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

导语:崇祯的多疑,几乎是明朝末年所有人共知的事实。崇祯多疑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朝中的内阁首辅大臣连续换上好几十个,甚至对于很多官员也是爱答不理,对于某些大臣在任用他们的时候往往会旁敲侧击去看一下他们在做什么。简而言之,崇祯似乎犯了疑心病。可是崇祯在多疑的过程中一直在信任的一个人,而且对于这个人是无比信任,甚至愿意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他,那个人就是杨嗣昌。杨嗣昌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杨嗣昌又在做着怎样的努力?为什么一个不起眼的杨嗣昌能够让崇祯愿意相信他,并且愿意把整个大明江山都托付给他呢?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细细的窥探一下吧。

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1)

崇祯的混乱岁月

明朝的皇帝有很多,可是真正落难的皇帝或者活的比较惨的皇帝只有两位,第一位是朱允炆,第二位是崇祯。相比较而言这两位皇帝还是有区别的,朱允炆是明显没事找事,希望借助削藩来提高自己的皇权,结果没有想到削来削去,反而把自己给削下去了。相比较而言崇祯的麻烦,绝大多数是外在无形之中给自己添加的,无论天灾人祸、无论是内忧外患,似乎在崇祯当上皇帝的第一天开始,整个明朝就已经走向了下坡路,而且下坡路走的极快,崇祯即便雇了十辆马车,也没有把这个明朝给拉回来。

  • 崇祯年间的灾荒

在具体回顾崇祯年间到亡国之前这一段时间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崇祯年间的灾荒有多少。

灾荒一: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一直持续到公元1638年,先后经历了11年的时间,整个陕北地区都处在旱灾的状态。

灾荒二:崇祯13年到崇祯14年的时候,绝大多数省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荒,而且以北方灾荒为重。

灾荒三:崇祯元年到崇祯17年,有将近8个年头,浙江都有水灾。而根据浙江巡抚以及当地的县志来看,崇祯四年发了大水,崇祯六年发了大水,崇祯八年发大水,所谓的发大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统统都给淹掉了。

灾荒四:崇祯10年到崇祯13年的时候,山东以及山东之外的附属地区通通发生了蝗灾,而且这种蝗虫非常奇特,它们就是东亚蝗虫。

灾荒五:伴随着水灾和火灾的发生瘟疫横生,而这部分瘟疫发生的地域比较小,可是发生的情况比较急,这一点没有办法详细介绍,属于零零散散的瘟疫。

  • 灾荒背后的战乱

好了,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在崇祯治国的时候曾经发生过四种灾难:分别是水灾、旱灾、蝗灾和瘟疫。如果大家还记得康熙微服私访记当中的一个镜头的话,就不难理解:仅单纯是南方发生水灾或者北方发生旱灾,整个朝廷就需要动辄多少多少人一起合作,才能够把这样的灾情抵消下去。

同样的问题来了,再崇祯执政年间,南方涝灾、北方旱灾、山东虫灾以及各地的瘟疫,当这些事情统统聚在一起的时候,崇祯即便一个人变成八个人,也回天乏术了。

更加悲惨的是,北方旱灾照样收税租,南方水灾照样收税租,山东蝗灾照样收税租,甚至有些人已经去世了,也依然对他们收税。为什么呢?因为整个朝廷没钱了。

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2)

当朝廷没钱的时候,士兵发生兵变;当朝廷没钱的时候,百姓会发生叛乱。于是一场民间的骚乱和军队的哗变通通汇聚在了一起,我们称之为流民。在崇祯年间的流民,绝对意义上是跨区域跨省份的,动辄就几十万的流民一起浩浩荡荡的进行抢劫,或者直接去官府县衙,而我们称之为这一场叛乱是灾荒之后的战乱。

当然针对于境内的流民的同时,北方的满族人似乎也在慢慢崛起,在不久之后满族人将会给崇祯致命一击,并且配合着流民,让崇祯活的上吊了。只不过鉴于文章篇幅有限,对于满族的发展以及是如何崛起的,我们暂且不在探讨,单纯的来看一看境内的流民,以及杨嗣昌对于流民的态度和崇祯对于杨嗣昌的态度。

杨嗣昌才华乍现

杨嗣昌可以说是跨越了多个朝代,而且杨嗣昌真正成为进士的时候是在明朝万历38年,明朝万历38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时候的杨嗣昌才22岁。如果我们读过一篇小学文章,那篇文章叫做范进中举的话,就不难理解,杨嗣昌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

但请注意这样介绍杨嗣昌,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描述他的天才,更多的是天才背后的故事:杨嗣昌是一个文臣。接下来一段叙述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发现杨嗣昌是怎样从文臣一步一步的变成了武将,而杨嗣昌的背后又究竟有着怎样的政治支持?杨嗣昌的初步发展

每一个人的发展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封建王朝当中任何一个官职的升迁和调用,都需要面对着诸多的竞争压力以及诸多的人才比较。只不过对于这一切,杨嗣昌可以统统忽略不计,因为杨嗣昌本身的能力,以及他本身对于朝廷发展的贡献而言,就已经决定了他绝对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人才。

换句话来说,杨嗣昌在步入仕途,没有几年就已经成为了大学士。他的官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即便我不说大家也能够知晓一二,这样的一个官职,绝对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可以随便来担任的,而杨嗣昌从一位普通的进士成为大学士,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 杨嗣昌的官职变化

没错,既然步入仕途,杨嗣昌就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开始的时候担任杭州府的教授,慢慢的变成了南京国子监博士。在这里需一点:在当时整个明王朝的统治时期里面,北京和南京两个城市尽管相隔甚远,可是却有着某种秘密联系,一般在皇子没有当皇帝之前都是需要在南京等着的。

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3)

只有当这位皇帝去世了,下一位皇子想要成为皇帝的时候,才会从南京赶紧马不停蹄的赶过来。一番吊丧之后直接担任皇帝,可以说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南京所拥有的政治地位只是单纯的比北京低了那么一点点而已(仅仅是政治,不涉及经济和军事)。

在之后的日子里,杨嗣昌先后担任了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和礼部尚书,最后掌握兵权。

只不过紧随其后的便是那位非常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执政,在魏忠贤执政的过程中,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和,而杨嗣昌为了能够和魏忠贤划清界限,更多的是不再听从魏忠贤的号召主动辞职,这一辞就是许多年,在若干年之后崇祯当上皇帝的时候又把杨嗣昌给请了过来。

  • 官职变化后的朝廷势力角逐

经过短暂的离职之后,整个明朝的朝廷已经绝对不是杨嗣昌离开之前的那个朝廷了,在杨嗣昌离开之前,尽管整个朝堂之上有大太监魏忠贤,并且这个人似乎无话不说,可是整个朝廷上面的风气还算可以,毕竟有一部分人有了自己的理念。

可是通过魏忠贤这样来回折腾了几年之后,整个明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朝廷中的绝大多数臣子都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并且他们更多的是偏向于魏忠贤或者更多的是学习魏忠贤的为人处世、行事作风,遇到事情能退就往后退,绝对不担着。

整个朝廷的风气已经与之前相比形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中,杨嗣昌也明白为什么崇祯会把自己再次叫过来,因为朝廷之上真的没有人再继续干活了。

崇祯的信任

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通过一个小小的事件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来看一看崇祯皇帝究竟是怎样信任杨嗣昌的。

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4)

  • 崇祯的言语信任

崇祯年间,由于南方的流民以及北方敌人的成长,整个明王朝已经呈现出一个拆东墙补西墙,拆西墙补东墙的情况。而针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况,崇祯皇帝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与北方的满清势力达成友好联盟,而且在拥有联盟的前提之下,让满清帮助自己出兵,讨伐境内的流民。第二种选择就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既把满清打垮,又把流民打垮。

崇祯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第一种方法,因为整个明王朝已经落魄不堪,就如同一个被虫子蛀了的树木一样,轻轻一推就倒下了,在这种前提之下根本没有能力两面作战。

可是当崇祯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和建议提出来之后,满朝文武大臣都在反对,因为满朝文武大臣都很明白,如果向北方的蛮夷之人投降的话或者谈一些有好条约和南北宋又有什么区别?

在这些书呆子以及某些人盲目自大的前提之下,彻底把崇祯最后一条退路给堵死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杨嗣昌提出了与崇祯完全相符合的战略战役,那就是与北方满清和好与此同时,集中所有的兵力去对付流民。先搞定一边,再搞定另一。

可是杨嗣昌刚刚把这个想法讲出来之后,就遭到了诸多大臣的反对,这些臣子们纷纷诋毁杨嗣昌,并且把他之前做过的所有错误的事情统统拿出来。

可以说一时之间杨嗣昌已经犯了众怒,而在这众怒之下,更多的是臣子们对于杨嗣昌和崇祯之间关系的眼红,可即便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之下,即便在满朝的臣子们反对杨嗣昌,并且去说他有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甚至说他反叛等等诸多的流言蜚语,崇祯皇帝对于这一切通通都是两耳不闻。

这是一个极其不简单的举动,要知道当年袁崇焕死的时候,往往就是因为一些太监无中生有说袁崇焕可能有反叛之心,而崇祯又从双方之间的谈话之中感觉到了危险,所以把袁崇焕直接灭掉了。

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5)

可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杨嗣昌这一边,杨嗣昌似乎比当初的袁崇焕的声势还要上,而杨嗣昌所拥有的兵权比袁崇焕还要多,而杨嗣昌所受的流言蜚语以及各种污蔑比袁崇焕还要多,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崇祯竟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相信杨嗣昌,为什么呢?

  • 崇祯的大放权

原因很简单,因为崇祯明白:到目前为止,所有的臣子似乎都已经靠不住了,他们除了会打口水仗之外,其余的事情好像都不会做,而且也不愿意去做。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除了自己心中骂骂娘并且将兵权、将权一股脑的给杨嗣昌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退路可以走了。

与此同时,整个明朝相比较而言,权力最大的一个将军即将出现,杨嗣昌同时担任着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这两个官职在历朝历代来说很少有一个人同时能够兼任的。为什么所有的皇帝都非常忌惮这一点?为什么所有的皇帝宁愿以把两个权利分开,也不愿意将这两个权利同时放在一个臣子身上?

原因很简单,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概括:兵部尚书的权利和吏部尚书的权力合在一起的话,那么这个人想推翻皇权,想要建立自己的国家和帝王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而崇祯不怕,因为崇祯明白杨嗣昌绝对不会反叛,当崇祯把所有的权利统统给杨嗣昌的同时,杨嗣昌有了另一个称号叫:丞相。没错,尽管从明朝朱元璋开始丞相制度就已经断绝了,而且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已经成为了替代丞相的不二人选,可是杨嗣昌时代丞相说的是手中的权力成为几乎是仅次于皇帝的无上存在,而针对于这种无上存在,臣子们称呼他为丞相似乎也不为过。

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6)

杨嗣昌的回报

皇帝既然信任自己,那么自己就得抹足了力气使劲的干活,事实上杨嗣昌对于整个明王朝的回报足以对得起崇祯,只不过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不具备,杨嗣昌仅仅是减缓了明朝灭亡的速度,而没有解决了明朝的危机。

  • 十面埋伏的优势点

好了,接下来我们需要讲到的就是整个明朝末期最大的战略战役,这场战役叫做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比较知名的战役有两个人用过:一个是杨嗣昌,另一个人就是韩信。只不过相比于杨嗣昌而言,韩信似乎更加的用兵如神,在韩信的思想认知当中也从来没有失败这两个字,他通过十面埋伏当中的一个小缺口,竟然活生生的把项羽逼到了绝境,并且让他自刎而亡。

可惜的是韩信并不是杨嗣昌,杨嗣昌也不是很信,杨嗣昌从一位文臣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武将,本身就有一定的悲剧可言,而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杨嗣昌所提出的计划的确十分宏伟,可是这套计划距离成功差一步,也仅仅只差一步而已。

我们简要描述一下什么叫十面埋伏呢?十面埋伏主要涉及到了整个明朝腹地的绝大多数省份,杨嗣昌的计划是通过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四个地方作为东西南北的四大方略。与此同时,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这六个地方作为辅助存在而相互协调。十面埋伏就是从这十个地方出兵进行围剿,至于其中具体的围剿步骤以及围剿的过程,我们不再阐述。单纯的说一下最终结果吧:十面埋伏的最终结果是李自成遭遇伏击,并且最终只有17个人愿意跟着李自成一起逃到深山野林之中。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十面埋伏已经成功了,因为此时李自成的所有势力统统消失殆尽,而且李自成似乎只剩下17个人,可是问题的关键就出现在这17个人当中,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某一个年月里面,李自成将会带着这17个人卷土重来,而那个时候整个明王朝已经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了。

  • 功亏一篑的惋惜

十面埋伏表面是成功了,但是背后有着巨大的隐患,所以说这是一次并不彻底的表面上看起来成功,其实很失败的一次围剿,因为此次围剿已经耗费了明朝大多的精力,而没有将李自成等这些顶尖人物统统赶尽杀绝的话,留下来的后患是无穷的。

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7)

可是对于杨嗣昌而言,这些似乎并不足为虑,因为此时的明朝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危机,没错,满清开始进攻了。

整个明朝就如同一面墙一样,墙里面有敌人,墙外面也有敌人,墙里面和墙外面轮流推大明王朝,明朝即便是铁打的身子也顶不住,在满清与明朝进行的系列进攻当中崇祯再也顶不住了,直接把杨嗣昌调了回来。

再之后满清退出,流民再一次登场,只不过这次登场的并不是李自成,而是张献忠。相比于李自成而言,张献忠最大的优势在于跑路,他几乎在所有的绝境当中都能够跑得很快,而且跑得很远,与此同时,杨嗣昌为了弥补自己之前的过错,或者说为了更多的包揽朝廷的责任,迫不得已的展开了对张献忠的围追堵截。

而在这次围追堵截当中,杨嗣昌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最终功亏一篑。而自己也在这频繁的战役当中,把自己的所有能量统统耗尽,不久之后累死沙场。

没错,这就是事实

杨嗣昌有能力吗?没错,杨嗣昌非常有能力,但是杨嗣昌的能力并不是武功,也不是他的谋略,而是他的方位。

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8)

我们大家经常能够看到下象棋的,象棋之人往往需要考虑的是在三步之后,对方如何对自己进行进攻或者说自己的任何一个棋子往前走一步都需要预料到最后两步该怎样走,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象棋高手。但是传说当中有绝顶的象棋高手,他们每下一步都是为了未来十步、二十步甚至三十步做铺垫,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超脱绝世的存在。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类比安排在整个明朝末年的话,就会发现杨嗣昌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因为他的每一次战役、每一次谋略都是为了谋划一盘大棋,而这盘大棋就是十面埋伏。

事实证明杨嗣昌的能力也好,杨嗣昌本人的水准也好,都处在那个年代的巅峰状态,杨嗣昌的去世对于整个明朝而言损失极大。同样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崇祯如此的信赖杨嗣昌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整个明朝末年的时候风气已经变化了,我们前面已经讲到过绝大多数臣子都是吃饭可以,干活不可以,在这样的一种风气的影响之下,好多臣子在朝廷上或者在地方上,往往只是尸位素餐,吃饭不干活。

明朝的三位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杨嗣昌)(9)

可是在如此多只吃饭不干活的臣子当中,有一位臣子干活,而且干的活非常多,他就是杨嗣昌。杨嗣昌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或者当时的朝廷原因而放弃对明王朝的拯救。

但无论如何,杨嗣昌终究是一个伟大的人,在那个年代里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朝廷为了天下更为了自己的节气,他付出了所有的一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