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十大古镇(湖阳记忆之十六)

枞阳十大古镇(湖阳记忆之十六)(1)

十六、湖阳有彰教寺、均庆寺和镇乡庵

邢少山

当涂县湖阳镇至今有三亇村是以古寺庙命名的村,即彰教、均庆及镇庵(镇乡庵)村,原来在以前这几亇村村里就有彰教寺、均庆寺及镇乡庵(简称镇庵)。

这几亇村和湖阳的其他村落一样,都临湖,从事种植与捕捞(现改为养殖)为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分别来给您讲述如下。

枞阳十大古镇(湖阳记忆之十六)(2)

先说彰教。湖阳镇现在的彰教村位于湖阳乡中部,由东王、西赵、陶埠、祖李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户数1200多多户、人口4600余人。这里以前有彰教寺,何以见得?我们从现存的《王族族谱》上看到有一首《王族八景诗》,诗曰:“双湖旋绕水云乡,彰教钟声彻上方。柳畔鱼书传幅幅,庐州雁字列行行。穿村古道驰宾旅,附宅膏腴熟稻粱。归棹渔歌人唱晚,先年银树等甘裳。”这首诗里首联“双湖旋绕水云乡,彰教钟声彻上方”就是写的当涂县湖阳镇彰教村的地理位置。“双湖旋绕”,哪里有“双湖”,就湖阳有双湖,即指湖阳西边的丹阳湖和东边的石臼湖,而且这两湖把湖阳紧紧包围,作者称“旋绕”,生动贴切。“云水乡”,湖阳因为水包围,变成水乡泽国,天上的云映在水中,云水一色,故称为“云水乡”。这样的风景,加之双湖的旋绕,哪里有?也只有湖阳有此独特的景观。这是别人是搬不走、也模仿不了的。“彰教钟声彻上方”,我们先看“钟声”两字,哪里有钟声,当然一般是寺庙里,而且“彻上方”。彰教的钟声响彻天空,飘荡在湖阳的上空。诗写的“彰教的钟声”,再读前的“彰教”两字,毫无疑问,彰教是一座寺庙了是因为这钟声非常特别,声音高吭、嘹亮、悠扬,响彻云霄。这宏亮的钟声是从寺里发出的。

枞阳十大古镇(湖阳记忆之十六)(3)

相传湖阳彰教寺创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年),原名报恩寺,宋改“彰教寺”。寺庙面朝阡陌,背靠石臼湖,周围古木参天,环境幽雅,为江南古名刹之一。寺内有一口重约35余公斤的钟磬,这钟一敲,整个湖阳都能听到。

彰教两字有何含义,彰,《吕氏春秋·怀宠》曰:“义理之道彰。”《书·伊训》曰:“嘉言孔彰。” 教,教化,仿效。彰教寺,这所寺的宗皆,让理义传播,教化民众,并仿效去做。

枞阳十大古镇(湖阳记忆之十六)(4)

再说均庆。湖阳镇的均庆村由四中北徐、南徐、西徐和吴塘四个自然村组成。均庆村有户数1200多户、人口近5000人。均庆寺,明朝湖阳大邢进士邢珣在排律•《湖阳》写道:“塘沟喧亥市,均庆颖浮屠。”我们先看后面的“浮屠”两字。浮屠《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亦作浮图,休屠。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而佛塔什么地方才有,只有寺庙中才有。颖,禾穗的尖端,引申泛指物体的尖端。颖浮屠,佛塔的塔顶露出来了。这里的“颖”活用着动词了,是一个动兵结构,与上句的“喧亥市”相对。最后再看“均庆”两字,当然“均庆”是座寺庙的名称了。邢珣(1462-1532)明代政治家。根据这首诗的这一句推测,均庆寺起码是在明代以前建立的。

枞阳十大古镇(湖阳记忆之十六)(5)

均庆寺,相传始建于北宋年间(964年),明万历元年(1573年)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修。北宋真宗时,封为“均庆院”。这是江南历史上第一座被朝廷敕赐的寺院。均庆寺,坐南朝北,土木结构,自南而 北依次为三宝殿、大院坪、千佛楼大院坪两侧为钟楼、鼓楼。三宝殿为双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面阔9.3米,进深15米。因有有丹阳和石臼湖有时闹水灾,宋朝皇帝封郑自严为定光古佛。他在修炼时,消灭了蛟龙(形似水牛,当地人称水牛精),清除了水患,保佑人民安居乐业;并用佛法搬运了许多大 石头兴修水利,保护村民增产丰收,受到民间信众的崇敬。定光大师圆寂后,当地群众为他塑造金身,建立佛殿,称他 古佛老爷。明朝时,传说有一位秀才为此题写了一副对联:“法是宝光金身留两水,天为古刹宝珞镇双湖”,挂在大殿门口,作为门联。此寺为何以“均庆”冠名。均,指禹均,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过洪水,定光大师慕他而来。庆,一般认为是“怀着诚挚的心情,带着丰厚的贺礼前去祝贺。”均庆,是每年带着诚挚的心、丰厚的礼物给治水的禹均及定光去祝贺,企求他们保护湖阳没有水灾,百姓平安。故而过去彰教村的西徐村、 中北徐村庙会都要每年举行一次庙会,即每年农历 初夏时季,人们都要出菩萨,出巡本地,出巡到哪里,善男信女都要烧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平安,年年丰收。

枞阳十大古镇(湖阳记忆之十六)(6)

再次说镇庵,即镇乡庵。镇庵村位于湖阳乡的北端,东临石臼湖、西临运粮河,由刘夏、三陈、后韦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户数1300多户、人口5000余人。

当涂县湖阳镇,在明代以前,湖阳圩内几十个小圩,其中一个叫严夏的小圩,村子边住着刘夏陈韦许多百姓。此地有一条浛连通石臼湖,是当时圩内抗旱排涝的关键水利设施。

明代万历以前,水灾发生较多,这时的各小圩修防尚不能抵御洪水。万历年间,小圩逐渐合併,重修堤坝,“水患亦因以稍弥”。清前期,在康熙二年(1663)、四十七年(1708)发生破圩,到了道光三年(1823),天不是下雨就是下雪,而且下得特别大,天气也特冷,处处冰天雪地。原本冬季干涸的石臼湖出现了连冬水。在冰雪解冻时,石臼湖水面上的冰,在大风的推动下,越积越多,越聚越高,向湖阳的小圩垾以排山之势扑来,当时因湖阳的圩堤低矮,加上地势偏低,湖阳圩又被摧毁了,家中男劳力由于救圩也牺牲了,许多人家家里只到下女人。第二年,刘夏陈韦几家族人商议在村头建一座镇水庵。庵,本是女性修行的寺庙,此时让留下的妇女有地方祈祷,借神佛功力降服灾害。此庵建得甚是壮观,毅然凌立,黄墙翠瓦,分外醒目。庵中还供奉了的是骊山老母,武将关平和周仓,此外还供有疙瘩爷爷、撒痧哥哥和送子娘娘。这些神仙皆各司其职,每日接受村民们的祭拜,帮百姓消灾除难。解放后,人们还见到过镇前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当时捐资人的姓名与银元数。镇乡庵建成后,不知怎的,洪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即使有大水,水也只到圩埂边打转 ,流到镇乡庵即便回头了,真是十分灵验。于是镇庵村人即刘夏村、 后韦村庙会每年的大年正月十五,在镇乡庵前都会举行庙会,搭起戏台,唱京剧、打水浒、走高跷等。每年的七月十五还放荷灯,祝福平安。每到此时,在我小的时候,我韦村的两个舅舅及刘夏村的姑姑、表哥(名叫和生)都要接我们与看戏看灯。我们看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也有四乡八邻的人来求子消灾,企求平安。

枞阳十大古镇(湖阳记忆之十六)(7)

啊,生在湖边的人们,大自然赐予诸多的物产,但有时也向人们发难,怎样维持自身的安全,成了人们不可迴避的课题。湖阳人自古生活在水边,圈好的圩堤,有时被凶湧的巨浪惊涛拍岸。洪水用疯狂的魔爪,夺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吞噬那美丽的村庄及即将丰收的庄稼。

怎么办,古人抗击大自然的能力相对较弱,于是只有企求老天,企求于菩萨,用理义对民众教化,团结一心,却去水灾的犯滥。于彰教寺、均庆寺及镇乡庵在湖阳一一诞生,求得心灵的平安,去战胜困。不想,浩浩的长歌,惊人的壮举,漫漫溢一种精神,造就一种文化:坚定的信念,铮铮的誓言,不可推的责任与担当,守护一方百姓的平安。这,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吗。

枞阳十大古镇(湖阳记忆之十六)(8)

今天,洪水来临,我们有手刨,用肩扛,解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救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信心百倍,用铁钢般意志,战胜险阻千难。湖阳今天的村子以这些寺庙来命名,我想,它的目的就是使这种精神得以继承,让一部的浩瀚的史诗,独版在中华大地上延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