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八种重要题材(元杂剧中都有哪些旦角类型)

元杂剧的兴起打破了中国文学只重抒情不重叙事的局面,为后世抒情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许多素材。传统文学观念一直秉持着文学作品要是使人能够像嚼橄榄那样回甘;元杂剧则痛快酣畅,魄荡神摇。有些作品甚至使人如饮烈酒,或者如闻蒜酪味,表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元杂剧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舞台艺术,自然会有种种角色,其中旦角戏文辞优美,情节动人,很受观众和读者喜爱。

元杂剧的八种重要题材(元杂剧中都有哪些旦角类型)(1)

据汉代桓宽的《盐铁论》记载,民间戏弄已有“胡旦”之目,可见“旦”的称谓最早可能来源于西汉胡戏。清代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五:“胡妲,即汉饰女妓,今之装旦也。”从中可知,旦角一直扮演的是女子角色,元杂剧继承了这一传统。元杂剧中的旦角主要分为正旦、外旦、贴旦、搽旦、小旦和老旦,其中正旦即相当于影视中的女主角、女一号。例如,《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一折:“(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又如,《望江亭中中秋切鲙》第一折:“(正旦扮谭记儿上,云)妾身乃学士李希颜的夫人,姓谭,小字记儿。”再如,《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楔子:“(正旦云)妾身姓杜,小字蕊娘。”窦娥、谭记儿和杜蕊娘都是这三出戏的女主角,是杂剧主要描写的对象。

元杂剧的八种重要题材(元杂剧中都有哪些旦角类型)(2)

有时在一出杂剧中会出现两个相似的旦角,重要的叫作正旦,次要的叫作外旦或贴旦,也就相当于配角。例如,《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的宋引章就是外旦,而赵盼儿是正旦。同样在其它角色中也有这一现象。正净之外有外净,正末之外有冲末的称谓。王国维《古剧角色考》:“曰冲,曰贴,曰外,均系一义,谓于正色之外,又加某色以充之也。”在一出戏剧中,角色有先后出场的顺序,自然就有主次之分,这都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作安排的。

元杂剧的八种重要题材(元杂剧中都有哪些旦角类型)(3)

年纪比较大的老妇人叫做老旦,例如,《温太真玉镜台》第一折:“(老旦扮夫人引梅香上,诗云)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日;生女不生男,门户凭谁立?老身姓温,夫主姓刘,早年辞世。”年纪较小的叫小旦,例如,《西厢记》楔子:“今日暮春天气,好生困人。不免唤红娘出来分付他。红娘何在?(旦俫扮红见科)。”旦俫指的就是小旦,俫在杂剧中指的就是小孩。又如,《闺怨佳人拜月亭》第三折:“(小旦云了)(做意了)恰随妹妹闲行散闷些,到池沼,蓦观绝,越交人叹嗟。”等等,小旦常常在剧中表现得活泼可爱,古灵精怪,有时还能突出正旦的大家闺秀的气质,是不可缺少的旦角。

元杂剧的八种重要题材(元杂剧中都有哪些旦角类型)(4)

另外还有搽旦,指的是女丑,心肠不善的旦角,即后来的彩旦。例如《杜蕊娘智赏金线池》第一折:“(搽旦扮卜儿上,诗云)不纺丝麻不种田,一生衣饭靠皇天。尽道吾家皮解库,也自人间赚得钱。老身济南府人氏,自家姓李,夫主姓杜,所生一个女儿,是上厅行首杜蕊娘……”其行为滑稽,品行不善,使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

元杂剧中的旦角,主要是根据人物主次、年龄大小、性格特点来区分的。不同旦角的标志,可能是根据衣着装扮来判别,以此适应广大观众的需要。旦角的具体性格特点,还必须结合文本,其中喜怒哀乐,嬉笑怒骂,常常给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有待读者去深入挖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