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相关内容并综合地图、文献等史料,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早期国家阶段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和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进行对比,了解二者间的联系和差异。

2.在已掌握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从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概括和总结演变的特点。

3.运用表格和示意图,结合课文,自主整理从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感悟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渊源和传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差异;从汉至清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教学难点:从汉至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具体演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罗马帝国时代的欧亚大陆(2世纪)”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

在公元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有着两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汉朝和罗马,但随着罗马的衰亡,欧洲再也没能出现像罗马一样统一的政权,而在中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为什么中国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保持统一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讨其中的缘由吧。

(设计意图)通过中西历史不同发展道路的比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时间空间情境下分析历史问题,在各自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传统。

讲授新课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夏朝的政治制度

禹死启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血缘政治出现。

教师总结:

夏朝是中华文明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后,出现的第一个王朝国家。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能看到从夏朝开始,氏族部落留下的禅让制被父死子继的血缘世袭政治所取代。

过渡:商朝在夏朝开始确立的血缘政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由于商代考古发现的诸多文物,我们对于商代的政治制度有了相对更清晰的认识。

2. 商朝的政治制度

展示图片:《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和相关史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2)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尚书·酒诰》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荀子·儒效》

教师简单解释“侯甸男卫邦伯”是商王授予王畿周围的其他部族的首领的爵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是商王在王畿内任命的主管各种庶务的官员,引导学生思考商朝统治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关系,认识到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内服与外服之间是相对松散的联系,商王对外服地区控制力有限。

展示图片:《内外服制关系示意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3)

过渡:兴起于今天陕西关中的周人东征取代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西周时期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3. 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教师出示材料并展示图片:《西周分封示意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4)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学生读图并思考: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种类型,主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同姓亲族是主体,还有功臣姻亲,殷商遗民和上古先王的后代。

教师总结:西周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土地和统治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体系,大大扩展了周朝控制的范围,把周人的农耕文明传播到了更遥远的地区。同时分封的诸侯国还对周天子起到拱卫作用。

教师出示四则史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晋侯苏编钟》

管仲对曰:“……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左传》文公十三年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并提问:对比商朝内外服制下商王与方国的关系,西周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周天子将土地分封于诸侯,诸侯要服从天子的政令,承担军事、贡赋、朝觐等诸多义务。

(2)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享和继承政治权力,嫡长子继承制是其基本原则。

教师结合《宗法制枝状图》和史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5)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

进一步解释: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宗法分封关系示意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6)

并总结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过渡:除了血缘政治和贵族等级制之外,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还留有一些氏族部落的色彩,是中国的“民本”思想形成的渊源。

4. 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的过渡

教师出示春秋到战国诸侯形势图变迁及战国时期改革图片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7)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8)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9)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0)

说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兼并四起,在这样一个政治制度激烈震荡的年代,旧的政治制度已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逐渐被淘汰,新的制度正在产生中,各国为了生存需要纷纷变法,在这一过程中,君主权力加强,也诞生了县制、官僚制等新政治制度的雏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梳理,引导学生回忆《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过的相关内容并构建起与本课所学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动也会引起以政治制度为代表的上层建筑的调整,贯彻唯物史观,使学生理解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过渡:最终依靠商鞅变法打下的稳固基础,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开创了全新的大一统王朝,接下来我们就回顾一下秦朝如何治理远超秦国山西之地数倍的庞大疆域。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教师出示材料,总结皇帝制度的特点。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2. 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教师出示《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1)

介绍: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国家大事皇帝与公卿廷议,由皇帝最终裁决。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2)

接着出示示意图并解释:九卿中6个官职都是直接服务于皇帝或皇家事务,皇帝家事和天下政事归于一体,体现出浓厚的“家天下”色彩,体现了秦代制度和先秦的联系。

3.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展示图片:《秦朝形势图》和《秦朝政府的组织》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3)

简单说明秦朝在地方上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血缘政治,实行郡县二级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且不得连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 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教师出示毛泽东诗歌《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并提出问题:

【议一议】你如何理解标红的两句诗?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学生回答:秦朝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具有开创性。秦朝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实现了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的转变,这一套制度延续2000多年,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教师总结,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先秦时期的血缘政治和贵族等级制,适应了全新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态,顺应了历史进步的潮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秦朝新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三大组成部分——皇帝制、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使学生了解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是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我们认识一个政治文明最基本的切入点,同时理解秦朝政治制度的深远历史影响,是中国古代王朝政体的渊源。

过渡: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师介绍,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从秦代开创起,成为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其中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和调整构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演变的重要线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4)

教师依时间顺序介绍历代中央行政制度几个重要演变阶段,并出示对应的中枢机构示意图。

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两汉时期

汉承秦制,依然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时期加强皇权,设立中朝,此后中央事权逐渐由中朝掌握。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5)

展示材料: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

到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成为了新的中枢机构。

教师简单解释,光武帝逐渐依靠内朝尚书决策行政,由尚书发展而来的尚书台权力膨胀,逐渐取代三公发展成真正的中央行政中枢,三公成为了位高权轻的虚职。

(2)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教师出示材料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6)

教师解释,自汉武帝设立中朝,中朝官的权力不断膨胀,向外朝官转化,历经东汉和魏晋南北朝,由中朝官发展而来的三省成为了隋唐时期的行政中枢。

(3)宋代

二府三司制,宰相事权进一步被分化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7)

教师解释,宋代吸取唐末五代的经验教训,将相权分割为行政、军政、财政三块,还设置正副职互相牵制,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4)元代

元代实行一省制,中书省长官即为宰相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8)

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是什么?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回答:

①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

②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

③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5)明代

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设内阁。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9)

教师结合示意图提问:内阁首辅和宰相的差异?为什么说设立内阁象征着专制皇权大大加强?

此问题较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最终得出答案:内阁始终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依附于皇权而存在,失去了丞相百官之长的地位。

(6)清代

教师出示材料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20)

清初继承了明代内阁制度,处理一般日常事宜,雍正时设军机处,逐渐成为真正的行政中枢。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教师出示表格,师生共读课文,完成表格,总结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21)

教师依托表格讲解:

秦汉时期,地方上实行郡县二级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诸侯国威胁中央,后被皇帝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末年,随着政权日益衰落,中央集权遭到破坏,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区“州”逐渐变为一级行政机构,郡县二级演变成州郡县三级,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此制。隋代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唐代在州县之上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形成道州县三级,唐中后期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割据。宋代基本继承唐制。将道改为路,称路州(府)县三级。元代实行行省制,在宋代路州县三级上加一省,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废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但省一级明代派出巡抚、巡按监察,后逐渐演变成行政实体。清承明制,巡抚、总督成为省一级长官。总体上明清时期都是省府县三级。

根据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主完成的表格,学生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重点抓住什么变什么不变。

①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②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实质从未变化,最基层的县级单位长期保持稳定,其上的行政层级单位的形式变动频繁;

③中央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通常会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设计意图)从两汉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演变是本课重难点集中的部分,针对中央行政制度,教师按朝代梳理几次重大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几次关键变化的原因,而地方行政制度内容相对困难且琐碎,通过表格的形式简化处理,使学生掌握地方行政制度的关键变化,综合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学生归纳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整体趋势,感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制度动力,深刻理解中国政治文明的源远流长。

【课堂小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高中历史)(22)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着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层叠有序发展并不断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波折中不断发展,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政治制度的稳固保证了古代中华文明自我发展的一脉相承,但也使得古老的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的崛起时步履蹒跚。如何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待这份厚重的政治遗产,是我们今天依然要面对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