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田的童年玩砍菜刀全集(田-田甸鈿佃畋沺-236)

2022-08-17 18:43·语料汇总做田,◆種田○《儒林外史》第三回:“[胡屠戶]又吩咐女婿道:‘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田田的童年玩砍菜刀全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田田的童年玩砍菜刀全集(田-田甸鈿佃畋沺-236)

田田的童年玩砍菜刀全集

田「田」074

2022-08-17 18:43·语料汇总

做田,◆種田。○《儒林外史》第三回:“[胡屠戶]又吩咐女婿道:‘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

中田,◆1.田中。○《詩‧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廬,疆埸有瓜。”○[鄭玄]箋:“中田,田中也。”○[三國][魏][曹植]《豫章行》之一:“[虞舜]不逢[堯],耕耘處中田。”○[唐][韓愈]《和李相公攝事南郊》:“村樹黃復綠,中田稼何饒!”◆2.中等田地。○《漢書‧食貨志上》:“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

義田(义田),◆[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富中]大塘者,[勾踐]治以為義田;為肥饒,謂之[富中]。”此當為義田之始。後即泛稱為贍養族人或貧困者而置的田產。○[宋][錢公輔]《義田記》:“[范文正公]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清][惲敬]《沙隴胡氏學田記》:“後世君子私田之公於族者曰義田,義田之給於士者曰學田。”建國前,[陝甘宁邊區]政府也提倡設置義田,以救濟貧苦勞動人民。○[林伯渠]《陝甘寧邊區政府一年工作總結》:“獎勵和推行義田義倉運動,建立社會救濟事業的基礎。”

意田,◆猶心田。謂產生意念的所在。○[唐][呂溫]《南岳彌陀寺承遠和尚碑》:“花座踴於意田,寶月懸於眼界。”

學田(学田),◆舊時辦學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為學校基金。○《續資治通鑒‧宋真宗乾元元年》:“庚辰,判國子監[孫奭]言:‘知[兗州]日,建立學舍以延生徒,至數百人,臣雖以俸錢贍之,然常不給。自臣去郡,恐漸廢散,乞給田十頃為學糧。’從之。諸州給學田始此。”○[清][惲敬]《沙隴胡氏學田記》:“後世君子于私田之公于族者曰義田,義田之給于士者曰學田。”○《清史稿‧食貨志一》:“學田,專資建學及贍卹貧士。”

心田,◆1.佛教語。即心。謂心藏善惡種子,隨緣滋長,如田地生長五穀荑稗,故稱。○[南朝][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唐][白居易]《狂吟七言十四韻》:“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灑掃凈無塵。”○[明][唐順之]《石湖王傳辱觀拙集見贈長句二十三韻奉答一首》:“言語能工詫鸚鵡,心田耳穢驚狐蜮。”◆2.心思;心意。○《白雪遺音‧玉蜻蜓‧戲芳》:“芳是喚名心是素,只恐愛花人空自費心田。”○《再生緣》第六二回:“勞氣血,用心田,訓弟成人法甚嚴。”○[葉文玲]《年飯》:“藕和缸子的故事,[鍾鳴]也知道,當看到這份切得不尋常的菜時,她和[老姜],自然明白了[苗新]的心田。”

下田,◆I下等的田。○《呂氏春秋‧上農》:“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清][唐甄]《潛書‧食難》:“[唐子]有[冶長涇]之田三十畝,[謝莊]之田十畝,佃入四十一石,下田也。”◆2.即下丹田。[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呂岩》:“不損上藥,愈益下田,熊經鳥伸,納新吐故,無七情以奪魂魄,無百慮以煎肺肝。”◆II到田裡去幹農活。如:他們早已下田去了。◆补义条目■低洼之地。○《太平经·三五优劣诀》:“地之三皇,其優者若五嶽,其中者若平土,其下劣者若下田也。”○又《起土出书诀》:“今河海下田作室廬,或無柱梁,入地法三尺輒得水,當云何哉?”

田子,◆見“田丁”。

田中,◆1.田地之中;田野之中。○《韓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晉][葛洪]《抱樸子‧道意》:“昔[汝南]有人於田中設繩罥以捕獐。”○[宋][楊萬里]《初夏即事》詩之三:“更無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沈從文]《牛》:“[大牛伯]……牽了那被教訓過一頓說是‘撒嬌偷懶’的小牛,到田中去做事。”◆2.指鄉村。○《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唐][韋應物]《答暢校書當》詩:“偶然棄官去,投跡在田中。”○[宋][張仲文]《白獺髓》:“[西湖]僧[儀],嘗以詩上權臣云:‘我本田中一比丘,卻來乘馬不乘牛。如今馬上風波急,不似田中得自由。’”

田相公,◆见“田公”。

田頭(田头),◆1.田邊。○《東觀漢記‧王丹傳》:“每歲農時,載酒肴,便於田頭大樹下飲食勸勉之。”○[唐][韓愈]《賽神》詩:“麥苗含穟桑生葚,共向田頭樂社神。”○[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嬾婦如山豬而小,喜食田禾,以機軸織紝之物,挂於田頭,則不敢近。”○《人民政協報》1990.4.20:“抓‘菜籃子工程’的市長到菜場買菜,分管農業的書記到田頭訪問老農。”◆2.田地的兩頭兒。如:田頭地邊。◆3.田地裡。如:男女老少日夜奮戰在田頭。◆4.寺廟裡掌管田地的和尚。○《五燈會元‧曹洞宗‧石門紹遠禪師》:“[襄州][石門][紹遠禪師],初在[石門]作田頭。”

田田,◆1.象聲詞。○《禮記‧問喪》:“婦人不宜袒,故發胸、擊心、爵踊,殷殷田田,如壞牆然,悲哀痛疾之至也。”○[陳澔]集說:“田田,擊之聲也。”◆2.蓮葉盛密貌。○《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南朝][齊][謝朓]《江上曲》:“蓮葉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3.指蓮葉。○[五代][齊己]《湖上逸人》詩:“澹蕩光中翡翠飛,田田初出柳絲絲。”○[宋][姜夔]《念奴嬌》詞:“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4.鮮碧貌。○[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野田田而虛翠,水湛湛而空碧。”○[宋][王安石]《送呂望之》詩:“池散田田碧,臺敷灼灼紅。”○[宋][陳造]《早夏》詩:“安石榴花猩血鮮,涼荷高葉碧田田。”◆5.形容濃郁。○[唐][元稹]《張舊蚊幬》詩:“昔透香田田,今無魂惻惻。”

田首,◆田畦的兩端。○《禮記‧郊特牲》“鄉為田燭”[唐][孔穎達]疏:“六鄉之民,各於田首設燭照路。”

田事,◆1.猶農事。○《呂氏春秋‧孟春》:“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高誘]注:“敕督田事,準定其功,農夫正直不疑惑。”○《漢書‧趙充國傳》:“田事出,賦人二十畝。”○[顏師古]注:“田事出,謂至春人出營田也。”○[唐][常袞]《中書門下賀雨第二表》:“陛下又於龍祠,躬自祈請,雖田事未廢,而皇情過勤。”○[洪深]《香稻米》第一幕:“到了那一年田事完畢的時候,那莊稼人便把新穀打成米,新米磨成粉。”◆2.狩獵之事。

田時(田时),◆1.農忙之時。○《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呂向]注:“言農時煩擾百姓已親見。”◆2.適於田獵之時。○《周禮‧夏官‧司弓矢》“田弋”[唐][賈公彥]疏:“田謂四時田時。”

田生,◆佛教語。眾生。○[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梁釋慧影造像跋》:“此象背文云:‘[梁][中大同]元年太歲丙寅十一月五日,比丘釋[慧影]奉為亡父亡母並及七世久遠出家師僧並及自身,廣及六道田生一切眷屬,咸同斯福。’……田者眾也。”

田神,◆農神。○《周禮‧地官‧大司徒》“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漢][鄭玄]注:“田主,田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唐][王維]《涼州郊外游望》詩:“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宋][梅堯臣]《野田行》:“茅旌送山鬼,瓦鼓迎田神。”

田人,◆農民。○[宋][梅堯臣]有《田人夜歸》詩。

田青,◆1.田螺的別名。○[清][厲荃]《事物异名錄‧水族‧螺田青》:“《水族加恩簿》:‘惟爾田青,微藏淺味。’……按:此即田螺也。”◆2.方言。指青苗。

田面,◆1.指田地的表土。○[元][王禎]《農書》卷十二:“盪平田面,乃可撒種。”◆2.耕地的面積。○《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郫縣犀浦和古城兩個鄉是怎樣處理各項具體問題的》:“根據三個老社的瞭解,田坎約占田面百分之三。”

田馬(田马),◆打獵所用的馬。○《周禮‧夏官‧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鄭玄]注:“田路駕田馬。”○[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舊種馬:戎馬八尺,田馬七尺,駑馬六尺。”○[清][王筠]《菉友肊說》:“《詩》言戎馬,必云四牡。○《車攻》之詩,言田馬也,亦云四牡。則道車齊車,其用四牡,可推知也。”

田路,◆1.即木路。古代帝王所乘的一種車。○《周禮‧夏官‧田僕》:“田僕掌馭田路,以田以鄙。”○[賈公彥]疏:“按《巾車》云:‘木路建大麾以田’,故知田路即木路也。”○[孫詒讓]正義:“凡王遠行出國門則乘田路。”參見“木路”。2.田間小路。○[宋][陳與義]《同楊運幹黃秀才村西買山藥》詩:“潦縮田路寬,委蛇散腰腳。”

田客,◆1.雇農;佃戶。○《晉書‧外戚傳‧王恂》:“又[太原]諸部亦以[匈奴][胡]人為田客,多者數千。”○《宋史‧王罕傳》:“吾屬皆有田客,欲給以兵,使相保聚。”○[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三節:“雇農--貧民受雇耕主人的田地,稱為雇耕或田客。”◆2.鼓子花的別名。○[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上:“昔[張敏叔]有十客圖,忘其名,予長兄[伯聲],嘗得三十客,牡丹為貴客,梅為清客……鼓子花為田客。”

田家子,◆農家子。○《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始[經]為郡守,[經]母謂[經]曰:‘汝田家子,今仕至二千石,物太過不祥,可以止矣。’”[唐][崔顥]《結定襄郡獄效陶體》詩:“牽引肆中翁,追呼田家子。”

田家,◆1.農家。○[漢][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清][姚鼐]《舟中漫興》詩:“草逕人獨行,田家麥併熟。”○[冰心]《寄小讀者》二一:“果然的,此屋中處處看出十八世紀的田家風味。”◆2.農夫。○[南朝][梁][范雲]《贈張徐州謖》詩:“田家樵採去,薄暮方來歸。”○[唐][李白]《贈從弟冽》詩:“日出布穀鳴,田家擁鋤犁。”○[清][譚瑩]《重有感》詩:“請看征調兵如雨,未及田家振臂呼。”

田黃(田黄),◆亦作“田坑石”。◆[壽山]石的一種,產於田坑,色黃,故名田黃,是極珍貴的印石。○[壽山],在[福建省][福州市]北[芙蓉峰]下。○[清]徐康《前塵夢影錄》卷下:“田黃本[福建][壽山]石。出諸田阬者名田黃。”○[沈善志]《壽山印石初探》:“[壽山]石最名貴的產於田野中,俗稱田坑石……田坑石即田黃石,其中有桂黃、杏黃、葵黃、芽黃等之分。”

田官,◆1.即農官。職掌農事、糧稅等。○[漢][桓寬]《鹽鐵論‧復古》:“[孝武皇帝]攘九夷,平百[越],師旅數起,糧食不足。故立田官,置錢,入穀射官,救急贍不給。”○《文獻通考‧田賦二》:“故先王之政,設田官以授天下之田,貧富強弱,無以相過,使各有其田得以自耕。”◆2.農務官署。○《史記‧平準書》:“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漢書‧西域傳上‧鄯善國》:“都護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與[渠犁]田官相近。”○《詩‧周頌‧噫嘻》“駿發爾私,終三十里”[唐][孔穎達]疏:“王者之立田官,每三十里分為一部,令一主田之吏主之。”

田功,◆農事。○《書‧無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孔]傳:“[文王]節儉,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以就田功,以知稼穡之艱難。”○[孫星衍]疏:“[文王]就卑賤之事,安居之功,田作之功……言[文王]使就治康功田功,蓋勤稼穡之事也。”○[清][龔自珍]《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夫恒暘而旱,恒雨而潦,恒燠恒寒而疵癘,妨田功,妖人民。”

田公,◆1.農夫。○《稱謂錄‧農》引[唐][張鷟]《朝野僉載》:“臘月見三白,田公笑赫赫。”○[金][李純甫]《魏徵》詩:“[貞觀]力排封建議,[魏徵]元只是田公。”○《中國諺語資料‧農諺》:“正月有三白,田公笑哈哈。”原注:“田公,種田人。”◆2.地主。○[彭湃]《海豐農民運動》:“冬呀冬!田仔罵田公。”○《紅色歌謠‧新童謠》:“田佃罵田公,田佃做到死,田公吃白米。”◆补义条目■民间传说中的戏神。又称“田相公”、“田元帥”。此说流行于福建一带。○清乾隆刊《仙游县志·坛庙》:“元帥廟在寶幢山,祀田公。神司音樂,即雷海青也。今世人不曰雷而曰田,其言頗幻。”○清俞樾《茶香室丛钞·田相公》:○“國朝汪鵬《袖海編》云:習棃園者共搆相公廟,自閩人始。舊説爲雷海青而祀,去‘雨’存‘田’,稱田相公。此雖不可考,然以海青之忠,廟食固宜,伶人祖之亦未謬。”又據民国《福建通志·坛庙志·侯官》,田公为唐玄宗时乐师田苟留、田洪义、田季彪兄弟。又云“田元帥爲天上翼宿星君。其神頭插雙雞羽,像翼之兩羽。田姓像翼之腹,共字像兩手兩足,故其神擅技擊。羽又爲五音之一,故其神通音樂”。

田夫,◆農夫。○《禮記‧郊特牲》:“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唐][王駕]《夏雨》詩:“又作豐年望,田夫笑向人。”○[蘇曼殊]《與高天梅論文學書》:“舊病新瘥,於田畝間盡日與田夫閒話。”

田方,◆[宋神宗][熙寧]五年頒行方田制;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按地之肥瘠分五等以定其稅。田方,一方之田。

田法,◆1.古時狩獵的典法。○《周禮‧地官‧鄉師》:“凡四時之田,前期,出田法於州里,簡其鼓鐸旗物兵器,脩其卒伍。”○[孫詒讓]正義:“田法,謂田事之典法。”○《新唐書‧禮樂志六》:“皇帝狩田之禮,亦以仲冬。前期,兵部集眾庶修田法,虞部表所田之野,建旗於其後。”◆2.耕種之法。○《詩‧小雅‧甫田》“以御田祖”[唐][孔穎達]疏:“祭田祖而並祭田畯者,以[神農]始造田法。”○[清][梅曾亮]《贈按察司照磨吳府君墓表》:“﹝[吳府君]﹞暇則手寫書史,自種菜果,課傭佃,指授田法。”

田典,◆[秦]時管理農田的低級官吏。○[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廄苑律》:“有(又)里課之,最者,賜田典日旬;殿,治(笞)卅。”○[高敏]《雲夢秦簡初探‧從雲夢秦簡看秦的土地制度》:“此外,還有‘田典’、‘牛長’等低級官吏……‘牛長’顯然是管理耕牛的,則‘田典’無疑也是管理封建國有土地的官吏中的一種。”

田地,◆1.耕種用的土地。○《史記‧蕭相國世家》:“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唐][元稹]《景申秋》詩之六:“經雨籬落壞,入秋田地荒。”○《說岳全傳》第三回:“小人一向種的老相公的田地,老相公有十餘年不曾到此,小人將歷年租米賣出來的銀子收在家裡。”○[陸蠡]《海星‧麻雀》:“雪,會凍得你發僵。並且最可怕的,是掩住了一切的丘陵、原野、田地,使我們找不到金黃的穀粒。”◆2.地方,處所。○[唐][陸龜蒙]《奉酬苦雨見寄》詩:“不如驅入醉鄉中,只恐醉鄉田地窄。”○《宣和遺事》前集:“﹝[舜]﹞將[共工]流逐於[幽州]田地,將[驩兜]放逐於[崇山]田地……天下百姓皆服其威。”○[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摺:“廟官,你不要鬧,我與你一個銀子,借這堝兒田地,等俺歇息咱。”◆3.路程;道路。○[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一摺:“貧僧非是凡僧,我是箇禪和尚,兩頭見日,行三百里田地哩。”○《水滸傳》第十八回:“小人等雖在[晁保正]鄰近居住,遠者三二里田地,近者也隔着些村坊。”○《古今小說‧張古老種瓜娶文女》:“行到半里田地,到一個土坡上。”◆4.猶地步,程度。○《朱子語類》卷七:“敬是徹上徹下功夫,雖做得聖人田地,也只放下這敬不得。”○《儒林外史》第二七回:“而今又弄了這個瘋女人來,在家鬧到這個田地。”○[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立此存照”(六)》:“非經[宋]、[元]、[明]三朝的壓迫、殺戮和麻醉,不能到這田地。”◆补证条目■犹地步;程度。○《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雖然如此,也須是實到者個田地始得。”

田車(田车),◆打獵用的車子。○《詩‧小雅‧車攻》:“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朱熹]集傳:“田車,田獵之車。”○《周禮‧考工記序》:“故兵車之輪六尺有六寸,田車之輪六尺有三寸。”○《後漢書‧馬融傳》:“屯田車於平原,播同徒於高岡。”

天田,◆1.帝王之籍田。○《文選‧張衡<東京賦>》:“躬三推於天田,脩帝籍之千畝。”○[呂延濟]注:“天田,天子之籍田。”○[唐][李白]《明堂賦》:“帝躬乎天田,后親於郊桑。”○[宋][楊萬里]《題瘦牛嶺》詩:“胡不去作帝籍牛,天田春風牽黎耜。”參見“籍田”、“籍禮”。2.古時西北邊塞用作偵察敵人出入蹤跡的沙田。○《漢書‧晁錯傳》“為中周虎落”[顏師古]注引[三國][魏][蘇林]曰:“作虎落於塞要下,以沙布其表,旦視其跡,以知[匈奴]來入,一名天田。”◆3.星名。○《星經》卷下:“天田九星在牛東南,主畿內田苗之職。”○《史記‧封禪書》“其令郡國縣立[靈星祠]”[裴駰]集解引[三國][魏][張晏]曰:“龍星左角曰天田,則農祥也,晨見而祭。”

水田,◆1.圍有田埂,用以蓄水種稻的耕地。○《後漢書‧馬援傳》:“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唐][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詩:“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齊]、[晉]、[燕]、[秦]之地,有水去處,皆可作水田……自犁地而浸種而插秧,而薅草,而車戽。從夏訖秋,無一息得暇逸,而其收穫亦倍。”○[章炳麟]《訄書‧定版籍》:“圍田多雍遏沼澤為之,今則遍以稱水田。”○[丁玲]《記游桃花坪》:“我們急急地走到岸上,一眼望去,全是平坦的一望無際的水田。”◆2.“水田衣”的省稱。○[唐][王維]《過盧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乞飯從[香積],裁衣學水田。”○[清][黃景仁]《慈光寺前明鄭貴妃賜袈裟歌》:“水田一襲鏤彩成,光燄至今猶未歇。”詳“水田衣”。

書田(书田),◆1.以耕田比喻讀書,故稱書為“書田”。○[宋][王邁]《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願子繼自今,書田勤種播。”○[元][袁桷]《廣招》:“揖虛漠而言旋兮,耕書田以振厲。”◆2.舊時巨族大姓以公置田產中的地租所得,行為族中子弟讀書的補貼,謂之“書田”。

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領有的田地。○《周禮‧地官‧載師》:“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鄭玄]注:“‘士’讀為‘仕’,仕者亦受田,所謂圭田也。”○[賈公彥]疏:“[司農]云:‘士田者,士大夫之子得而耕之田也。’[後鄭]不從者,以此‘士’字言之,不得兼大夫。又《禮記》‘士之子不免農,大夫之子免農矣’,不得為大夫子得而耕之田。故[後鄭]破此‘士’為‘仕’,仕謂卿大夫以下仕宦得田,依《孟子》‘圭田’解之。”○[孫詒讓]正義:“[沈彤]云:‘……王之士之子,有免農者,惟上士之子耳。上士即元士,故元士之適子、眾子並學於諸樂官也。若中士、下士祿以遞薄,則子當業農以自食其力,故《載師》有士田,其家亦各受五十畝。’案[沈]說亦不破字,於義近是。竊謂此士田當兼二[鄭]及[沈]義乃備。蓋卿、大夫、命士之圭田、士之子及未仕之士家所受田,皆以五十畝為率;士餘子弟亦受田,則止二十畝。○[漢]《食貨志》所謂士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是也。此數者通謂之士田。以卿大夫亦得稱士也。○[後鄭]破‘士’為‘仕’,義轉偏隘,當依《王制》注,不破字為是。”

時田(时田),◆指四時田獵。○《大戴禮記‧夏小正》:“十有一月,王狩。狩者,言王之時田。冬獵為狩。”

食田,◆食若干田畝的租稅;靠田地的租稅生活。○《國語‧晉語四》:“士食田。”○《戰國策‧楚策一》:“[葉公子][高],食田六百畛。”○[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一節:“士生活主要是依靠‘食田’。‘食田’就是食若干田的租稅。”

生田,◆未開墾的荒地。○《宋史‧食貨志上四》:“百姓舍己熟田而耕官生田。”○《文獻通考‧田賦七》:“捨己熟田,耕官生田,私田既荒,賦稅猶在。”

身田,◆佛教語。指身體。佛家以為身體能生善惡之業,故以身喻田。○[南朝][梁][蕭統]《謝敕賚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啟》:“雲彌識種,雨遍身田。”

上田,◆土質最好的田地。○《韓非子‧內儲說上》:“﹝[吳起]﹞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宅。’”[唐][獨孤及]《送何員外使湖南》:“上田無晚熟,逸翮果先飛。”○[清][張翔鳳]《種煙行》:“黠者招囝充力作,上田百畝種九區,可憐力薄苗葉短,不似煙葉高扶疏。”

山田,◆1.山中狩獵。○《周禮‧地官‧山虞》:“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賈公彥]疏:“若田在山,則山虞芟萊草木於可陳之處。”◆2.指下等田。對高田(上等田)、間田(中等田)而言。○《管子‧山國軌》:“山田以君寄幣振其不贍,未淫失也。”◆3.山間的田地。○《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免為庶人,屏居山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汶水》:“林木緻密,行人鮮有能至矣。又有少許山田,引灌之蹤尚存。”○[清][顧炎武]《江上》詩:“歲旱耕山田,抱甕禾不長。”

三田,◆1.古時天子、諸侯每年三次田獵,稱為三田。○《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孔穎達]疏:“一歲三時田獵。獵在田中,又為田除害,故稱田也。”◆2.道家謂兩眉間為上丹田,心為中丹田,臍下為下丹田,合稱三丹田或三田。○[唐][呂岩]《贈劉芳處士》詩:“悠悠憂家復憂國,耗盡三田元宅火。”○[宋][范成大]《宿妙庭觀次東坡舊韻》:“升隆三田自有丹,浪尋盤鼎斸仙壇。”○[沈欽韓]注引《玄奧集》:“腦為上田,心為中田,氣海為下田。”○[明][宋濂]《傅同虛像贊》:“將求子於外兮,則鍊精於三田;欲索君於內兮,則游神乎八天。”

情田,◆1.《禮記‧禮運》:“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脩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後因以“情田”指心地。○《晉書‧王湛傳論》:“[國寶]檢行無聞,坐升彼相。混暗識於心境,開險路於情田。”○[宋][梅堯臣]《依韻奉和永叔感興》之一:“蹈道久已熟,情田不須耕。”◆2.謂播種愛情之田。○《花月痕》第一回:“你說甚麼情種,又是甚麼情根,我便情田也要踏破,何從留點根留點種呢!”

青田酒,◆[晉][崔豹]《古今注‧草木》:“[烏孫國]有青田核,莫測其樹實之形,至中國者,但得其核耳。得清水則有酒味出,如醇美好酒。核大如六升瓠,空之以盛水,俄而成酒……名曰青田酒。”後因以“青田酒”為美酒之代稱。○[宋]徐鉉《賦得有所思》:“忘情好醉青田酒,寄恨宜調綠綺琴。”

青田,◆1.指長着青苗的農田。○[唐][楊炯]《和鄭讎校內省眺矚思鄉懷友》:“樓臺橫紫極,城闕俯青田。”○[唐][張籍]《贈李杭州》詩:“竹間虛館無朝訟,山畔青田長夏苗。”○[宋][陳與義]《羅江》詩之二:“行過竹籬逢細雨,眼明雙鷺立青田。”◆2.借指鶴。因[青田]產鶴著名,故代稱。○[唐][王勃]《上武侍極啟》:“馳魂霧谷,忻逢紫岫之英;驛思霞丘,佇接青田之響。”○[宋][文同]《李生畫鶴》詩:“昂昂青田姿,杳杳在輕素。一身萬里意,雙目九霄顧。”○[明][何景明]《畫鶴篇》:“昔聞少保寫青田,古墨千年人不傳。”參見“青田鶴”。3.指青田酒。○[唐][李白]《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飧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別酒寒酌,醉青田而少留;夢魂曉飛,度淥水以先去。”參見“青田酒”。◆4.山名。在[浙江省][青田縣]西北境。山有泉石之勝,道教稱三十六洞天之一。素以產青田石、青田鶴聞名。參見“青田大鶴天-青田大鶴天”、“青田石”、“青田鶴”。

鳥田(鸟田),◆謂群鳥耘田。○[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雖有鳥田之利,租貢纔給宗廟祭祀之費。”○[漢][王充]《論衡‧書虛》:“由此言之,鳥田象耕,報祐[舜][禹],非其實也。”參見“鳥耘”。

力田,◆1.努力耕田。亦泛指勤於農事。○《戰國策‧秦策五》:“今力田疾作,不得煖衣餘食。”○《漢書‧惠帝紀》:“春正月,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唐][司馬扎]《賣花者》詩:“不知力田苦,卻笑耕耘輩。”○[清][戴名世]《贊理河務僉事陳君墓表》:“今誠興水利,教民力田,則西北可復為財賦之藪矣。”○[易宗夔]《新世說‧雅量》:“[徐竹逸]與弟[竹虛]獨守敝廬,晝則力田,夜不廢讀,儼如太平之世。”◆2.古時鄉官名。○[漢]置。○《漢書‧文帝紀》:“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後漢書‧明帝紀》:“其賜天子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李賢]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鄉官之名。”○[宋][蘇軾]《和王鞏六首並次韻》之二:“雖無獻捷功,會賜力田爵。”

口分田,◆[唐]代按人口授田。每口人所受者,皆包含永業田二十畝,其餘為口分田。如男丁受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八十畝為口分田。○《新唐書‧食貨志一》:“凡庶人徙鄉及貧無以葬者,得賣永業田。自狹鄉而徙寬鄉者,得并賣口分田。”○《唐律疏議‧戶婚‧賣口分田》:“諸賣口分田者,一畝笞十。二十畝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還本主,財沒不追。”參見“口分”。

客田,◆1.租種別人的田地。亦指所租之田。○《晉書‧潘岳傳》:“[譙]人[公孫宏]少孤貧,客田於[河陽],善鼓琴,頗能屬文。”○[繆敏]《弋橫農民暴動》:“這裏群眾是靠種客田、挖煤、推車為生,全村只有一戶富農,沒有地主。”◆2.屬於外鄉人所有的田地。○《六部成語‧戶部‧客田》注:“客民所買之田也。”

花田,◆1.種花的園圃。○[宋][葉適]《送包通判兼寄滕季度》詩:“燈市曉侵月,花田晚占春。”◆2.[江][浙]一帶稱棉為花,棉田為花田。

行田,◆I賦田,授田。○《漢書‧溝洫志》:“[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顏師古]注:“賦田之法,一夫百畝也。”◆2.謂經行於田間。[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韻》:“別院始看庭積霤,前村已見水行田。”◆II巡視農田。○《晉書‧王羲之傳》:“比當與[安石]東游山海,并行田視地利,頤養閑暇。”○《宋書‧張興世傳》:“我雖田舍老翁,樂聞鼓角,可送一部,行田時吹之。”○[唐][張又新]《行田詩》:“欲追[謝守]行田意,今古同憂是長人。”

海田,◆謂滄海變桑田。○[元][艾性夫]《避亂逢故人》詩:“海田未必非天數,空對西風老淚滂。”○[明][高啟]《贈步煉師禱雨》詩:“人間又見海田枯,十丈黃塵沒城郊。”○《明詩紀事戊籤‧王廷陳》引《國雅》:“[稚欽]調高趣新,頗多奇句,如……《弔道士》云‘海田猶有變,洞壑豈無哀’。”參見“滄海桑田”。

歸田(归田),◆1.歸還公田。○[殷][周]時平民二十歲向公家領田耕種,六十歲還田給公家。○《漢書‧食貨志上》:“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清][惲敬]《三代因革論四》:“三代之時,吏道淳古,歸田受田無上下其手者。”◆2.謂辭官回鄉務農。○《藝文類聚》卷六六引[晉][魯褒]《錢神論》:“諺曰:官無中人,不如歸田。”○[唐][李白]《贈崔秋浦》詩之二:“東皋春事起,種黍早歸田。”○[金][段成己]《送馮資深西歸》詩:“蕭蕭華髮老書生,久欲歸田計未成。”○[清][錢謙益]《讀杜小箋上》:“歸田多暇,時誦[杜]詩,以銷永日。”◆3.[漢][張衡]《歸田賦》的省稱。○[唐][方干]《贈李支使》詩:“一等[孔]門為弟子,愚儒獨自賦《歸田》。”○[宋][司馬光]《酬張三十秀才見贈》詩:“自慚頭半白,方解賦《歸田》。”◆补证条目■谓辞官回乡务农。○《文汇报》2006.8.29:“忆江南,梦江南,红颜一别两鬓斑,归田可赋闲。”

官田,◆1.公田的一種。○《周禮‧地官‧載師》:“以官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官田者,公家之所耕田。”○[俞樾]《群經平議‧周官一》:“牛人掌養國之公牛,巾車掌公車之政令,注並曰:公猶官也。然則官田猶公田矣。先[鄭]之說自不可易。”◆2.國家控制的無主荒地。○《後漢書‧仲長統傳》:“其地有草者,盡曰官田,力堪農事,乃聽受之。若聽其自取,後必為姦也。”◆3.屬官府或皇室所有,私人耕種、官府收租的田地。○《晉書‧慕容皝載記》:“且[魏][晉]雖道消之世,猶削百姓不至於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悅樂。”○《明史‧食貨志一》:“[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初,官田皆[宋][元]時入官田地。厥後有還官田,沒官田,斷入官田,學田,皇莊,牧馬草場,城壖苜蓿地,牲地,園陵墳地,公占隙地,諸王、公主、勳戚、大臣、內監、寺觀賜乞莊田,百官職田,邊臣養廉田,軍、民商屯田,通謂之官田。其餘為民田。”○[明][袁介]《檢田吏》詩:“我家無本為經商,只種官田三十畝。”○[阿英]《關於鄭成功的二三事》:“土地占有關係,出現了官田、屯田、文武私田三种形式。”

谷田(\穀田),◆兩山之間的梯田。○[元][王惲]《游王官谷記》:“蓋谷田中高,狀如層陛。”

公田,◆1.古代井田制度下,把土地劃成“井”字形,分為九區,中區由若干農夫共同耕種,將收穫物全部繳給統治者,稱為“公田”。同中區以外的“私田”相對稱。○《詩‧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朱熹]集傳:“公田者,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而同養公田也。”○《禮記‧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稅。”○[孔穎達]疏:“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漢書‧食貨志上》:“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為廬舍。”參見“井田”。2.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稱“官田”。○《漢書‧食貨志上》:“令命家田[三輔]公田。”○[顏師古]注引[韋昭]曰:“命家,謂受爵命一爵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優之也。”○[三國][魏][曹植]《籍田論》:“夫營疇萬畝,厥田上下……司農是掌,是為公田。”○《續資治通鑒‧宋德祐元年》:“詔:公田最為民害,稔禍十有餘年,自今並給原主,令率其租戶為兵。”◆3.舊時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習稱為公田。但其性質實為民田。◆4.指社會主義改造後農村集體所有的田地。○[李朝]《四川省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互助聯組》:“許多聯組還試行了小包工,集體經營公田。”

高田,◆1.上等田。○《管子‧山權數》:“[桓公]曰:‘何謂國無制、地有量?’[管子]對曰:‘高田十石,閒田五石,庸田三石,其餘皆屬諸荒田。’”◆2.地勢高的田。○《漢書‧溝洫志》:“故種禾麥,更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宋][范成大]《墊江縣》詩:“舊雨雲招新雨至,高田水入下田鳴。”

夫田,◆1.古代有計口受田制度。一夫所受之田,謂之夫田。○《後漢書‧仲長統傳》:“限夫田以斷并兼,定五刑以救死亡。”◆2.指計口受田制度。○[清][曹寅]《東皋草堂記》:“國家奠畿輔之重,鑒前[明]府衛之弊,因[盛京]夫田之制,得寓兵於農之法。”

分田,◆1.劃分土地給耕者耕種;分配土地。○《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2.分取田地所產之物。○《漢書‧食貨志上》:“[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實什稅五也。”○[顏師古]注:“分田,謂貧者無田而取富人田耕種,共分其所收也。”

方田法,◆[宋][王安石]所行新法之一。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為一方,根據土質肥瘠分等定稅。○《宋史‧食貨志上二》:“[神宗]患田賦不均,[熙寧]五年重修定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九月,縣委令、佐分地計量,隨陂原平澤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

方田,◆1.古九章算術之一。即以邊線長短求田地面積的方法。○《周禮‧地官‧保氏》“六曰九數”[漢][鄭玄]注:“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隋書‧律曆志上》:“所謂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田疇界域。”◆2.指[宋]初所行之屯田守邊制。其田方形,故稱。○[宋][王禹偁]《故商州團練使翟公墓志銘》:“上方考古道,興方田,俾封疆之臣,修耕戰之備。”○《續資治通鑒‧宋寧宗開禧元年》:“[王阮]有文武幹略,嘗知[濠州],請復[曹瑋]方田、[种世衡]射法,日夜守備。”按,《玉海》卷一七六:“﹝[端拱]二年﹞內出手詔諭邊將曰:‘朕今立法令,緣邊作方田,已頒條例,量地里之遠近,列置塞柵。此可以限其戎馬,而大利我之步兵也。’”◆3.指[宋][王安石]所行之方田法。○《宋史‧王安石傳》:“﹝[王安石]﹞參知政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參見“方田法”。

法田,◆指以佛法滋長善根的心田。○[元][周伯琦]《答復見心長老見寄》詩之一:“比丘喜得階蘭秀,應種菩提滿法田。”

東田(东田),◆1.[秦][漢]對[陝]東六國田畝的總稱。別於[商鞅]變法後的[秦]田。○《禮記‧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古者百畝,當今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步。”○[清][俞正燮]《癸巳類稿‧<王制>東田名制解義》:“謂之‘今東田’者,[漢文帝]時,[洛]濱以東,[河]北[燕][趙]及南方舊井地。○[武帝]以後即無之。○《史記‧秦本紀》云:‘[商鞅]開阡陌,東地渡[洛]。’言‘開阡陌’者,改井田以二百四十步為畝;言‘東地渡[洛]’,則盡[秦]地井田皆改,而六國仍以步百為畝;故謂之東田,對[秦]田言之也。”◆2.[南朝][齊][文惠太子]所建樓館名。○《南史‧齊紀下‧廢帝郁林王紀》:“先是,[文惠太子]立樓館於[鍾山]下,號曰‘東田’,太子屢游幸之。”○《南齊書‧文惠太子傳》:“後上幸[豫章王]宅,還過太子[東田],見其彌亙華遠,壯麗極目,於是大怒。”◆3.泛指農田。○[唐][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詩之九:“我念天時好,東田有稼穡。”○[明][皇甫汸]《奉答子安兄》詩:“暫就北山招,轉愜東田稅。”

典田,◆亦稱“典地”。◆典當田地。承典人交付典價後,在典當期間,即獲得該地的使用權和收益權,並可轉典。舊時自耕農民迫於生活需要,又想保持土地回贖權,常采用典田方式。但到期往往無力回贖,變成絕賣。◆补证条目■典当田地。承典人交付典价后,在典当期间,即获得该田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并可转典。旧时自耕农民迫于生活需要,又想保持土地回赎权,常采用典田方式。但到期往往无力回赎,变成绝卖。○《金瓶梅词话》第三七回:“落後没人在根前,話就和我説,教我來對你説。你若肯時,他還等我回話去。典田賣地,你兩家願意,我莫非説謊不成!”

大田,◆1.沃土。○《詩‧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鄭玄]箋:“大田,謂地肥美可墾耕,多為稼,可以授民者也。”○[唐][白居易]《許昌縣令新廳壁記》:“兵殘其民,火焚其邑;大田生荊棘,官舍為煨燼。”◆2.指大面積種植作物的田地。○[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十:“大田還沒有開鐮,人們都呆在家裏打雜。”◆3.古官名。田官之長。○《淮南子‧齊俗訓》:“故[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大田,[奚仲]為工師。”◆4.天子諸侯借四時田獵以檢閱師旅的活動。○《周禮‧春官‧大宗伯》:“大田之禮,簡眾也。”○[鄭玄]注:“古者因田習兵,閱其車徒之數。”

出田,◆1.亦作“出畋”。出外打獵。○《晏子春秋‧外篇下五》:“[景公]出田。”○[漢][司馬相如]《子虛賦》:“[楚]使[子虛]使於[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北齊書‧斛律羡傳》:“[羡]及[光]並少工騎射,其父每日令其出畋,還即較所獲禽獸。”◆2.方言。發引。○[章炳麟]《新方言‧釋言》:“[揚州]謂棺柩屬引發塗為出田。田即引也。或說為奠,非也。”

草田,◆謂未墾種的田地。○《管子‧八觀》:“草田多而辟田少者,雖不水旱,飢國之野也。”○《漢書‧東方朔傳》:“又詔中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田,欲以償[鄠杜]之民。”○[顏師古]注:“草田謂荒田未耕墾也。”

本田,◆原有的田地。○《漢書‧匡衡傳》:“初,[衡]封[僮]之[樂安鄉],鄉本田隄封三千一百頃,南以[閩佰]為界。”

北田五子,◆指清初广东诗人陈恭尹、陶窳、梁无技、何衡、何绛。○《清史稿·陈恭尹传》:“陈恭尹,字元孝,順德人……歸主何衡家,與陶窳、梁无技及衡弟絳相砥礪,世稱‘北田五子’。”

白田,◆1.旱田。○《晉書‧傅玄傳》:“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餘斛,水田收數十斛。”○[清][秦篤輝]《平書‧物宜上》:“俗以陸地為白田,便水者為水田。○《晉書‧傅元傳》:‘白田收十餘斛,水田數十斛。’是其語所自來。”◆2.種白穀的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溫水》:“火耨耕藝,法與華同。名白田,種白穀,七月作,十月登熟;名赤田,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謂兩熟之稻也。”◆3.荒田。○[清][陶澂]《苦雨詞》:“[鄱江]瀰瀰吹雨天,五月無禾成白田。”◆4.地名。在[江蘇省][寶應縣]南。○[唐][李白]《贈徐安宜》詩:“[白田]見[楚]老,歌詠[徐安宜]。”○[王琦]注:“[白田渡]在[寶應縣]南門外。”○[唐][李嘉祐]《送皇甫冉往安宜》詩:“[江]皋盡日唯煙水,君向[白田]何日歸?”

田「甸」061

2022-01-18 09:05·语料汇总

甸甸,◆車馬聲。○《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

重甸甸,◆形容沉重。○[茅盾]《子夜》十九:“他的心重甸甸地定住在胸口,壓迫他的呼吸。”○[茅盾]《過年》:“手裏的一斤豬油年糕又那麼重甸甸地怪窩心。”

衷甸,◆古代指兩馬一轅的卿車。甸,通“乘”。○《左傳‧哀公十七年》:“[良夫]乘衷甸,兩牡。”○[杜預]注:“衷甸,一轅,卿車。”○[陸德明]釋文:“甸,時證切。”○[孔穎達]疏:“甸,即乘也。四丘為甸,出車一乘,故以甸為名,是古者乘、甸同也……兵車,一轅而二馬夾之,其外更有二驂,是為四馬。今止乘兩牡,而謂之衷乘者,衷,中也,蓋以四馬為上乘,兩馬為中乘。大事駕四,小事駕二,為等差故也。”○《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丘為甸”[漢][鄭玄]注:“甸之言乘也,讀如衷甸之甸。”

中甸,◆1.指京都。○[南朝][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興廉舉孝,歲時於外府;署行議年,日夕於中甸。”◆2.指中原。○《宋書‧樂志一》:“方掃神州,經略中甸。”

宇甸,◆寰宇;天下。○《隸釋‧漢范式碑》:“﹝[范式]﹞立德隆禮,樹節寶真。志諒足以弼國,篤友足以輔仁。用能昭其洪懿,聲充宇甸。接華彥於《汝墳》,潤枯斃於[荊][漢]。”

伊甸園(伊甸园),◆亦省稱“伊甸”。◆1.猶太教、基督教聖經故事中人類始祖居住的樂園,被譽為地上的天堂。據《聖經‧創世紀》記載,上帝造了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後,專為他們在[伊甸](希伯來文‘Edēn)造此園,後兩人吃了禁果,被逐出。○[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舊約》記神既以七日造天地,終乃摶埴為男子,名曰[亞當],已而病其寂也,復抽其肋為女子,是名[夏娃],皆居[伊甸]。”◆2.借指人間樂園。○[郁達夫]《感傷的行旅》:“他們只知道要打仗,他們只知道要殺人,他們只知道如何去斂錢爭勢奪權利用,他們只知道如何的來破壞農工大眾的這一個自然給與我們的[伊甸園]。”○[何其芳]《夢中道路》:“我失掉了我的[伊甸],但並不追悔。”

伊甸,◆見“伊甸園”。

野甸,◆郊外;曠野。○[明][李東陽]《送蕭履庵之鎮寧》詩之一:“暫喜山川經野甸,若為風雨住江城。”○[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五:“咱們這荒草野甸的窮棒子屯子,還能有啥好吃的?”○宋汪元量《戏马台》诗:“風吹野甸稻花晚,雨暗山城楓葉秋。”

陽甸(阳甸),◆指今之[江蘇][宜興]。○[宜興]古稱[陽羡]。○[周處]為[晉]時[陽羡]人。○[晉][陸機]《晉平西將軍孝侯周處碑》:“潛光[陽甸],返旆[吳丘],舊關雖入,鄉路冥浮。”

燕甸,◆指[燕京]城郊。○[元]《王氏能遠樓》詩:“滄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虛窗面。”○[明][楊慎]《垂楊篇》:“蒼涼苑日籠[燕]甸,縹渺宮雲覆京縣。”○[明][唐順之]《答周約庵中丞九日欒城道中見贈》詩:“月卿仗節行[燕]甸,星使乘槎向[洛陽]。”

遐甸,◆遠郊。○[元][宋褧]《雪寒書事廿六韻》:“霏霏集穨堞,皜皜被遐甸。”

王甸,◆猶王畿。○[清][姚鼐]《柬張橿亭庶子》詩:“孤生託[江][淮],垂纓入王甸。”參見“王畿”。

外甸,◆謂國都的外圍地區。○《南齊書‧孔稚珪傳》:“封豕殘魂,未屠劍首;長蛇餘喘,偷窺外甸。”

師甸(师甸),◆謂大規模田獵。○《周禮‧春官‧甸祝》:“師甸,致禽於虞中。”○[鄭玄]注:“師甸,謂起大眾以田也;致禽於虞中,使獲者各以其禽來致於所表之處。”

沈甸甸,◆亦作“沉甸甸”。◆形容物體分量重或心情沉重。○《紅樓夢》第四十回:“那[劉老老]入了坐,拿起箸來,沉甸甸的不伏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五回:“一面想着,順手拿起一枝筆來看,誰知拿到手裏,沈甸甸的重的了不得,不覺十分驚奇。”○[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路上,[江華]不再出聲,[道靜]的心也沉甸甸的。”

山甸,◆猶山野。○[南朝][梁][江淹]《為蕭驃騎解嚴輸黃鉞表》:“馳羽江郊,騖燧山甸。”

區甸(区甸),◆疆域。

丘甸,◆古代劃分田地和政區的單位名稱。古井田制,四丘為甸,亦謂之乘。見《周禮‧地官‧小司徒》。後用以泛指鄉村、田野。○[唐][儲光羲]《述韋昭應畫犀牛》詩:“陛閣飛嘉聲,丘甸盈仁心。”參見“丘”。

磬甸,◆語出《禮記‧文王世子》:“公族其有死罪,則磬於甸人。”後用以指犯有死罪的貴族和顯宦。○《隋書‧高帝紀上》:“往者國衰甫爾,已創陰謀,積惡數旬,[昆吾]方稔。泣誅磬甸,宗廟以寧。此又公之功也。”

青甸,◆綠色的郊野。○[唐][李嶠]《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詩:“別業臨青甸,鳴鑾降紫霄。”

平甸,◆廣平的郊野。○[南朝][梁][陸倕]《思田賦》:“臨九曲之迴江,對千里之平甸。”○[元][貢奎]《登虎丘山》詩:“平甸眺萬頃,閒瞻煙樹稠。”

羅甸(罗甸),◆1.即螺鈿。又稱螺甸。我國一種傳統手工藝品,用貝殼或螺螄殼薄片鑲嵌在木器、漆器表面,做成有彩色光澤的花紋或圖形。○[崔左夫]《錢塘風雨》:“然後拿出一隻精緻的嵌羅甸的盒子,盒子上鑲着一對楚楚的仕女。”參見“螺鈿”。2.古國名。地當在今[貴州省]中部。○[明][田汝成]《炎徼紀聞‧奢香》:“[火濟]者,[蜀漢]時佐丞相[亮],刊山通道,擒[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

龍荒蠻甸(龙荒蛮甸),◆指邊遠蠻荒之地。亦指邊遠之地的少數民族國家。○[明][宋濂]《法海精舍記》:“遠而龍荒蠻甸,[弁][韓][巴][僰]之人,莫不持薌膜拜。”

麟甸,◆麒麟出現過的郊野。○[唐][駱賓王]《上兗州張司馬啟》:“緝諧麟甸,下白鶴於仙庭;輔弼鳧郊,重黃金於帝里。”○[唐][駱賓王]《上瑕丘韋明府啟》:“綰銅麟甸,製錦鳧郊。”

林甸,◆樹林郊野。○[唐][王勃]《梓州郪縣靈瑞寺浮圖碑》:“山川霽而風景涼,林甸清而雲霧絕。”○[唐][李嶠]《晚秋喜雨》詩:“草木委林甸,禾黍悴原疇。”

井甸,◆古代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因用以泛指村落。○《南齊書‧州郡志上》:“若鄉屯里聚,二三百家,井甸可脩,區域易分者,別詳立。”

京甸,◆京都周圍附近地區。○《新唐書‧郭虔瓘傳》:“今畿輔戶口逋耗,異時戎虜入盜,丁壯悉行,不宜更募驍勇,以空京甸,資荒服。”○[宋][周弼]《野望》詩:“白草[吳]京甸,黃桑[楚]戰場。”

近甸,◆指都城近郊。○《晉書‧食貨志》:“此又[三魏]近甸,歲當復入數十萬斛穀。”○《舊唐書‧崔慎由傳》:“或以京都紛擾,委制置於中朝;或以鑾輅播遷,俾奉迎於近甸。”○[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七:“[李綱]儒者,不習軍旅。若師出再衄,則[太原]失守,遺憂近甸,禍實不測。”

郊甸,◆1.城邑外百里及二百里之內。泛指郊畿。○《左傳‧昭公九年》:“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杜預]注:“邑外為郊,郊外為甸。”○《後漢書‧南匈奴傳論》:“﹝[孝武]﹞有志[匈奴],赫然命將,戎旗星屬,候列郊甸,火通[甘泉]。”○[李賢]注:“列置候兵於近郊畿。”◆2.泛指城外郊區。○[晉][潘岳]《在懷縣作》詩之二:“登城望郊甸,遊目歷朝寺。”○[唐][高適]《別韋五》詩:“夏雲滿郊甸,明月照河洲。”○[張懷奇]《頤和園詞》:“輦轂倉皇深夜走,郊甸飢民不如狗。”

江甸,◆1.指[江]南。○《宋書‧蕭思話傳》:“仗順治流,席卷[江]甸。”○[唐][王勃]《上巳浮江宴序》:“[江]甸名流,始命[山陰]之筆。”○[清][黃景仁]《院齋納涼雜成》詩之四:“[江]甸流饑民,[淮]關斷沽舶。”參見“江外”。2.指遙遠的江邊。○[唐][王維]《賦得秋日懸清光》:“迥與青冥合,遙同江甸浮。”

荒甸,◆泛指郊野和邊僻地區。○[明][無名氏]《鳴鳳記‧南北分別》:“既為王事勞賢,敢辭荒甸。只得向邊城萬里,各履風煙。”○[明]徐霖《繡襦記‧汧國流馨》:“捧龍章寶篆,望闕朝天。報答洪恩,撫綏荒甸。天下文明運轉。”參見“荒服”。

華甸(华甸),◆精華薈聚之區。常以指京都、中原、[中國]。○[南朝][宋][鮑照]《侍宴覆舟山》詩之一:“明輝爍神都,麗氣冠華甸。”○《宋書‧文帝紀》:“[京口]肇祥自古,著符近代,衿帶江山,表裏華甸。”○《魏書‧恩幸傳‧王叡》:“八表既廣,遠近事殊,撫荒裔宜待之以寬信,綏華甸宜惠之以明簡。”○[郭沫若]《頌黨慶》詩之一:“旭日照華甸,東風漾醴泉。”

侯甸,◆侯服與甸服。古代王畿外圍千里以內的區域。○《書‧伊訓》:“[伊尹]祠於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侯甸群后咸在。”○《後漢書‧王暢傳》:“郡為舊都侯甸之國,園廟出於[章陵],三后生自[新野]。”○[李賢]注:“五百里甸服,千里侯服。”○《南史‧齊紀上》:“斯實[尚父]故藩,世作盟主,紀綱侯甸,率由舊則。”參見“九服”。

海甸,◆近海地區。○[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張英風於海甸,馳妙譽於[浙]右。”○[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歸》詩:“壤歌唯海甸,畫角自山樓。”○[明][梁辰魚]《浣紗記‧伐越》:“主公初登寶位,新御黎民,海甸甫安,邊烽乍息。”○[陳毅]《馴鷹詞》:“翱翔於太空,嬉游於海甸。”

封甸,◆都城郊外。○[南朝][梁][劉孝綽]《三日侍安成王曲水宴》詩:“躡跨兼流采,襟喉邇封甸。”

芳甸,◆芳草豐茂的原野。○[南朝][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之二:“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清][方文]《汾湖贈祖仲美》詩:“孤村僻遠無兵戈,夏木秋苗滿芳甸。”

都甸,◆都邑郊外之地。○《新唐書‧宦者傳上‧魚朝恩》:“百僚在廷,[朝恩]從十餘人持兵出,曰:‘虜數犯都甸,欲幸[洛],云何?’”

甸子,◆方言。放牧的草地。○[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三:“河的這面,是荒草甸子。”

甸宇,◆境域之內。○[明]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詩序:“奏凱天闕,戢兵海隅,民物熙和,甸宇清廓。”

甸役,◆指田獵。古代天子田獵則徵發徒役,故稱。○《周禮‧春官‧司几筵》:“甸役則設熊席,右漆几。”○[賈公彥]疏:“甸役,謂天子四時田獵。”○[孫詒讓]正義:“甸亦當讀為田。田役,即謂王大田起徒役。”

甸邑,◆1.京師附近的縣邑。○[唐][韓愈]《順宗實錄五》:“伏以崇陵仙寢,復土纔終,甸邑疲人,休功未幾,今又重勞營奉,朕所哀矜。”◆2.治理縣邑。○[唐][劉禹錫]《酬鄭州權舍人見寄二十韻》:“甸邑叨前列,天臺媿後行。”自注:“鄙人離[渭南]主簿十年,舍人方尉此邑。”

甸徒,◆古代六十四井為甸,按甸為軍賦、田役徵發的徒卒為“甸徒”。○《禮記‧祭義》:“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鄭玄]注:“甸,六十四井也,以為軍田出役之法。五十始衰,不從力役之事也。”○[孔穎達]疏:“謂之甸者,以供軍賦及田役之事。五十者氣力始衰,不為此甸役徒卒。”

甸粟,◆1.京畿王田生產的穀物。○《穀梁傳‧桓公十四年》:“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御廩。”○[范宁]注:“甸,甸師。掌田之官。”◆2.指皇倉的存糧。○[清][侯方域]《定鼎說》:“夫內有甸粟之裕,外益風俗之隔。”

甸師(甸师),◆即甸人。古官名。○《周禮‧天官‧甸師》:“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齍盛。祭祀共蕭茅,共野果蓏之薦。喪事代王受眚災。王之同姓有罪,則死刑焉。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內饔之事。”○《晉書‧潘岳傳》:“於是乃使甸師清畿,野廬掃路。”○《陳書‧高祖紀上》:“同姓[有扈],頑兇不賓……一朝揃撲,無待甸師。”

甸人,◆古官名。掌田野之事及公族死刑。○《儀禮‧燕禮》:“甸人執大燭於庭。”○[鄭玄]注:“甸人,掌共薪蒸者。”○《禮記‧文王世子》:“公族,其有死罪,則磬于甸人;其刑罪,則纖剸,亦告于甸人。”○[鄭玄]注:“甸人,掌郊野之官。”○《左傳‧成公十年》:“[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杜預]注:“甸人,主為公田者。”○《舊唐書‧李密傳》:“甸人為罄,淫刑斯逞。”

甸農(甸农),◆京師近郊的農民。○《新唐書‧劉晏傳》:“時大兵後,京師米斗千錢,禁膳不兼時,甸農挼穗以輸。”

甸燎,◆古代國有大事時,甸人設於庭中以供照明的火炬。甸,甸人;燎,庭燎。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諸侯賓至,甸設庭燎。”○[唐][王起]《庭燎賦》:“功殊甸燎,事美蘭薰。”

甸聚,◆距京城二百里至三百里內蓄聚之物。○《周禮‧地官‧委人》:“凡畜聚之物,以稍聚待賓客,以甸聚待羇旅。”○[鄭玄]注:“凡畜聚之物,瓜、瓠、葵、芋,禦冬之具也……聚,凡畜聚之物也。”

甸侯,◆1.封於甸服之內的諸侯。○《左傳‧桓公二年》:“[師服]曰:‘……今[晉],甸侯也,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杜預]注:“諸侯而在甸服者。”○[清][納蘭性德]《擬古》詩之三十:“閉[關]謝西域,[漢文]何優柔。聖澤餘[亥]步,遐荒如甸侯。”◆2.指京畿之內的州縣長官。○[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寄澧州張使君八十韻》:“繼酬天祿署,俱尉甸侯家。”

甸官,◆甸畿官署。借指甸畿。○[宋][葉適]《上趙運使啟》:“然而州處甸官之外,地當[甌][粵]之窮。取金於山,嗟礦鏷之既隱;食鹽於海,嘆滋味之不充。”

甸服,◆1.古制稱離王城五百里的區域。○《書‧禹貢》:“錫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孔]傳:“規方千里之內謂之甸服,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蔡沈]集傳:“甸服,畿內之地也……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漢書‧王莽傳中》:“公作甸服,是為維城。”○[顏師古]注:“《禹貢》去王城四百里納粟,五百里納米,皆在甸服之內。”◆2.為“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五百里至千里之間的地區。○《周禮‧夏官‧職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五百里曰甸服。”◆3.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唐][張喬]《華山》詩:“澄凝臨甸服,險固束神都。”○《新五代史‧雜傳二‧李茂貞》:“但慮軍情忽變,戎馬難羈,徒令甸服生靈,因茲受弊。”○[清][錢謙益]《直隸河間府青縣知縣楊應震授文林郎制》:“矧於甸服,近在[扶風],當吾擇官憂民之際,安有尤異之政,蔽不上聞者哉!”

甸地,◆古指距都城一百里外、二百里內之地。○《周禮‧地官‧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賈公彥]疏:“甸在遠郊之外。”○[孫詒讓]正義:“《司馬法》:‘百里為遠郊。’今言甸在遠郊外,則是二百里中。”

大甸,◆猶大田。○《周禮‧春官‧小宗伯》:“若大甸,則帥有司而饁獸於郊。”○[鄭玄]注:“甸,讀若田。”○[孫詒讓]正義:“田為田狩正字,甸為借字,故讀從之。”參見“大田”。

春甸,◆春郊。○[明][陳子龍]《上巳城南雨中》詩:“春甸搖芳華,長林縈幽壑。”

楚甸,◆猶[楚]地。甸,古代指郊外的地方。○[唐][劉希夷]《江南曲》:“潮平見[楚]甸,天際望[維揚]。”○[宋][周邦彥]《渡江雲‧春詞》詞:“晴嵐低[楚]甸,暖迴雁翼,陣勢起平沙。”○[元][喬吉]《殿前歡‧登鳳凰臺》曲:“風雷死龍何在?林泉老猿休怪;鎖魂[楚]甸,洗恨[秦淮]。”

充甸網(充甸网),◆布滿郊野的大網。○[晉][支遁]《詠大德》詩:“大同羅萬殊,蔚若充甸網。”

草甸子,◆方言。長滿野草的低濕地。○[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一群群牛馬,從屯子裏出來,往草甸子走去。”自注:“草甸子,長滿野草的低濕地。”

伯甸,◆謂以伯爵而居甸服。○《左傳‧定公四年》:“[曹],[文]之昭也;[晉],[武]之穆也。○[曹]為伯甸,非尚年也。”○[杜預]注:“以伯爵居甸服,言小。”○[孔穎達]疏:“於昭穆,[曹]是[晉]之叔父也,[晉]為大國,多受分物,[曹]為伯爵而在甸服,非是尊尚年長也。”

碧甸,◆綠色的郊野。○[明][吳承恩]《賀金秋泉翁媼障詞引》:“亦豈若[鹿門]終日,唯耕碧甸之煙;[牛渚]雙星,徒望銀河之水。”

邦甸,◆1.古代稱王都郊外的地方。○《書‧武成》:“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孔]傳:“邦國甸侯衛服諸侯皆大奔走於廟執事。”◆2.泛指京城管轄的地區。○[南朝][宋][謝莊]《為八座江夏王請封禪表》:“異采騰於軫墟,紫煙藹於邦甸。”○[元][柯丹丘]《荊釵記‧堂試》:“簡命分專邦甸,報國存心文獻。”○[清][顧炎武]《北岳廟》詩:“赫赫我[皇明],區分入邦甸。”○[王蘧常]彙注:“《明史》志《地理》一:[陽曲縣]為京師所統一百一十六縣之一,故曰‘區分入邦甸’也。”

廠甸(厂甸),◆地名。在[北京市][和平門]外。○[遼]時名[海王村]。因其地有琉璃窯,也稱[琉璃廠]。為出售書籍、字畫、古玩、文具等商店聚集處。○[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廠甸兒》:“[廠甸]在[正陽門]外二里許,古曰[海王村],即今工部之[琉璃廠]也。街長二里許,廛肆林立,南北皆同。所售之物以古玩、字畫、紙張、書帖為正宗,乃文人鑒賞之所也。”參閱[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琉璃廠店》。

田「鈿」050

2022-01-03 09:48·语料汇总

寶鈿(宝钿),◆I花鈿。以金翠珠玉製成的花朵形婦女首飾。○[唐][張柬之]《東飛伯勞歌》:“誰家絕世綺帳前,艷粉紅脂映寶鈿。”○[唐][戎昱]《送零陵妓》詩:“寶鈿香娥翡翠裙,裝成掩泣欲行雲。”○《新唐書‧車服志》:“﹝命婦之服﹞兩鬢飾以寶鈿。”◆II以珠寶鑲嵌。○《新唐書‧車服志》:“起梁帶之制:三品以上,玉梁寶鈿,五品以上,金梁寶鈿。”○《新唐書‧諸夷蕃將傳‧阿史那社尒》:“[太宗]美其廉,賜[高昌]寶鈿刀。”○[明][張羽]《席上聞歌妓》詩:“淺按紅牙拍,輕和寶鈿箏。”

本鈿(本钿),◆方言。本錢。指用以營利生息的母金。甬劇《兩兄弟》第一場:“剛剛我到西村去,本鈿已經弄端正,糶谷銅錢六十萬,[老九]家我又四十萬鈔票借進門。”

鬢鈿(鬓钿),◆插戴於鬢髻的金花。○[南朝][梁簡文帝]《茱萸女》詩:“雜與鬟簪插,偶逐鬢鈿斜。”○[清][張鑒]《冬青館古宮詞》之六四:“曾將如意舞當筵,獺髓新調側鬢鈿。”

翠鈿(翠钿),◆1.用翠玉製成的首飾。○[南朝][梁武帝]《西洲曲》:“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宋][賀鑄]《菩薩蠻》詞:“簾下小憑肩,與人雙翠鈿。”○《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各出所有翠鈿金釧,瑤簪寶珥。”○《歧路燈》第十回:“個個油頭粉面,翠鈿仙衣。”◆2.猶翠靨。○[唐][溫庭筠]《南歌子詞》:“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宋][晏殊]《采桑子》詞:“試摘嬋娟,貼向眉心學翠鈿。”

翠花鈿(翠花钿),◆鑲嵌着珠寶翡翠的金花首飾。○[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摺:“我見他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元史‧禮樂志五》:“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鳳翹冠,翠花鈿,服寬袖衣,加雲肩、霞綬、玉佩,各執寶蓋,舞唱前曲。”

鈿波(钿波),◆金光閃閃的水波。○[唐][皮日休]《重題後池》詩:“細雨闌珊眠鷺覺,鈿波悠漾並鴛嬌。”○[郭沫若]《南海勞軍》詩:“玉宇鈿波風萬里,金睛火眼望天涯。”

鈿釵(钿钗),◆1.金花、金釵等婦女首飾。○[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張鳳翔]聞難,盡出所有衣服,並其家人鈿釵枕鏡,列於小廳,將獻行在。”○[清][納蘭性德]《攤破浣紗溪》詞之三:“環佩祇應歸月下,鈿釵何意寄人間。”◆2.借指婦女。○[褚繼曾]《<小螺庵病榻憶語>後序》:“瓊想幽閒,鮮結鈿釵之伴。”

鈿蟬(钿蝉),◆I婦女貼於面頰的蟬形金花。○[明][梅鼎祚]《玉合記‧義姤》:“啼妝半貼鈿蟬,手語斜飛金雁。”◆II箏飾。亦借指箏。○[唐][溫庭筠]《贈彈箏人》詩:“鈿蟬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明]徐霖《繡襦記‧鳴珂嘲宴》:“排場寂,看鈿蟬金鴈,錦茵狼籍。”○[清][陳維崧]《冬閨》詞:“有恨篝前銀鴨睡,無情箏上鈿蟬啼。”◆2.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蟬形髮飾。[宋][汪藻]《醉落魄》詞:“結兒梢朵香紅扐,鈿蟬隱隱搖金碧。”

鈿車(钿车),◆用金寶嵌飾的車子。○[唐][白居易]《潯陽春‧春來》詩:“[金谷]蹋花香騎入,[曲江]碾草鈿車行。”○[宋][張炎]《阮郎歸‧有懷北游》詞:“鈿車驕馬錦相連,香塵逐管弦。”○[夏承燾]注:“鈿車,用嵌金來裝飾的車子。”○[清][唐孫華]《夏日園居雜詠》之五:“荷鋤野老驚珠勒,側帽吟生避鈿車。”

鈿尺(钿尺),◆鑲嵌金粟的尺。○[唐][杜牧]《詠襪》:“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參見“金粟尺”。

鈿翠(钿翠),◆螺鈿和翡翠。引申為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首飾。○[宋][梅堯臣]《依韻和禁煙近事之什》:“鞦韆競打遺鈿翠,芍藥將開剪纈羅。”

鈿黛(钿黛),◆花鈿和螺黛。泛指婦女的飾物。○[南朝][梁][沈約]《登高望春》詩:“日出照鈿黛,風過動羅紈。”

鈿朵(钿朵),◆用金銀貝玉等做成的花朵狀飾物。○[唐][元稹]《送王十一郎游剡中》詩:“百里油盆[鏡湖]水,千重鈿朵[會稽]山。”○[唐][杜牧]《長安雜題長句》之五:“草妒佳人鈿朵色,風回公子玉銜聲。”

鈿函(钿函),◆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盒子。○[宋][晏殊]《拂霓裳》詞:“鈿函封大國,玉色受絲綸。”

鈿合(钿合),◆亦作“鈿盒”。◆鑲嵌金、銀、玉、貝的首飾盒子。○[元][李裕]《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寶釵分鳳翼,鈿合寄龍團。”○[清][龔自珍]《能令公少年行》:“一索鈿盒知心同,再索班管知才工。”參見“金釵鈿合”。

鈿合金釵(钿合金钗),◆1.鈿盒和金釵。相傳為[唐玄宗]與[楊貴妃]定情之信物。○[唐][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宋][柳永]《二郎神》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2.泛指情人間之信物。○[宋][王寀]《蝶戀花》詞:“紅粉闌干,有箇人相似。鈿合金釵誰與寄。”參見“金釵鈿合”。

鈿盒(钿盒),◆見“鈿合”。

鈿花(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餘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注:“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鈿徽(钿徽),◆鑲嵌在七弦琴上用螺鈿做的指示十三個音節的標志。引申為樂音。○[宋][賀鑄]《河傳》詞:“玉指鈿徽,總是挑人心眼。恨隨紅蠟短。”

鈿金(钿金),◆1.鑲嵌金、銀、玉、貝的首飾、器物。○[宋][毛滂]《八節長歡‧登高》詞:“佳人為折寒英,羅袖溼,真珠露冷鈿金。”◆2.用金、銀、玉、貝等物鑲嵌首飾、器物。○[明][楊慎]《丹鉛總錄‧鈿金》:“[張懷瓘]《書錄》云:往翰林,見古鍾二枚,高一尺許,有古文三百餘字,記[夏禹]功績,皆紫金鈿,似大篆,神彩驚人,蓋[三代]鈿金為篆,其精類如此。”

鈿窠(钿窠),◆用金、銀、玉、貝等物鑲嵌的界格花紋。○《金史‧輿服志上》:“大輦……其上四面施行龍、雲朵、火珠,方鑑、銀絲囊網,珠翠結雲龍,鈿窠霞子。”○《元史‧輿服志一》:“紅蔽膝,升龍二,並織成,間以雲彩,飾以金鈒花鈿窠,裝以珍珠、琥珀、雜寶玉。”

鈿筐(钿筐),◆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小簪。

鈿籠(钿笼),◆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簾籠。

鈿螺(钿螺),◆亦作“鈿蠃”。◆即螺鈿。以各種螺貝磨成的薄片,作鑲嵌漆器及其他器物之用。○《說郛》卷八十引[宋]無名氏《謝氏詩源》:“花有銀色若鈿螺,及結實皆銀也。”○[元][尹廷高]《車中作古樂府》:“蟠螭金函五色毯,鈿螺椅子象牙床。”○《元詩選‧無名氏<贈陳克甫詩>》引《閩書》:“又別制器象天體,虛中而髹之,上刻周天度數,填以鈿蠃。”

鈿鳥(钿鸟),◆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鳥形首飾。○[唐][段成式]《柔卿解籍戲呈飛卿》詩之三:“出意挑鬟一尺長,金為鈿鳥簇釵梁。”

鈿雀(钿雀),◆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雀形首飾。○[唐][溫庭筠]《菩薩蠻》詞:“寶函鈿雀金鸂鶒,[沈香閣]上[吳山]碧。”○[後蜀][歐陽炯]《西江月》詞:“鈿雀穩簪雲髻綠,含羞時想佳期。”○[俞鍔]《無題》詩之一:“鈿雀銀蟬雙股釵,踏青新試鳳頭鞋。”

鈿扇(钿扇),◆1.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團扇。○[清][吳偉業]《畫蘭曲》:“度曲佳人遮鈿扇,知書侍女下瓊鉤。”◆2.多比喻荷葉。○[唐][白居易]《六年秋重題白蓮》詩:“素房含露玉冠鮮,紺葉搖風鈿扇圓。”○[宋][楊億]《荷花》詩:“玉杯承露重,鈿扇起風多。”

鈿粟(钿粟),◆鑲嵌於器物的金、銀、玉、貝等物的細粒。○[唐][李賀]《追賦畫江潭苑》詩之三:“鞦垂妝鈿粟,箭箙釘文牙。”○[王琦]彙解:“金華曰鈿,鈿粟者,鈿文粒粒然,如粟之文也。”

鈿頭(钿头),◆I花鈿。○[唐][白居易]《琵琶行》:“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II比喻華麗的鑲繡。○[唐][元稹]《夢游春七十韻》:“紕軟鈿頭裙,玲瓏合歡褲。”

鈿塗(钿涂),◆用金、銀、玉、貝等物鑲嵌裝飾。○[唐][元結]《說楚何荒王賦》:“宮有艎臺揭拔,類擬天都,薰珍鈿塗,纓佩垂紆。”

鈿窩(钿窝),◆1.指女子面頰貼花鈿的地方。○[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不忍見,盈盈地粉淚,淹損鈿窩。”○[凌景埏]校注:“指女子面頰貼花鈿的地方。”○[元][于伯淵]《點絳唇》套曲:“柳情花意媚東風,鈿窩兒裏粘曉翠。腮斗兒上暈春紅。”◆2.衣上飾品。○[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摺:“則將指尖兒,輕輕的貼了鈿窩。”○[王季思]校注:“鈿窩,當即鈿窠。鈿窠,衣上飾品,見《元史‧輿服志》。”

鈿匣(钿匣),◆用金、銀、玉、貝等鑲嵌的小箱子。如鏡匣、硯匣、書畫匣等。○[五代][齊己]《謝人惠端溪硯》詩:“保重更求裝鈿匣,閒將濡染寄知音。”○[後蜀][毛熙震]《酒泉子》詞:“鈿匣舞鸞,隱映豔紅修碧。”○[宋][周密]《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出等真跡法書。兩[漢]、[三國]、二[王]、[六朝]、[隋]、[唐]君臣墨跡……鈿匣盛。”

鈿針(钿针),◆指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髮簪。○《新唐書‧百官志三》:“七月,獻鈿針。臘日,獻口脂。”

鈿軸(钿轴),◆1.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卷軸。○[唐][白居易]《妻初授邑號告身》詩:“[弘農]舊縣受新封,鈿軸金泥告一通。”○[宋][王安石]《永壽縣太君周氏輓詞》:“金葩冷鈿軸,粉字暗銘旌。”◆2.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車子。○[前蜀][韋莊]《雜體聯錦》:“玉簪聲斷續,鈿軸鳴雙轂。”

鬥鈿(斗钿),◆用金銀珠寶鑲嵌製成的首飾。○[南唐][張泌]《思越人》詞:“鬥鈿花筐金匣恰,舞衣羅薄纖腰。”

宮鈿(宫钿),◆宮中用的花形金質首飾。借指宮女。○[唐][鄭谷]《入閣》詩:“玉几當紅旭,金鑪縱碧煙。對揚稱法吏,贊引出宮鈿。”

花鈿(花钿),◆用金翠珠寶製成的花形首飾。○[南朝][梁][沈約]《麗人賦》:“陸離羽佩,雜錯花鈿。”○[唐][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元][貫雲石]《一枝花‧離間》套曲:“花鈿墜,懶貼香腮,衫袖濕,鎮淹淚眼,玉簪斜,倦整雲鬟。”○[清][孔尚任]《桃花扇‧題畫》:“裹殘羅帕,戴過花鈿,舊笙簫無一件。”

金釵鈿合(金钗钿合),◆金釵和鈿合。傳說中[唐玄宗]與[楊貴妃]定情的信物。○[唐][陳鴻]《長恨歌傳》:“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導之;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

金鈿(金钿),◆I指嵌有金花的婦人首飾。○[南朝][梁][丘遲]《敬酬柳僕射征怨》詩:“耳中解明月,頭上落金鈿。”○[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反插金鈿,橫抽寶樹。”○[前蜀][韋莊]《清平樂》詞:“妝成不整金鈿,含羞待月鞦韆。”◆II用金鑲嵌。○《北史‧周法尚傳》:“上幸[洛陽],召之賜金鈿酒鍾一雙。”○[唐][溫庭筠]《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樓臺池沼雅為勝絕荒涼遺址僅有存者偶成四十韻》:“豔帶畫銀絡,寶梳金鈿筐。”○[宋][樂史]《楊太真外傳》上:“上方造虡,流蘇之屬,以金鈿珠翠飾之。”

井鈿(井钿),◆指以金銀珠玉貝等鑲嵌的井上圍欄。○[清][趙翼]《感事》詩之三:“窖金已錮藏舟壑,井鈿兼裝激溜池。”

螺鈿(螺钿),◆一種手工藝品。用螺螄殼或貝殼鑲嵌在漆器、硬木傢具或雕鏤器物的表面,做成有天然彩色光澤的花紋、圖形。○[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十二月》:“[溫][杭]二州上供物寄留[鎮江],其間椅棹有以螺鈿為之者。”○[清][杜岕]《報恩寺塔燈歌》:“八寶倒掛珊瑚鞭,九重螺鈿渾雕漆。”○[聞一多]《劍匣》詩:“再用碎礫的螺鈿點綴着,那便是濤頭閃目的沫花了。”

辟寒鈿(辟寒钿),◆即辟寒金。○[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不服辟寒鈿,那得帝王憐。”○[宋][陳亮]《最高樓‧詠梅》詞:“深院落,鬥清妍。紫檀枝似流蘇帶,黃金鬚勝辟寒鈿。”參見“辟寒金”。

賞鈿(赏钿),◆方言。賞錢。○《評彈創作選集‧王孝和》:“他非但沒有拿到賞鈿,反而‘吃’到了一頓‘排頭’。”

沈鈿鈿(沈钿钿),◆同“沈甸甸”。亦作“沉鈿鈿”。◆[魯迅]《吶喊‧阿Q正傳》:“穿的是新夾襖,看去腰間還挂着一個大搭連,沉鈿鈿的將褲帶墜成了很彎很彎的弧線。”

銅鈿(铜钿),◆方言。指銅質硬幣。亦泛指金錢。○《中國歌謠資料‧上海民歌<新三字經>》:“工人窮,老闆富,有銅鈿,篤定過,嘸銅鈿,只好做。”端木蕻良《吞蛇兒》:“他什麼也不作,竟讓我一個人吞,然後把銅鈿全數拿去。”○[柯岩]《奇异的書簡‧東方的明珠》:“你每夜不睏覺會死掉的。我,我要幫你掙銅鈿。”

香鈿(香钿),◆古時婦女貼在額上鬢頰飾物的美稱。○[唐][高彥休]《唐闕史‧鄭相國題馬嵬詩》:“[馬嵬]佛寺,[楊貴妃]縊所,邇後才士文人,經過賦詠,以導幽怨者,不可勝紀,莫不以翠翹香鈿,委於塵土,紅凄碧怨,令人傷悲。”○[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摺:“將兩葉賽宮樣眉兒畫,把一個宜梳裹臉兒搽,額角香鈿貼翠花,一笑有傾城價。”

洋鈿(洋钿),◆方言。銀元。○《天討‧楚元王<諭立憲黨>》:“另外做兩篇平和的文章,賣到報館裏去,騙他三四塊洋鈿。”○[茅盾]《故鄉雜記》第三:“我們是拚命省,去年[阿大]的娘生了個把月病,拚着沒有看郎中吃藥--這麼着,總算不過欠了幾十洋鈿新債。”

玉鈿(玉钿),◆1.玉製的花朵形的首飾。○[宋][萬俟詠]《尉遲杯慢》詞:“見說[徐妃],當年嫁了,信任玉鈿零落。”○[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李篔房]詩云:‘……香塵掠粉翻羅帶,密炬籠綃鬥玉鈿。’”[清][金農]《老子祠李花》詩:“玉鈿霧縠休輕比,恐汙玄元七葉孫。”◆2.喻潔白如玉的花朵。○[宋][吳文英]《清平樂‧書梔子扇》詞:“柔柯翦翠,蝴蝶雙飛起,誰墮玉鈿花徑裏,香帶熏風臨水。”

鴛鴦鈿帶(鸳鸯钿带),◆繡有鴛鴦花紋並用金、銀、介殼鑲嵌的衣帶。○[唐][張祜]《感王將軍柘枝妓歿》詩:“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

珠鈿(珠钿),◆嵌珠的花鈿。多為婦女首飾。○[宋][秦觀]《滿庭芳‧詠茶》詞:“多情。行樂處,珠鈿翠蓋,玉轡紅纓。”○[元][大訢]《次韻張夢臣侍御游蔣山五十韻》:“珠鈿沉眢井,金鋪委壞垣。”○[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醜狐》:“女自往搜括,珠鈿衣服之外,止得二百餘金。”

田「佃」031

2021-11-08 19:31·语料汇总

撤佃,◆封建地主廢除租田契約,強行收回農民租種的土地。也稱抽佃、退佃。

大佃,◆大規模地屯田。○《三國志‧魏志‧傅嘏傳》:“惟進軍大佃,最差完牢,兵出民表,寇鈔不犯;坐食積穀,不煩運士;乘釁討襲,無遠勞費。”○《晉書‧王渾傳》:“[吳]人大佃[皖]城,圖為邊害。”○《南齊書‧徐孝嗣沈文季傳論》:“若夫[充國]耕殖,用殄[羌][戎],[韓][浩]、[棗祇],亦建[華夏]置典農之官,興大佃之議。”

佃富農(佃富农),◆租種別人土地而有剝削行為的富農。○[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八:“佃富農[李振江]托人來說,他有八匹馬,願意‘自動’獻出四匹來,托人送上農會,並且請求准許他入會。”○[沙汀]《堰溝邊》:“他是解放前一年搬來的,從那個佃富農手裏分租了三畝莊稼。”

佃戶(佃户),◆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戶。○《新五代史‧楚世家‧周行逢》:“歲時衣青裙,押佃戶送租入城。”○《水滸傳》第四六回:“莊前莊後有五七百人家,都是佃戶。”○[艾青]《獻給鄉村的詩》:“﹝我﹞想起沒有土地沒有耕牛的佃戶們。”

佃具,◆農具;耕具。○《新唐書‧藩鎮傳‧李惟簡》:“市耕牛佃具給農,歲增墾數十萬畝。”

佃科,◆官田收租的章程。○[三國][魏][曹操]《加棗祗子處中封爵並祀祗令》:“當興立屯田,時議者皆言當計牛輸穀,佃科以定。”

佃客,◆1.[晉]代世家豪強蔭庇下的一種依附農民。○《晉書‧食貨志》:“又得蔭人以為衣食客及佃客。其應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無過五十戶,第三品十戶,第四品七戶,第五品五戶……”○《隋書‧食貨志》:“[晉]自中原喪亂,[元帝]寓居[江左]……都下人多為諸王公貴人左右、佃客、典計、衣食客之類,皆無課役。”◆2.指租種土地的佃戶和佃種莊田土地的莊客。○[宋][蘇軾]《奏浙西災傷第一狀》:“譬如民庶之家,置莊田,招佃客,本望租課,非行仁義。”○《元典章‧刑部四‧主戶打死佃客》:“[傅汝明]因為佃客[李小三]不伏使喚,致傷身死。”○[巴金]《秋》四:“今天請佃客,三爸、四爸兩個人忙不過來,我也要出去陪一下。”

佃農(佃农),◆1.耕種者;農民。○[清][唐甄]《潛書‧富民》:“緡錢錙銀,市販貸之;石麥斛米,佃農貸之。”◆2.今指自己不占有土地,租種地主土地的農民。○[毛澤東]《中國農村各階級的分析》:“貧農是農村中的佃農,受地主的剝削。”

佃僕(佃仆),◆舊時官僚大姓隸屬下租田耕種並供役使的佃戶。○《誠意伯文集》卷一附[明][劉仲璟]《遇恩錄》:“﹝帝﹞宣諭:你家去,種田的種田,有莊佃的使佃僕,有伴儅的使伴儅。”○宋洪迈《夷坚支志庚·黄解元田仆》:“蘄春縣大同鄉人黄元功,富室也。佃僕張甲,受田於七十里外查梨山下。”

佃契,◆[中國]舊時佃農租種地主土地時的口頭約定或書面契約。

佃器,◆農具。○《後漢書‧羊續傳》:“其餘黨輩原為平民,賦與佃器,使就農業。”

佃人,◆指租種官府或地主田地的農民。○《宋史‧食貨志上一》:“再期五年,如期滿無理認者,見佃人依舊承佃。”○《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租糧百石佃人供,鐘鼓三時唄聲舉。”○[清][劉大櫆]《潁州府通判呂君墓表》:“[廣德]租稅:佃人輸官,田主不問,故多逋負。”

佃漁(佃渔),◆1.獵獸和捕魚。佃,通“畋”。○《易‧繫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2.指涉獵。○《隋書‧文學傳‧潘徽》:“加以佃漁六學,綱羅百氏。”

佃作,◆從事耕作。○《史記‧蘇秦列傳》:“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栗矣。”○《三國志‧魏志‧高句麗傳》:“其國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萬餘口。”○《宋史‧食貨志上一》:“縣歲按所棄地除其租,已而匿他舍,冒名佃作。”

東佃(东佃),◆舊時地主與佃戶的並稱。○[毛澤東]《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在減租鬥爭中應當成立農民團體,或改造農民團體。政府應當站在執行減租法令調節東佃利益的立場上。”

分佃,◆封建社會中,占有土地的封建主把土地租給農民耕種,收取地租。這是地主剝削農民的主要形式。○[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奴隸制時代》:“這證明[秦]前的地主們已經充分懂得,用舊式奴隸制的集體耕種,奴隸們容易怠工,故已經采取了分佃的辦法了。”

革佃,◆謂佃戶退除佃田。○《宋史‧周沆傳》:“民避寇棄業,吏用常法,滿歲則聽人革佃。”

換佃(换佃),◆封建地主藉口原租佃契約條件已變,逼迫佃戶重立新約,藉以加強剝削。○[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地主用地租和高利貸剝削、束縛着佃農,而且還可以用‘換佃’的辦法相威脅,加重盤剝。”

吉佃王,◆量器的別名。○[宋][陶穀]《清异錄‧器具》:“《博學記》云:度量衡[有虞]所不敢廢,《舜典》同一度量衡。○[孔安國]注謂丈、尺、斛、斗、斤、兩,今文其名曰平一公,尺度曰大展,斗量曰半昌王,又曰吉佃王。”

就佃,◆猶就田。○《宋書‧周朗傳》:“使其受食者,悉令就佃[淮南],多其長帥,給其糧種。”

逃佃,◆指佃農逃避交納地租。○[鮑昌]《庚子風雲》第一部第七章:“咱們這兒貸糧貸款你不要,你可把一家老小送上船,這不是存心逃佃嗎?”

田佃,◆佃戶。○《紅色歌謠‧新童謠》:“田佃罵田公,田佃做到死,田公吃白米。”

退佃,◆1.舊時地主不讓農民繼續租種土地。○[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去年七八月間,地主還有好多退佃另佃的事,十月以後無人敢退佃了。”○[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二:“[韓老六]要他退佃,他租不到好地種。”◆2.指妓女脫籍。○[元][王曄]《水仙子‧駁》曲:“明明的退佃[麗春園],暗暗的開除了雙解元,慘可可說下神仙願,卻原來都是諞。”○[元][鍾嗣成]《清江引》曲:“絕交鸚鵡杯,退佃鴛鴦被,早尋箇穩便閑坐地。”

營佃(营佃),◆耕種。○《三國志‧魏志‧王朗傳》“及[文帝]踐阼,改為司空,進封[樂平鄉侯]”[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或乃兵既久屯,而不務營佃,不脩器械,無有貯聚,一隅馳羽檄,則三面並荒擾,此亦[漢氏]近世之失而不可式者也。”

傭佃(佣佃),◆傭人和佃農。○[清][梅曾亮]《贈按察司照磨吳府君墓表》:“暇則手寫書史,自種菜果,課傭佃指授田法。”

召佃,◆招人租種土地。○[明][陸深]《停驂錄摘抄》:“召佃之名亦自[宋][賈似道]公田始。○[咸淳]戊辰正月,改官田為召佃。召人承佃,自耕自種,自運自納。”

種佃(种佃),◆租種他人土地。○《元典章‧戶部一‧職田》:“召募培牛院客種佃,依鄉原例分收。”

租佃,◆土地、山林、水域占有者(主要是地主)把占有物出租給人使用而進行剝削。○[宋][蘇軾]《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自來[西湖]水面,不許人租佃。”

永佃,◆舊時佃農依約向地主交納地租,永久使用其土地以進行生產的一種租佃形式。○《新華日報》1942.9.14:“租佃的期間既非永佃也非定期,完全是操縱在地主手中的活期。”○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就我个人所知,宋代史料中似无‘永佃’一词,在民间租佃关系中也看不到有明清时代永佃权的现象。”

永佃權(永佃权),◆舊法律名詞。又叫田面權。農民租種地主土地或將自己的土地所有權低價出賣,依約取得永久使用其土地進行耕作的權利。永佃權一般可以繼承、轉租或出賣。在土地所有權轉移時,一般不影響佃農的永佃權。○[彭湃]《海豐農民運動》:“在未減租及未得到永佃權以前,農民對於農業的改良,只有為地主行孝耳。”○潘嘉玮周贤日《村民自治与行政权的冲突》:“永佃权是永久地在他人的土地上耕作或牧畜之权。永佃制度能使佃户安心耕作,有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所以不少国家地区历史上实行过永佃制。”

請佃(请佃),◆接受;承受。○[元][關漢卿]《拜月亭》第四摺:“把你這眼前厭倦物件,分付與他別人請佃。”○[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摺:“撇下了砧刀活計,待請佃你個藥葫蘆。”○《雍熙樂府‧粉蝶兒‧蘇武牧羊》:“則俺昇霞去的[武帝],撇下禁苑,[漢]社稷誰請佃。”

田「畋」019

2021-12-18 11:01·语料汇总

出畋,◆見“出田”。

焚林而畋(\焚林而田),◆[宋][秦觀]《李訓論》:“焚林而畋,明年無獸;竭澤而漁,明年無魚。”○汉王充《论衡·指瑞》:“剥巢破卵,鳳皇爲之不翔;焚林而畋,漉池而漁,膪、龍爲之不游。”

郊畋,◆田獵。○[唐][張說]《奉和聖制義成校獵喜雪應制》:“文教資武功,郊畋閱邦政。不知仁育久,徒看禽獸盛。”

山畋,◆見“山田”。

蒐畋(搜畋),◆狩獵。○[晉][葛洪]《抱樸子‧君道》:“蒐畋,則樂失獸而得士,識弛網而悅遠。”○[唐][元稹]《酬樂天游西湖》詩:“問俗煩江界,蒐畋想[渭]津。”○[清][顧炎武]《雒陽》詩:“文軌同王朔,蒐畋會卜征。”

畋獵(畋猎),◆打獵。○《老子》:“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晉][葛洪]《抱樸子‧勖學》:“息畋獵博弈之遊戲,矯晝寢坐睡之懈怠。”○[唐][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詩:“軒墀曾寵鶴,畋獵舊非熊。”○[明][楊柔勝]《玉環記‧富童譖非》:“畋獵之事,古者有之,秋冬順殺氣,春夏保田苗。”○[郭沫若]《石鼓文研究‧<石鼓文研究>重印弁言》:“石鼓文是詩,所敘述的內容主要是貴族階級的畋獵游樂生活。”

畋馬(畋马),◆用於打獵的馬匹。○《穆天子傳》卷五:“賜[奔戎]畋馬十駟,歸之太牢。”

畋犬,◆獵犬。○《逸周書‧皇門》:“譬若畋犬,驕用逐禽,其猶不克有獲。”

畋食,◆謂以耕營田地為生。○《書‧多方》“畋爾田”[唐][孔穎達]疏:“治田謂之畋,猶捕魚謂之漁。今人以營田求食謂之畋食。”

畋狩,◆猶畋獵。○《晉書‧樂志下》:“﹝[傅玄]﹞改《臨高臺》為《夏苗田》,言[大晉]畋狩順時,為苗除害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至如畋狩軍旅,燕享刑罰,固民之性,不可卒除。”

畋弋,◆打獵。弋,以繩繫箭而射。○[晉][葛洪]《抱樸子‧君道》:“緩賑濟而急聚斂,勤畋弋而忽稼穡。”

畋遊(畋遊),◆亦作“畋游”。◆畋獵游樂。○[南朝][梁][何遜]《七召》:“此武材之矯猛,豈能從我而畋遊。”○[唐][韓愈]《故金紫光祿大夫贈太傅董公行狀》:“[玄佐]死,子[士寧]代之,畋遊無度。”○《新唐書‧王綝傳》:“王好畋游,上書切諫。”○[清][龔自珍]《最錄穆天子傳》:“自第一至第四,書天子西巡狩之事。第五第六,書畿內畋遊之事,又具書[盛姬]事。”

畋游(\畋遊),◆見“畋遊”。

遊畋,◆見“遊田”。

游畋(\遊畋),◆見“游田”。

畋漁(畋渔),◆1.打獵和捕魚。○《逸周書‧文傳》:“畋漁以時,童不夭胎。”○《晉書‧羊祜傳》:“﹝[祜]﹞在軍,常輕裘緩帶,鈴閤之下,侍衛不過十數人,而頗以畋漁廢政。”○《北史‧魏咸陽郡王坦傳》:“﹝[坦]﹞性好畋漁,無日不出,秋冬獵雉兔,春夏捕魚蟹。”◆2.指捕魚。○《晏子春秋‧問上十》:“節飲食,無多畋漁,以無逼川澤。”○[元][柳貫]《題臨本捕魚圖》詩:“畋漁樂業乃如此,休養真堪遂生息。”◆3.指打獵。○《舊唐書‧忠義傳下‧甄濟》:“﹝[濟]﹞少孤,[天寶]中,隱居[衛州][青岩山],人伏其操行,約不為畋漁。”◆4.比喻泛覽博涉。○[唐][劉禹錫]《劉氏集略說》:“益與曹輩畋漁於書林,宵語途話,琴酒調謔,一出於文章。”

漁畋(渔畋),◆捕魚打獵。○[晉][葛洪]《抱樸子‧疾謬》:“游戲佛寺,觀視漁畋。”

翔畋,猶游獵。○《穆天子傳》卷三:“六師之人,翔畋于曠原,得獲無疆,鳥獸絕群。”○[郭璞]注:“翔,猶遊也。”

佚畋(\佚田),◆謂田獵無節制。○《楚辭‧離騷》:“[羿]淫遊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文選‧屈原<離騷>》作“佚田”。

中畋,◆在狩獵之中。○[漢][張衡]《東京賦》:“中畋四牡,既佶且閑。”○[張銑]注:“言四馬至於中畋皆翹健慣習也。”

田「沺」001

2022-03-31 12:55·语料汇总

沺沺,◆水勢疊起貌。○《文選‧郭璞<江賦>》:“溟漭渺沔,汗汗沺沺。”○[李善]注:“皆廣大無際之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