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拃长相当于多少个立方体(一拃量活个)

王端“咫尺天涯”“近在咫尺”从古至今都是高频常用语,“咫尺”表很近的距离尺,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历代的长度数值有所变化,但倍率几乎始终不变现在的尺,长度约为33.3厘米(一米的三分之一),但从今溯古,尺不断在缩水有人据出土文物,说商朝的一尺为15.8厘米,可信度存疑较坚确的是到战国时,一尺是23.1厘米,一直发展到三国,才长到24.2厘米隋唐时,才刚摸到30厘米的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一拃长相当于多少个立方体?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拃长相当于多少个立方体(一拃量活个)

一拃长相当于多少个立方体

王端

“咫尺天涯”“近在咫尺”从古至今都是高频常用语,“咫尺”表很近的距离。尺,长度单位,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历代的长度数值有所变化,但倍率几乎始终不变。现在的尺,长度约为33.3厘米(一米的三分之一),但从今溯古,尺不断在缩水。有人据出土文物,说商朝的一尺为15.8厘米,可信度存疑。较坚确的是到战国时,一尺是23.1厘米,一直发展到三国,才长到24.2厘米。隋唐时,才刚摸到30厘米的边。

长短粗细“度”的把握,社会化程度越高,商品贸易经济越发达,精确度要求越高。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只所以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就是他推动了精准量化,避免了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消除了个体、小集团的主观裁量和惯性认定,一把公尺量遍天下,买卖双方谁都认可,都以此为准绳,极大地提升了交易效率。发展至今,物理学标志物的国际度量衡标准器件,虽是个样货,却必不可少。

今日的度量如此精密,但人类初始的度量,却十分简单随意,就近、方便。英尺feet,来源就是英国某位国王脚(foot)的长度,不随便用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已有了权威公允的追求。中国人也不傻,自己的腿脚胳膊身子都是最方便的度量工具。跬步、步武,是迈步测量,庹、絜是合抱测量树的周长。“寻”的甲骨文,就是伸开两臂测量出的长度。《说文解字》说“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尺,十寸。寸,中医号脉寸关尺之寸,寸口动脉处中医并排三个手指的长度。普通人不好体验,也很难作为精准的量度。但,尺就直观多了。为了验证,我拿自己的身体进行测试。身高172厘米,按古人说法,七尺男儿是161.7厘米,八尺汉子是184.8厘米,是个中庸数吧。人的小臂有两根长骨,一为桡骨,一为尺骨。这尺骨,就是“尺”的现实对应物和生成物。我就量自己,从腕下第一条横线到肘关节横线,恰恰就是23.1厘米。我当然不会有英国国王把自己的脚做英“尺”的骄傲,但把“尺”的原生态找到了,还是高兴。

尺,解决了,“咫尺”中的“咫”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说文解字》说是“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中妇人,中等身材的妇女手长八寸?东汉的许慎这是打得哪门子迷踪拳?还说“咫”是“周尺”,与后代的一尺十寸不同,这“周尺”是八寸。现代人就按这个比例计算,说合现在的市尺六寸二分二厘,约20.7厘米。这“咫”有没有人体参照物,究竟是什么?对不起,许慎打马虎眼,后边注《国语》的贾逵、韦昭和注《左传》的杜预,文献学的东西说了一大堆,就是不落实生物人体实验。一直到清朝的段玉裁,从文献记载到异闻传说,从倍率变化到手脚互为干扰,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看完依旧一头雾水。

“咫尺”之“咫”,难道只能模糊说而不可细量,找不到现实对应,成为千古谜题?

非也,我斗胆说,这“咫”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十分简单,伸开你的手掌,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的距离,这就是“咫”。只不过人们早已不用“咫”,而换成了“拃”。一拃一拃地量,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多么习用的度量行为。为了验证,我还是自我检验,一拃,比刚才量小臂的尺度短了一些,再精细化,用尺子一测,竟然就是20.7厘米,与现代通行的说法:“咫,周代指八寸,合现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分毫不差。这“一拃”就是“一咫”,“咫”就是“拃”。这简单的“一拃”就可把生僻的“咫”字量“活”。不是它消失了,是它改头换面,以近音字“拃”的形象出现。

“咫”,先秦《左传》《国语》常用,《吕氏春秋》也可看到,但后世几乎完全隐形。故三国时的韦昭、西晋的杜预都说不清楚。而俗不可耐的“拃”字,一直到唐玄宗时期的《唐韵》才收录。后来的一千几百年,直到如今,无数语言文字大家,都没有把这个俗的“拃”字与高古的“咫”字联系起来,文献功夫高,生理物理验证弱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