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芽茶苗栽种技术(茶叶黄金芽种植管理技术)

茶叶黄金芽种植管理技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黄金芽茶苗栽种技术?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金芽茶苗栽种技术(茶叶黄金芽种植管理技术)

黄金芽茶苗栽种技术

茶叶黄金芽种植管理技术

_刘跃云

黄金芽是由余姚市三七市镇德氏家茶场(现为宁波黄金韵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于 1998 年在当地中叶群体种中发现的自然变异单株培育而成, 2008 年被浙江省林木品种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

黄金芽属光照敏感型,黄色系变异,芽白型中生种 ,春、夏、秋三季新梢表现为黄色,尤以夏秋季最黄,每轮新梢黄色可持续 2 个季节以上。 光照强度变化对茶树新梢白化影响最明显,茶树白化启动的光照阈值为 1.1 万 ~1.5 万 lx ,适宜范围为 1.5 万 ~6.0 万 lx 。

白化叶易受低温、高温干旱、强光影响而产生生理障碍,光照过强将造成新梢日灼损伤、树势减退、白化叶抗逆下降等现象,低温冻害可引起叶片枯焦、脱落和叶梢枯死等 。 黄金芽体内叶绿素、花青素含量均较少,氨基酸含量高于常规品种,茶多酚含量低于常规品种,酚氨比小,其品质特征为干茶色泽金黄、汤色橙黄、叶底明黄、滋味甘鲜。

宜宾市地处川、滇、黔结合部,地跨北纬 27°50′~29°16′ 之间,海拔高度 236~2 008 m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低丘、河谷地带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年平均气温约 18 ℃ ,年降水量 1 050~1 618 mm ,年日照时数 1 000~1 130 h ,无霜期 334~360 d ;土壤呈南北过渡带特性,土层深度达 20~50 m ,表土颗粒以粉砂黏粒为主。 由于基岩为水平沉积岩,土体发育常见典型的黏盘层,黄刚土黏粒含量高,交换性氢、铝和盐基离子较高,矿质养分丰富, pH 值 4.5~6.5 的土壤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 69.8% ,较适宜茶树生长。因黄金芽具有优异的品质特征及较高的经济效益, 2015 年前后,宜宾市高县、翠屏区、叙州区等地引种黄金芽,至今已有上万亩。

2015 年 10 月, 翠屏区引种黄金芽。 园地开垦后,基肥施菜籽饼 6 000 kg/hm 2 、农家堆肥 30 t/hm 2 、硫酸钾复合肥 2 250 kg/hm 2 ,以大行距 180 cm 、小行距 33 cm 、穴距 30 cm 双行双株种植,行间覆盖稻草。

在核心种植点观测 4 年发现,黄金芽成活率 87% ,一芽一叶期 3 月 20 — 31 日,平均叶面积约 8.85 cm 2 ,叶厚约 2.8 mm , 2 叶生化样游离氨基酸含量为 5.1%~9.4% ,无严重病虫害,以摊放—杀青—初烘—干燥等程序制得的黄金芽外形呈兰花形、微有毫、金黄,汤色浅嫩黄、清澈明亮,香气较高爽、有栗香,滋味较甘和,叶底细嫩、显芽、玉黄鲜亮。 黄金芽的适应性和适制性均较好,但成活率不高,可能是茶树幼龄期缺乏遮阴处理且水分补充不足造成。 本文通过探索性栽培,结合黄金芽品种特性,总结出一套适宜当地的黄金芽种植管理技术,以供参考。

1 园地建设

选择背靠西南、漫射光为主、生态环境优越的茶区或被山体、密林等遮挡的谷地、阴坡茶园,园地坡度 25° 以下,土层深 80 cm 以上,地下水位 100 cm 以下,有机质含量较高, pH 值为 4.5~6.5 的沙质壤土为主的地段。 平地和坡度 ≤15° 的缓坡按等高线布置茶行, 15°~25° 山坡开成内倾等高地,梯面宽度 ≥1.5 m 。园地开垦分初垦和复垦二次进行。 初垦深 40 cm ,清除树根、草根、石块等杂物,复垦深 30 cm ,熟地在清除前作物后深垦 1 次即可。 种植前 1 个月按茶行开种植沟深 30 cm ,宽 60 cm 。 沟内施足底肥,施饼肥3 000~6 000 kg/hm 2 、农家堆肥 15~30 t/hm 2 ,施入后与土拌匀,覆土 10 cm 。

2 茶苗种植

2 月中旬至 3 月上旬或 9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定植。 双行单株,大行距 150 cm ,小行距 30 cm ,株距30 cm ;单行双株,行距 150 cm ,株距 30 cm 。 栽植时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后逐层填土层层压实, 将土壤覆盖至不露须根后,浇足定根水,覆土 5 cm ,覆土部位稍低于地面,茶苗入土至少 10 cm 。 定植后及时覆盖防旱保苗,覆盖材料可用黑色薄膜、茅草、稻草、秸秆等,铺草用量不低于 22.5 t/hm 2 。

3 幼龄茶园管理

茶苗定植后,注意抗旱保苗,定期除草、修剪、施肥、耕作、防病治虫。 茶园除草采用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的方式,全年 6~7 次,禁止使用除草剂。茶苗定植后、第 2 年春茶后、第 2 年秋梢前或第 3 年春后分别进行定型修剪, 高度依次为离地 15 、 25~30 、 35~40 cm 。 第 3 次定型修剪也可在二轮梢后生长到 15 cm 以上时以打顶采替代。 新茶园种植第 1 年最大光照强度控制在 5 万 lx 以下;第 2~3 年最大光照强度控制在 6 万 lx 以下, 使茶树新梢未成熟叶片色泽呈绿色、黄绿色,促进树冠的生长培养。 种植第1 年春梢萌展到 1 芽 2 叶后、 气温 25 ℃ 以上时,第2 年春茶修剪后,第 3 年夏秋季节气温 30 ℃ 以上时,光照过强、不适宜地段上栽培的弱势茶园在 5 — 9 月气温 30 ℃ 以上,茶园内套种高秆植物,进行高度、冠幅和分枝密度的合理控制, 或覆盖中心高度不低于70 cm 、遮光率 50%~70% 的黑色遮阳网。 施肥幼龄茶园以速效肥为主,每年“一基三追”,年施纯 N 75.0~112.5 kg/hm 2 ,氮、磷、钾比例 2∶1.5∶1.5 ,基肥施饼肥1 125 kg/hm 2 。 土壤含水量低于 70% 时,通过灌溉、铺草、浅耕、培土、遮阳、种植绿肥等措施满足水分的供给 。

4 成龄茶园管理

成龄茶园通过灌溉、铺草、遮阳、耕作等办法增加土壤水分供应,同时通过修剪、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增加产量、 保证品质。 土壤含水量低于70% 时,节水灌溉。 为避免发生日灼现象, 5 — 9 月当光强度 >6 万 lx 时,采用遮光率 50% 的黑色遮阳网覆盖或间作高秆植物合理控制光照。 在春茶前、夏茶前和 7 月上旬至 9 月上旬进行中耕除草, 深度 5~10 cm ;茶树秋梢生长休止至寒冬来临前进行茶园行间土壤深翻,翻耕深度为 15~20 cm 。每年春茶采后或茶季结束后,剪去冠面 3~5 cm 的枝叶。 在茶树行间冠面间距 <30 cm 时,结合轻修剪进行切边修剪。茶树一、二、三级骨干枝较强壮,有一定蓬面,但蓬面生产枝衰老、茶蓬内徒长枝和鸡爪枝多、育芽能力弱、茶芽瘦小,经轻修剪不能形成丰产树冠面的茶园,春茶采摘后或 9 — 10 月, 剪去树冠表面 10~15 cm 的枝叶,保留三级骨干枝,实现深修剪。 茶树一、二级骨干枝较强壮,但树势趋向衰老、蓬下出现徒长枝、蓬面鸡爪枝和节节枝多、育芽能力差,经深修剪不能恢复丰产树冠面的茶园,春茶采摘后,应剪去茶树上部离地 40~45 cm 的枝条,保留一、二级骨干枝,剪口要求完整平滑, 剪后疏枝清蔸实现重修剪。 树势严重衰老、多枯枝和病虫枝、芽叶稀少细弱、病虫等自然灾害严重损伤树势、枝条大量枯死、管理不当未形成骨干枝、未老先衰,经重修剪仍不能恢复丰产树冠面的茶园,春茶采摘后,离地 10~15 cm 将茶树上部枝条全部剪去,实行台刈。 每年“一基三追”,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宜用商品有机肥、茶树专用肥、饼肥作基肥,含硫复合肥、尿素等作追肥,施肥量参照干茶产量确定, 每生产 100 kg 干茶施用纯 N 15~18 kg ,氮、磷、钾用量比例为 3∶1∶1 。 氮肥中基肥和追肥之比为 7∶3 ,茶叶单产高的茶园追肥比重高于单产低的茶园 ,春、夏、秋 3 季追肥比例为 4∶3∶3 。 针对小贯小绿叶蝉、灰茶尺蠖、茶黑翅粉虱、茶橙瘿螨、茶跗线螨、茶饼病等病虫害,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进行预警防控。 按要求及时、分批、多次采摘鲜叶,冬季清园施基肥,进行茶园翻耕和修剪,减少虫口数量,清除茶树根部的枯枝、杂草,施基肥时将枯枝、 杂草、 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 冬季应用矿物油、石硫合剂清园。 用天敌友好型杀虫灯诱杀害虫,每 1.33 hm 2 安装 1 台杀虫灯。 用天敌友好型色板诱杀小贯小绿叶蝉,设置密度为 375~450 张 /hm 2 ;用性诱剂诱杀灰茶尺蠖等害虫。 将捕食螨、寄生蜂、瓢虫、草蛉、蜘蛛、螳螂等害虫天敌经室内人工大量饲养后释放到茶园,控制相应的害虫。 也可采用高效低毒、水溶性替代农药,按不同农药使用规范用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