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公主刘细君结局(中华第一和亲公主)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为汉匈交好立下的功绩千古流传。然而,中国历史典籍第一位记载了姓名和史实的汉族和亲公主刘细君,其生平事迹却鲜有人知。

汉家公主刘细君结局(中华第一和亲公主)(1)

王昭君与匈奴和亲是在公元前33年,而刘细君远嫁乌孙国和亲是在公元前105年,比王昭君早了整整72年。王昭君的和亲实际上是刘细君和亲的余波和遗响,就历史事实而言,刘细君除了是中华第一“和亲公主”以外,其和亲无论在时间的先后、处境的难易、贡献的大小和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昭君。

刘细君具有正宗的皇家血脉,是名副其实的汉室公主。其高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刘非,父亲是江都王(扬州当时称江都)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暴君,公元前121年企图谋反未成后自缢,细君母以同谋罪被斩。当时,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

公元前117年,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间的侄女刘细君。细君气质超凡,美貌脱俗,聪明伶俐,机敏可人,深受广陵王的喜爱。刘胥安排专人教授细君典章、音乐、歌舞和礼仪,使其渐渐成长为一位才艺双绝、声名远播的美女,其芳名一直传到了京城长安。

当时,匈奴国势力强大,汉、匈两族的边陲有30多个大小不等的王国,大多为匈奴所控制,只有乌孙国(今新疆伊犁一代)拥兵近20万,是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王国,敢与匈奴抗衡,而且愿意与汉朝来往。公元前108年,西域乌孙国王昆莫向长安送来聘礼,请赐一位汉室公主为妻。汉武帝为联合乌孙共同对付匈奴,同意联姻。通过左挑右选之后,决定由刘细君出塞,担此重任。

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为刘细君送嫁的队伍从扬州向着“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的乌孙出发。刘细君嫁到乌孙后,牢记其担负汉朝边疆安宁的使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左右贵人”,用汉武帝所赐的丰厚礼物,广泛交游,在乌孙国的上层社会中巧妙周旋。并因其知识渊博、多才多艺、不卑不亢而赢得了乌孙国上下的敬重。

汉家公主刘细君结局(中华第一和亲公主)(2)

按照乌孙国的风俗,国王死后,年轻的王后必须嫁给王室子孙为妻。老国王昆莫是乌孙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王,对细君备加宠爱。出于对细君长久幸福的考虑,他决定在自己生前就将细君转嫁给王位继承人,他的孙子岑陬军须靡。

但是这一极不符合汉家传统礼仪、离经叛道的决定令细君无法接受。在反复推脱不成的情况下,她上书武帝,请求在老昆莫去世后将她召回故土,叶落归根。武帝接书后,内心虽然很同情,但为了国家边陲的安宁,下旨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得到汉武帝的旨意后,细君经过反复思量,毅然向昆莫表态愿听安排。结果在昆莫的主持下,细君与其孙岑陬军须靡举行了婚礼。不久,昆莫病故,军须靡继承王位,汉、乌两国友好绵延60余载。细君和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少夫。

汉家公主刘细君结局(中华第一和亲公主)(3)

刘细君作为一位美貌绝伦、风华绝代的汉族公主,却远嫁荒凉旷野的西域乌孙,其心中之委屈愁苦可想而知,她用悲伤和痛苦作成《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在当时的诗坛上,以《悲愁歌》为标志,我国古代诗歌开始从“诗言志”向“诗抒情”回归,而《悲愁歌》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并被班固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