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注:以帛书甲乙本、王弼本、郭店楚简,4个版本对照,应该是目前最接近《老子》原文的办法了。

目前先按照楚简版本的文字顺序,比对一遍。前面‬已‬发过‬“第‬19章‬ 见素抱朴‬”和‬“第‬66章‬ 江海为‬百谷王‬”,有兴趣‬可以‬找‬一下‬我的‬文章‬。

因楚简版只有2000多字,有可能老子原文就这些,也可能有些章节竹简损毁缺失了,剩下楚简没有的章节,会以汉简或其他版本作参照。本人非专业写作,纯出于兴趣,时间有限,不定时更新,敬请见谅。)

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1)

王本: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帛书甲本:

天下有{…}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恒足矣。

注:憯can,同“惨”,做“痛”解。

帛书乙本:

{…}道,却走马{…}粪。

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可欲;祸{…}

{…}足矣。

郭店楚简本: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谷(欲)得;化(祸)莫大乎不智(知)足。

智(知)足之为足,此互(恒)足矣。

注:()为通假字。

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2)

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3)

“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

对比4个版本,楚简本没有“天下有道、无道”这2句。从图片上可以看出竹简文字是连续的,确实没有这两句。

从语意上来看,这两句有没有其实区别不大,实际与下面几句,意思上并不违和,但也并不太连贯。

上面这两句是说:天下各国的统治者有道、无道,而导致是否会起连年战火。

而下面这几句,说的都是欲望是原罪,野心太大、贪得无厌的话,就会导致祸患。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向外求索,外物再多终不能满足内心。只有内心的满足才是真满足,所谓“外求不得,反求诸己”,“人贵知足”。“知足常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

注:“恒”即“常”,一般注解为恒久不变的,我习惯解其为“真”,读者可以带入原文,体会一下。

可以看出,楚简的这几句语意连贯,自成一个段落。前面那2句,可能是后加的。但也未必不是老子原话,因为跟老子的整体思想也不违和,也有可能不是这个章节的(章节是后人分的,文字顺序也应该是后人重排过),后来把这几句凑在一起作为一个章节了。不影响大义,也无所谓。

王本缺“罪莫厚乎甚欲”或“罪莫大于可欲”,楚简和帛书甲乙本都有,王本应该是传抄时脱漏了。

其他文字,几个版本没什么大区别,只是从行文上来看,楚简本的“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更古朴些。

注:韩非子《解老篇》云: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憯;憯则退而自咎。

《喻老篇》云: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忘身死,故曰“咎莫憯于欲得”。

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4)

最后一句,帛书甲乙本均有残缺,只有最后三字“恒足矣”。

楚简本: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王本: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严遵本和敦煌乙本,作“知足之足,常足(矣)”。其他版本也无大区别,应该没什么歧义。

朱谦之云:案“足”字从止,即“趾”字,故义为“止”。

河上公注:“常德乃足”,“止也”。

甲骨文“足、止”二字同源,知止即知足。

足和止除了本义以外,都有从本义引申出词性变化,可见“附注”,如:“止”作“休”、“停止”讲;“足”作“完备、足够”、“富足、富裕”讲。这些词性变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用。

所以,这一句可以理解为:“知止”才叫“足”,这才是“真足”了。

这与“反者道之动”即物极必反,意思一致。

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5)

附注:摘自《汉典》

zhǐ

〈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词性变化

zhǐ

〈动〉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康熙字典》:又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6)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词性变化

〈形〉

(1)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老子道德经第48章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