!那看似鱼尾的东西其实是芋头的茎叶。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1)

另一个“不正常”体现在八大总是改变物的正常存在关系,八大画的鸟很少是飞在天空中的,画的鱼很少是在水里游的,反而飞在天上的鱼、待在地上的鸟倒是很常见。例如下图,一只鸟栖于石上,鱼居然处在比鸟还高的地方,仿佛在天空中游弋。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2)

再如下图,站在悬崖上的鸟回头遥望天上飞的鱼。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3)

▲《鸟石鱼图轴》

或许由于八大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导致了他不能像其他人一样直抒胸臆,只能通过这种怪诞的方式含蓄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小编理解为:八大反讽清灭明,满人位居汉人之上,现世大乱,有违纲常)。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4)

不知有没有细心的童鞋发现,八大画中的鸟啊鱼啊的眼睛似乎也不太正常,分明是在翻白眼啊。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5)

▲《莲塘戏禽图卷(局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6)

▲《鱼石图(局部)》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7)

▲《松鹿图(局部)》

八大用他的画笔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白眼”。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8)

八大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老年的八大甚至穷得要借钱买米。但不能否认,这戏剧般的人生给了他异于常人的心路历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画风并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皆受其熏陶。

人生经历的不幸,成就了艺术的大幸。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29)

名画背后的故事梵高 他被称作东方的梵高(30)

个山小像(黄安平绘)

纸本墨笔,纵97厘米,横60.5厘米,1674年,藏于八大山人纪念馆(江西省南昌市)。

朱耷(1626—约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明末清初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中国画一代宗师。

个山小像形神兼备,体现了中国线描肖像画的较高水平,为后人认识八大山人的形体面貌提供了直观依据。画中有九段题跋,分别叙述八大山人的身世和信仰,其中六段为八大山人自题,分别用真、草、隶、篆四体书写,反映了八大山人中年时期的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

[1]朱良志.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问题

[2]王敏秀.浅析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的成因

[3]范曾.八大山人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