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之学的精髓(悟讲堂之第五讲)

无师自通即悟,高人点悟即慧。

主讲:胡友生 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心性之学的精髓(悟讲堂之第五讲)(1)

著作权说明:

本著作权归原作者胡友生(网名:胡同友邻)所有,未经作者授权允许,不得作商业用途,如需转载、摘编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心性之学的精髓(悟讲堂之第五讲)(2)

第五讲:悟人、悟心、悟道

一、启悟、禅悟、顿悟:

启悟:启悟就是能够让你开窍,启发使得领悟、觉悟。启是打开、开导、开始、陈述的意思;启就好像是一组开关,启迪你的灵气,启动你的心智。悟是理解、明白、觉醒、领会意图的意思;悟是心灵的开窍,悟是心智的成熟。

禅悟:禅悟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行,本源为真,谦真为实,实果为行。有禅语录云: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怀一颗宽恕的心 上天才会眷顾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以下是本人所作一首禅诗。

《禅》:

飘叶醉落始入潭,凡心非改静无涟。坐听夜风纵是雨,慧参虚灵半生缘。

色界妄迷省三味,灰埃悟道绝空尘。因果戒持识善恶,功德皆为求谦真。

顿悟:顿悟是指顿然领悟,顿悟是一种法门。顿悟一词来源于南华寺六祖惠能《坛经》,被称“不二法门”。悟有顿悟、渐悟、迟悟或困悟多个阶段;有人可以“立地成佛”,有人却要修行一生。

心性之学的精髓(悟讲堂之第五讲)(3)

附五:悟讲堂道具:

1、木碗及金属碗各一个;

2、空瓶子一个、装水瓶子一个;

3、修行木鱼一套;

4、同学三人(三人为众)。

二、无师自通即悟、高人点悟即慧:

小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由于家长或老师的努力,大多数小孩子都会明、都会懂,而无师自通能做到“悟”的小孩子就很少了,即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需要有别人来教育才能“悟”,只有高人点悟才会变得更聪慧。

无师自通是指没有经过老师或者其他人的传授和指点帮助就能理解、摸透或者通晓某种事物原理。来源于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无师自通者可谓为天才,但更多人来源于后才。天才是记忆力好、理解力好、分析力好、判断力好,或大脑格外好使,格外开窍;后才是知识的积累、阅历的积累、人生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做到了这些,也可以是后无师自通。

当然,有老师会使自己更智慧、更聪明,有高人点悟,哪能有不聪明的道理。有高人点悟,就会从智、从慧,更聪明。智是知道、知晓每天如何做事情,而慧是心中有丰富(双丰)的知识,知晓任何事情有处理的能力和方法。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有些事就像是有一层薄薄的纸,不捅破它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有些事自己参悟一年十年都参悟不透其中的道理,若有高人一指点,顿时豁然开朗,事半功倍。

所以,寻找一个关键的老师(高人)就显得尤为重要。绘画、弹钢琴、相声、唱歌、舞蹈等,个人天赋、努力固然重要,其实,寻找到一个好老师更为重要。名师出高徒,这话一点不假。

三、悟人:

饿了自然会找东西吃,困了自然想睡觉,这是自然条件反射;下雨了你会拿伞吗?明知前面是溪河,想过去还会直接往河里跳?下雨了拿雨伞,前面是溪流,想过去就要架桥或是找来木舟渡河,这才是做人、做事情所要遵循的道理。

现在想玩游戏,现在不想付出,现在不想吃苦,现在不想读书学习,将来肯定没有出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自小不努力,过后才去追,是难以追得上的,所以有人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悟人是要明白自我需要什么?何时需要?当何需要?

自古英雄出自少年,唱歌、表演、武术、体育冠军等,少年英雄何其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则思变;有些残疾人比健康人更聪明;为什么?

四、悟心:

悟心不高,请离开江湖;悟心也同属悟性,心性绝对由心而起。

心是一种想法,心是一种自由,心是一种约束,心更是一种器官,心的跳动,关乎血液循环,关乎健康,关乎生命;无心不活,无心难活;无心无灵魂,无心无自我。

心包、心律、心衰、心悸,难以匹配理解、明白、领悟、参悟。心属所向,心向所依;来源于自我渗透、自我参透、自我解透。

无利不起早,学习为谁?读书为谁?聪明为谁?过去、现在、将来,又是为谁?从属于内心,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现在给不了回答,将来的我们必然会去寻找答案。

天人合一,人心合一,道法合一;心有所属,才能“悟”,心有所向,才想“求”悟。

五、悟道:

道就是道理,就是自然,更是规律。

道是宇宙的根本,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运行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形无象,本无名字,人强名为道。

道在经书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无形无象的道,也就是主宰万化的道。另一种说是道的运化叫道。如经书中有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见性光也叫见道,如意珠、交合、莲胎都叫道。从见性到成胎都是道的自然运化,但没有人知道是无形无象的道在主宰它自然运化,还是它就是道,它在自然的运化,就连老子也说不知道。

老子说:“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说人们观道时是有欲的,既然有欲也就是以自己的认识、知见去观察道,而人的知见是有限的,观见的只能是自己知识见解的道,而不是道本身。但一个人如果常常没有欲望去观察道,就没有偏执,没有抵触,只有容纳接受。道就会融入观察者身心或说观察者身心融入道中,也就是合一,同于道,合于道就是悟道。

悟道不是虚无飘渺的思想上的理解、见解;是真实可见的,见性是悟道的最初见证。

心性之学的精髓(悟讲堂之第五讲)(4)

启悟方法5:心领神会。

心领神会就是对方还没有明说,心里就已经深刻领悟其中的意思了。老师一说话,就知道其中的含义了,这就是心领神会,就是“内悟”,仿佛强调几次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那是“外悟”,或称有指导、有指点才可以做到的悟。

今天所讲,是否可以做到“心领神会”;当听其过程便会知会、知晓结果。

读一篇课文,读到春天,你会想到鲜花,闻到香味;读到夏天,你会想到太阳,感到热辣;读到操坪,你会想到打球、体育;读到水库,你和想到游泳、想到危险。老师一说到什么,不但要能够理解,而且要想到更多的知识面,就更容易领悟到要学的东西。

没有一件事情是天生的,而大部分都是经后天学习到的。理解是前提,记住是基础,能运用才是目标、目的。心领神会,才能开启悟之渠道。

心性之学的精髓(悟讲堂之第五讲)(5)

点击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