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饴网红水果糖(同心奔小康网红)

高粱饴网红水果糖(同心奔小康网红)(1)

现在最红最流行的是什么糖? “高粱饴。”孩子们的回答会让很多70后、80后吃惊。这种山东人童年记忆中的粘牙软糖,如今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随着电商又一次“翻红”大火起来。

在沂南县苏村镇兴隆店村,甜蜜的气息飘荡在四处。高粱饴再次“走红”的幕后功臣—山东圣福记食品有限公司,就建在这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糖果厂,拥有四个制糖车间,将高粱饴、大虾酥等传统零食又“推”上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一开始,我家就在家里做糖,然后我骑自行车去胶东卖。”今年58岁的山东圣福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震宇告诉记者,那时候,他一天能挣一两块钱就很好了。后来,为了提升制糖技术,李震宇又到河北等地学习,然后回家开办了一个小糖厂。“制高粱饴、大虾酥,炒红糖,然后批发卖给周边村镇的商店、小卖部,生意特别好。”李震宇说,1990年前后,他靠着做糖、卖糖,一年就能挣近万元。

制糖生意做得好,李震宇又想做冷饮。他开了生产线,建起了冷库,最终却失败了。随后,他只好去了东北生活。“2008年,我回家了。这次我注册了‘圣福记’商标,准备打造制糖品牌,重新出发。”李震宇请了两位曾经跟他一起制糖的老师傅,从两口锅开始了“再创业”。

高粱饴是个几乎从市场上消失的传统糖品。这次重新做高粱饴,李震宇还是按照原先的销售方式,送糖到周边村镇的商店、超市去卖。几年下来,高粱饴的销售量虽然稳步增加,但是总体销量并不大,也只在周边地区有点名气。

2018年,李震宇迎来一个新的机遇:苏村镇准备从传统食品制造行业入手,开启农村传统行业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

“我们想用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政策,借助农村电子商务站点平台,鼓励网红直播带货,发展‘网红经济’。”苏村镇常务副镇长崔跃花介绍,苏村镇是沂南县食品制造重镇,拥有各类食品制造加工企业12家,年产各类糖果产品5.8亿公斤,用工近1500人。“我们镇的各类糖果、饼干等,都很适合网上销售。”

在苏村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圣福记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起电子商务。李震宇不仅在天猫商城注册了圣福记食品旗舰店,还在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利用网红直播带货,大力提高了产品知晓度和销量。

“从去年开始,高粱饴的销量就猛增,今年更是一下子就‘爆红’了。圣福记食品的四名网红已有两人粉丝突破100万,我们公司的饴糖现在是供不应求,每月上百万公斤的糖果早就提前订空了。我就愁着怎么增加产能。”李震宇现在有着“甜蜜”的烦恼。前不久,李震宇又将公司的另一个厂子进行整修,预计很快投入生产。此外,新厂的机械化改造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圣福记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记者看到,一盘盘晶莹的饴糖从制糖车间转入包装车间,上百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对饴糖进行包装、装箱。“原本现在应该是淡季,可是今年销售太好了,订单特别多。我们连‘五一’都没放假,一直加班干活。”来自附近瞿家庄村的工人赵明艳告诉记者,她在厂里已经干了6年多了,每月工资能拿到7000多元。

“工人都是实行计件工资。赵明艳是班长,特别能干。这个月再加上加班费,她差不多能拿一万。”李震宇说,圣福记公司现有用工300多名,都是来自附近村庄的村民。“我们跟长期用工都签订了正式合同,给他们缴齐了各种保险。”

不仅对用工有长远的打算,山东圣福记食品有限公司早已经提前布局,在香港、韩国等也注册了商标,全力打造“圣福记”品牌。该公司今年又投入了研发资金,在原有30多种饴糖的基础上,引入了全新的产品——圣福记阿胶饴,完善了产品种类。

“近两年,传统零食开始复兴,高粱饴是其中爆火的一款。我们圣福记可以说改写了‘高粱饴’的历史,下一步要做得更好,将高粱饴打造成为名牌特色产品。”李震宇说,现在公司正在发掘提升“饴糖文化”,准备在厂子周边种上高粱,打造网红工厂。

临报融媒记者 王珊珊 张萍 通讯员 陈增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