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的名义创办周刊大获人心(文化周刊蔡家宅中波澜阔)

■ 平心这次无意之中来到万泉河边的侨乡留客村,看到蔡家森四兄弟建的那座具有南洋异域风情、深具中华文化底蕴的椰林庄园及建筑群,很是惊喜,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以家的名义创办周刊大获人心?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家的名义创办周刊大获人心(文化周刊蔡家宅中波澜阔)

以家的名义创办周刊大获人心

■ 平心

这次无意之中来到万泉河边的侨乡留客村,看到蔡家森四兄弟建的那座具有南洋异域风情、深具中华文化底蕴的椰林庄园及建筑群,很是惊喜。

惊喜有四:

一是惊叹和喜欢这座热带庄园。它的海边椰风,它的南洋风情,它的热带情调,它的文化韵味,它的中国气派,都让人惊叹不已,欢喜异常。

二是惊叹和喜欢这片建筑群。它既人文,又生态;既历史,又时尚;既异域,又中国;既坚固,又通畅。尤其喜欢它的整体布局,它的原始肌理,它的风水选址,它的相互和谐,它的天人合一。

三是惊叹和喜欢建筑群中每幢建筑的款式、姿势和架势。有模,有样,有神,有韵,有“派”,还有“范”。看它向着蓝天往上冲的劲头,那种自由拼命舞的灵动,是不是令你有满眼的惊讶、满心的欢喜?

四是惊叹和喜欢这座庄园建筑群里的文化。看惯那种竹木结构的农舍村宅,再看看这种大宅老屋,是不是惊诧蔡氏家族的名望地位?还深感历史的久远,乡情的厚重。

海南琼海万泉河畔、博鳌亚洲论坛会址旁的这座热带庄园建筑群,它是民房,又像堡垒,还像宝盒,这种建筑保得住真气,能厚植底气,会孕育大气。

留客村的蔡家宅,是下南洋的去番客蔡家森们回家乡建的,离乡下南洋,人走向了世界,眼光更宽广;回乡盖楼房,人安顿了灵魂,心灵更亮堂。

留客村的蔡家南洋庄园,生动地诠释了留客村的“留客”两字的含义。它代表了琼海对海外游子的深情召唤,也代表了下南洋去番客对家乡的乡愁眷念。有人说“人世间最长的路,就是那越走越近的回乡的路。人世间最深的情,就是那越来越浓的思乡的情。”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看了这座庄园建筑群,读了蔡家森们的去番史和回乡史,想起一句诗“人生漫漫南洋路,乡情浓浓留客村”。

留客村的蔡家南洋庄园,之所以悦目、赏心、养神、长气,不仅在于它的山水位置、园林风情、典雅建筑,更在于它厚重的历史、文化的交融,以及向上的精神。

蔡家这座庄园建筑群,让人感觉有文化。

在会客堂的墙壁上,我们看到一副对联,是苏东坡的诗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诗句意思是:滔滔沧海,割不断人气地脉;书生白丁,有志气可破天荒。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驾一叶孤舟过琼州海峡,来到荒凉之地儋州。此时的苏东坡已是第三次被放逐。从京城贬黄州,从黄州贬惠州,最后从惠州贬至儋州。正像他自己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渡鄱阳湖,越梅关庾岭,过琼州海峡,来到海南苦热潮湿之地,写下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苏东坡被贬海南,来到儋州任所。自己遭贬受难,却为海南百姓做实事,兴修水利,耕种技术,还设馆办学。他收的学生里有个海南人名叫姜唐佐。苏东坡在《书柳子厚诗后》中说:“元符己卯闰九月,琼士姜君来儋耳,日与予相从。至庚辰三月乃归”。“日与予相从”,即指姜唐佐来投师从学。

姜唐佐在苏东坡门下,学习勤奋,进步很快。半年时间过去了,姜唐佐因母病要返回家。也有资料说是苏东坡要北返了,总之,两人要分别了。临行前,苏东坡给姜唐佐题了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你还别说,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后来,姜唐佐果然考取了举人,据说他是海南的第一个举人。从这两句诗来看,苏东坡的教育并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不是私下传授科举秘诀,而是给姜唐佐种下了理想和志气。

从“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的诗句联语中,我读出苏东坡的豁达、无私和眼力,海南人姜唐佐的勤奋、聪慧和出息,同时,我还读到一种历史的信息、文化的密码。一个地方的繁荣发达,在于社会的开放,在于人才的流动,在于文化的交流,无论是古代中原人苏东坡来琼州,还是近现代海南人蔡家森们的去番地下南洋,都输出与引进了文化,都学习并带来了价值观念。扩大开放、加强交流就是成长、发展、繁荣之路。

蔡家森几兄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扎实底子,发达之后在印尼普及中华文化,传播中国价值,他们在艾力岛捐资开办华文小学、中学,在印尼的蔡家墓园墓碑上都刻上“世居留客,海南琼州”字样,不忘来处。

在这座蔡家庄园老宅里,也到处可见蔡家森们对中华文化的钟爱、传承,和他们用中华文化来教育家人的自觉。

蔡家屋前院正堂上书“忠孝传家”,两侧门联恢宏大气:“胸中云梦波澜阔,眼底沧浪宇宙宽”,既有儒家传统的文化底蕴,又融入了海洋创业的无畏精神。

蔡家宅还专门在老屋开辟私塾“槟榔书斋”,正中悬挂孔子画像,两边贴着“蒙学养正,知书尚礼”。

留客村的这座蔡家庄园建筑群凝聚着散落世界各地的蔡家后人。如今,蔡家人虽散落在世界各地,从事不同的行业,但每逢清明就会回乡祭祖,三年一次小聚会、五年一次大聚会,全家还设立了基金,用于保护修缮老宅。“炎黄子孙家乡的观念很重,不管走多远,都要落叶归根,蔡家老宅承载了子孙六代人对家乡的念想,是魂牵梦萦的家。”蔡家的后人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