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信息化的重要性(航天60年一院)

航天信息化的重要性(航天60年一院)(1)

本文作者:中国航天科工一院院长 党委副书记 奚全生

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军事和装备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快导弹武器信息系统体系建设、做强做优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航天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顺应时代、紧跟需求,航天科工一院应运而生

21世纪初,与世界军事强国相比,我国作战体系中对信息的控制能力还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因此,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航天科工一院应运而生。2002年,作为我国国防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重要研制生产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航天科工一院,作为集团公司宇航信息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主体和牵头单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为航天科工一院题写了院名。

2009年,为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高瞻远瞩,围绕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做强做优信息产业的经营方略,聚焦作战体系信息系统总体技术研究,在原航天科工一院、8511研究所、航天测控公司、航天系统工程公司等从事信息技术及相关装备研制生产单位的基础上,重组成立新的中国航天科工一院,作为导弹武器作战体系信息系统顶层设计、技术研发及系统集成的总体单位,航天科工一院的发展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十二五”以来,航天科工一院营业收入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8%,利润总额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1%,全院主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院领导班子被授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13-2015年度‘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院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15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优秀成绩。

二、以军为主、军民融合,一院在传承航天精神中发展壮大

60年的中国航天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一部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创新史,一部大力协同、为国铸剑的爱国史。作为航天大家庭的一份子,航天科工一院成立14年来,始终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使命,在对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中不断发展壮大。

——传承爱国情怀,牢记强军使命,服务国防装备建设

14年来,我们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围绕武器信息化和信息武器化发展要求,跟踪军事斗争准备、复杂战场导弹武器作战效能提升需求,全力打造信息对抗总体能力和飞艇研发与应用平台,初步形成了覆盖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保障等信息系统全链条的专业技术布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成功组建集团公司信息对抗总体部后,一院快速强化导弹武器信息对抗领域的牵头抓总能力,正在从单一的电子对抗向涵盖白方体系、蓝军系统、红军装备的更广阔的信息对抗领域体系迈进。目前,红军装备已服务于空间电子侦察、导弹武器突防、通用电子对抗等领域,特别是凭借国内首创的技术优势,首次承担国家新体制卫星载荷总体研制任务,实现了从装备配套向系统总体转型的历史跨越;我们以提升国家重点型号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效能为目标,积极推进武器装备性能试验与评估,服务白方体系建设;开展电磁蓝军装备体系规划研究,向中央军委提出系统建议,牵引蓝军装备研制任务。

航天信息化的重要性(航天60年一院)(2)

航天信息化的重要性(航天60年一院)(3)

一院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测试设备和数据判读软件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圆满完成神舟五号到十号发射保障任务,为长征-2F运载火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圆满完成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了可靠的地面测试保障;在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中,保障长征七号首飞成功;在探月工程中,为运载火箭、嫦娥探测器提供了强有力的测控设备支撑。作为原总装备部通用测试专业组挂靠单位,航天科工一院所属测控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套机载制导通用测试平台,服务于空军重点型号任务,开创了研制引进装备通用测试平台的先河,实现了国防装备测试设备的通用化和国产化,首次为国防装备统一了测试体制,提高了自主保障能力。

一院承担临近空间飞艇研制总体任务,通过产学研用创新合作,突破国产化囊体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及工艺攻关,形成自主可控的材料制备、浮力囊体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牵头组织国内首次基于国产化材料体系的平流层浮空器飞行试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浮空器系统开发应用打下良好基础。围绕军事卫星在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应用,分别开发弹载卫星通信端机、军用北斗导航芯片、遥感图像处理云平台系统,已在火箭军、军事航天部队得到典型应用。

——传承责任担当,推进军民融合,做强做优信息技术产业

14年来,我们坚持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并重的方式,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打造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先后收购广州海特、西安华迅和东方泰坦三家企业,成功进入智能交通、卫星导航和遥感领域。2015年,院军民融合产业经济规模达到“十一五”末期的11.2倍,形成了以智能交通、空间信息应用、智能检测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航天信息化的重要性(航天60年一院)(4)

智能交通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城际交通、城市交通及轨道交通三大业务板块,形成了系统解决方案和系统项目建设能力,已成为院军民融合产业份额最大、增速最快的产业板块。空间信息应用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了较强的卫星通信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在全国“两会”、“海峡号”首航保障、奥运火炬传递护航、汶川玉树地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等国家重大任务、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中提供应急通信保障,获得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总工会、国资委的多次表彰。以航天华迅公司为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北斗导航产业链,形成了年产销量超过500万套的北斗芯片产业化能力;以航天泰坦公司为创新平台,开发出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遥感大数据处理与服务产品,实现了在空间信息应用领域的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技术服务的业务全覆盖。

此外,航天科工一院发挥在导弹武器装备测试和信息化保障领域的综合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形成装备健康状态管理(PHM)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大型航空器健康状态管理系统,成功应用在国产C919大型客机、高铁等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并实现了自研健康状态管理系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突破。

经过多年积累,航天科工一院已形成与创新型企业相适应的人才结构,拥有5支集团公司级科技创新团队和3个集团公司级技术中心(智能交通技术中心、空间数据服务中心、复杂装备健康状态管理技术中心);千名研发人员拥有授权专利280余件,居于航天科工集团前列。

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建设国内一流信息技术研究院

新时期,军事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对作战空间、作战样式和作战装备产生重大影响。军改的不断深入,“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领导管理体系的形成,加速装备需求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武器装备任务一体化、平台信息化和使用实战化的发展趋势,部队更加关注武器装备在对抗条件下的实战化作战效能,更加重视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重大技术和新概念武器研究,这对企业研发和制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企业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更大挑战。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主动适应军事变革和军队改革带来的变化,进一步学习贯彻全军装备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好航天科工集团2030年前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五个新一代”、“四个基础性支撑技术”、“新三化”等重大举措,紧跟军事需求和前沿技术,以武器装备中长期发展为需求牵引,以电子信息装备前沿技术发展为主线,形成信息对抗一个总体能力,构建电子对抗、信息化保障、军事卫星应用、临近空间飞艇四个领域专业优势,以总体人才引进、核心专业补全、业务流程重整为抓手,大力推进导弹武器抗干扰性能评估中心、电磁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体系设计、总体协调、验证评估能力,扛起航天科工集团信息对抗体系规划、顶层设计、装备发展的牵头和抓总单位的旗帜。

面向未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航天科工集团“1 2 3 4 5 N”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及“五四三二一”重大举措,紧抓武器装备信息化及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机遇,围绕“三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三突破”(产品(业务)结构优化突破,资本(资产)结构优化突破,人才(智力)资源结构优化突破),着力应对“五大考验”(实现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第二阶段目标的考验,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的考验,提升产业发展引领和经营管控能力的考验,推进产融结合的考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考验),做到“四个提升”(从产业规模的量变向核心能力的质变提升;从主要利用内部资源发展向协同外部资源提升;从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向经济规模与质量同步增长提升;从相对封闭的经营管理向更为开放的经营管理提升),按照“打造一个总体、构建两个平台、壮大五个产业板块,培育一项基础性技术”的产业发展思路,全面实现“十三五”战略目标,圆满完成转型升级任务,努力建成国内一流信息技术研究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