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赞语(文能安邦武可定国)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赞语(文能安邦武可定国)(1)

图片来自网络

  小时候从收音机里听《岳飞传》,词作《满江红》与战场郾城大捷,无不让人与他同感“壮怀激烈”!岳武穆,令人仰慕的文武双全的英雄!

  后来读《三国演义》,罗贯中这样评价蜀汉将领姜维:“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估计“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出处就在此诗了。

  那么“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文”是文学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现代对文学的定义。

  度娘说:“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艺术。

  而“文能安邦”的文又是什么呢?

  先看“安邦”,意思是使国家平安稳定,那么此“文”事关国家治理。所以,“文能安邦”的“文”,应该是百度百科里面对“文”字基本释义里的第10条:“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也就是指政治,是治国理政的,与“武”即军事相对。

  为了方便区别,这里暂时把现代意义的文学称为文学,把治国理政的“文”称为文政。

  为什么我们容易把文学与文政混淆?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

  汉代选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又被称作“贤良文学”。“贤良文学”与“贤良方正”是类同的。汉文帝十五年(前165)“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汉书•晁错传》)。昭帝始元五年(前82),“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汉书•昭帝纪》)。但是这个“文学”在当时指儒家经学,而不是现代意义的文学。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史称“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文学士”、“文学之士”指的都是儒生。

  到了东汉灵帝时,立鸿都门学,以书画辞赋为文学。这个时候,现代意义的文学出现了。它不同于选官取士的“贤良文学”。它以当时的“文学”为名,实际是把堂堂正正的帽子盖在屁股上。帽子还是那顶帽子,下面不是那个脑袋了。所以这种“文学”是为当时的士人所不齿的。蔡邕就曾上书汉灵帝,认为“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治政,未有其能”;而应该学习儒家经典,“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

  始于隋唐选拔政治人才的科举考试,除了考儒家的四书五经外,大多还考诗赋,虽然王安石在变法中改革贡举一度停考了诗赋和帖经、墨义。考诗赋就又把文政与纯文学联系起来了。

  区分文学与文政的意义何在呢?在于明确二者的地位,确立教育的内容,树立国家建设者学习追求的目标。

  文学的地位在历史上向来不高。在汉灵帝之前,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人,即所谓的“辞赋之士”,其身份属“俳优”。“俳优”是什么?是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文学这种才艺,也被称为“雕虫之艺”。喜爱文学的曹操父子被批评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和南唐李后主李煜更是被骂得狗血淋头。

  “国家之兴亡,在冢嗣之善恶;冢嗣之善恶,在教谕之得失。”要教育兴邦,就要把培养品行高尚的人作为首要目标,就要把文政在教育中的地位突显出来。与此同时,要让文学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它只是与唱歌、跳舞一样,是一种才艺。而才艺与天赋有关,所以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在把文学学好;而品行高尚却是应该要求每个人的。

  从我们个人来说,能写文章一两篇,就认为自己经纶满腹风华绝代文韬武略无人敌,这是不对的。会写诗歌,会写散文,会写小说、剧本、寓言、童话,你是拥有了一种才艺。这种才艺并不代表你有安邦定国的学识和才能、胸襟和胆略。

  如果你读过诗词歌赋四大名著小说无数,如果你还能吟诗作对插科打诨妙手著文,你也只是个文学爱好者,或者是个文学家。

  如果你读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典籍,知道并践行修身立德为人民服务,树立了历史兴亡观,有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你才是个读书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