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齐为什么不保留原来的国号(田氏代齐给后世帝王上了最好的教育课)

许多年前读过一个小故事,具体人物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故事的大概还记得,讲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南部发生了大水灾,当地官员紧急放粮赈灾,赢得了民心,皇帝很满意,想亲自去一趟灾区,连慰问灾民再表彰官员,但是皇帝怕惊动官员和百姓,于是选择了微服私访。到了灾区后,皇帝就向灾区百姓询问情况,百姓都夸这个赈灾的官员清廉奉公,为民办事,还称这个官员简直是青天在世,一连经过十几个区县,百姓都是如此回答,结果皇上还没到官员的府邸,就直接回宫了,跟随皇帝私访的官员以为那个赈灾的官员马上就可以升迁了,但是没想到,没过多久,皇帝就随便找了一个罪名把那个官员给处死了。

为什么把如此为国家效力的官员处死呢?原来是因为百姓把恩情都记在了官员的头上,根本没提皇上的恩典。这确实是个危险的信号。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任何恩情都只有皇上才有资格给,百姓要记住的只能是皇帝的恩情,任何官员做出的任何功劳都要记在皇上的功劳簿上,凡是不记皇上的恩典,反而做出收买民心举动的官员,在皇帝眼中都形同于造反。

田氏代齐为什么不保留原来的国号(田氏代齐给后世帝王上了最好的教育课)(1)

三家分晋

当年的姜氏齐国就是没在意这点,从而让田氏家族钻了空子。本来田氏家族的先祖陈完(田完)是从陈国来齐国避难的,没想到在齐国扎下根之后渐渐发达了起来,到了田桓子统治田氏家族的时候,更是公然的收买人心,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穷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了大量公族与国人的支持。到了继任者田僖子的时候,继续巩固田氏家族在国人中的地位,对百姓借粮,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有了这些努力,终于“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对于田氏的这些作为,齐国的相国晏婴曾经提示过齐国国君,但是姜氏统治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意识到危险的时候,田氏家族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最终姜氏的统治被田氏取代。

田氏代齐,给了后世帝王极大的震撼,这节教育课让后世的帝王感受太深了,所以历代帝王都时时提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虽然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社会制度已经由封建制变成了集权制,中国的贵族阶级也基本瓦解,像田氏代齐那种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不断收买人心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但后世帝王依然在大权独揽这门课上下足了功夫,从这点来看,后世的帝王都是优秀的学生,因为再没有一个皇帝是经过田氏代齐那样的"和平演变"而下台的了。

田氏代齐为什么不保留原来的国号(田氏代齐给后世帝王上了最好的教育课)(2)

狐假虎威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任何试图享用皇帝权力的行为都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更不要说瓜分或替代皇帝的权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恩典,也要牢牢的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不能让任何人其他人使用。《战国策·楚策一》早早就向我们讲过狐假虎威的故事,无论这只老虎有多大的权势,但只要这个权势不是老虎展现出来,而是让狐狸展现出来的,那老虎早晚会被狐狸消灭掉。

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皇帝都喜欢贪官而讨厌清官了,因为处理贪官不光可以让皇帝获得贪官的财产,还能获得老百姓的口碑;也会明白为什么为官超不过三代,因为皇帝决不允许再有根深蒂固的家族出现;还能明白为什么宋高宗喜欢秦桧而不喜欢岳飞,因为秦桧才是真正为宋高宗着想的人,不要说岳飞总想接回宋徽宗、宋钦宗两位老皇帝的想法很危险,光是岳家军这个称呼,就已经让宋高宗很不爽了,要知道在大宋国,只有允许有宋军或赵家军,决不允许有什么所谓的岳家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