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赵元任先生写下《施氏食狮史》的时候估计没有想到,还没过一百年,中国大陆的网友们就以上面这种拼音缩写的方式“兑现”了他的讽刺。

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本次发布的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

觉醒年代

YYDS

双减

破防

元宇宙

绝绝子

躺平

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强国有我

而实际上,在互联网里,“绝绝子”和“YYDS”已经“奥特”了,现在的流行用语是“一整个”“emo”“咱就是说”等。到春节的时候,又有什么新热词,不知道。

如我一般的80后中年人,在网上看到莫名其妙的新词时,难免会生出一种尴尬,这是个啥玩意?我要去了解这些词的用法吗?我也能用?进一步去想的时候,仿佛这种尴尬就是一道撕不开的标签,你跟不上时代了。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1)

但我们这种冲浪老手,早就对这种尴尬习以为常了。要习惯的不是这些时常更新的热词,而是这种变化。只要你不尴尬,过段时间(有时也不必)尴尬的就是那些嘴里天天飚着新词的当代语言艺术家。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2)

01 流行之后的招黑

● ● ●

在今年公布的“十大网络热词”里,大家对其他的热词意见不大,火力主要集中在两个词上——“绝绝子”和“YYDS”——不是说他们不配当选,而是很多人认为又烦又无聊——造词方式太无聊,以及被刷屏到烦。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3)

热,但不喜欢。

有人说“绝绝子”的用法源于选秀节目中粉丝对虞书欣的昵称,但以我的感觉,这类“XX子”的用法被传播开来应该得益于《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参赛者昵称的起名法和带货播主们对货的叫法。逐渐的,以内娱为核心,这种词的用法带动起整个网络,开始把这种对人的称呼叫法衍生到了形容词上。之前的“绝了”已成前尘往事,不用个叠词 子,仿佛情绪得不到饱满的体现。

“没人一起熬夜,真的太孤独子 !”

“玲娜贝儿yyds,那个表情真的绝绝子!”

“他竟然结婚了!无语子!”

从字的替换上来说,“子”抢走的是“了”的地位。“绝绝子”替代的是“绝了”,“孤独子”替代的是“孤独了”,“无语子”替代的是“无语了”。

著名的汉字大V“王左中右”在他的公众号推文《你们那好好说中文得判几年?》里戏谑这种用法,让其套回李白的诗里:

绝绝子,危乎高高子!蜀道难难子,难于上天子!

李白看到可能会气气子。

如果对“绝绝子”的意思还稍微可理解,“YYDS”这个词代表的意思才是绝绝子。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4)

有人说这个拼音缩写的用词方式来自于05后——为了拼命节省短暂可用手机的时间。如果是真的,这种努力也真的绝绝子。

另一种说法,是说这也来自于饭圈——对别家偶像的黑化,不好直接打名字,但又需要有一种“自己人都懂”的表达,于是拼音缩写出现了。比如,进监狱的那个人是不能再以他的大名谈论了,但用wyf还是可以的。

问题在于,这种拼音缩写筑起了一道太模糊的墙,在大家好不容易接受了“XSWL”和“MDZZ”这种已被广泛传播的词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拼音缩写的词,我怀疑得重新上一节课才能明白他们的意思——“JB”“CNM”这种之前已在网上获得共识的词如今也演化出了新意思:“剧本”和“超耐磨”。我怀疑接下来推翻这两个拼音缩写的词义,可能是“煎饼”和“菜鸟们”。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确定性”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交流的确定性来自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用以解决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不确定性跟信息熵成正比。不确定性越高,信息熵越高,就越难以预测,不确定性越低,信息熵越低,就越容易预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拼音缩写的“信息熵”太高了,原本一个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对这个词又进行一番解释。

除了词义本身的模糊带来的交流成本提高之外,网络用语容易被招黑的原因来自于其创造者本身的迷惑行为。用“以突破语言下限夺取流量”的手段企图获取流量和保持热度的网红“郭老师”,在直播间创造了如“夺笋”“集美们”“耶斯莫拉”等各种“郭言郭语”,流量的确是来得够多,但全网封禁也来了。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5)

我们容易被某些东西循环洗脑,不是因为那些东西多么好,反而可能是因为其太不好。追求高尚是不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值得怀疑。弗洛依德在一项以孩子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屎屁尿”的玩笑特别容易引发孩子的笑声——不是因为这些玩笑多么优雅高级,相反可能是因为其离我们的本能很近,而离规范比较远。

02 暗语、节点和速度

● ● ●

如果仔细观察,你也许会发现,尽管互联网上新词热词层出不穷,但他们并没有过多流入我们的日常口语交流。没有人会在吃完一份好吃的捞面后说“太好吃了!绝绝子!这家真的YYDS!”,但发在网上的配文中有人会用这样的表达。在我看来,这是语域(Register,是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的问题。通俗点说,见人说人话。比如,身在福建的你,父母的老家是四川的,你回到家会说四川话,但你跟中学小伙伴们说的都是闽南语,当你去北京上大学后,你得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跟新同学交流了。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6)

当一个人试图进入一个群体时,他/她会尝试着用这个群体所习惯和独有的语言体系来进行交流,以获得认同。

就像以前的黑帮片或武侠片,一个陌生人进入一个帮派的环境时,如果不能接上守门人所说的类似“宝塔镇河妖”的暗语,那么这个陌生人是绝对进不了这扇门的。

在互联网上,新词以及背后的梗,确有暗语的作用。它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划分出对方是不是“我们”,进而判断该以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人。在我们看来,这种词增加了交流成本,而在各自的圈子里,这反而是高效率的甄别方法。

恰如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一书中所言:

每个单词都是一个典型的符号,它的力量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都不约而同地用它来进行交流与沟通。如果你使用了某个单词,只要这个单词不是太晦涩,我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也可以在另一个人面前使用这个单词,而且他也会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就像我能够理解你的意思一样。我无须再将这个词反用于你,以观察你的反应;或者将它用到其他人身上,看看他们的反应;又或者观望你如何在另一个人面前使用这个单词。这其实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但这些词,从原本的圈子中冲出到大众交流的网络语域来,关键的地方也许在于“征服”了关键的传播节点——成年女性网络用户。

每一种传播现象中,都有传播节点,它是10-100这个传播阶段的关键。就像,如果要覆盖大学群体,也许大学老师是节点;要覆盖小学生,也许宝妈是节点。如果传言为真——“绝绝子”和“YYDS”是饭圈里的未成年小姐姐们发明出来的——那么这些词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正是因为成年女性网络用户接受并也开始使用了这些网络用语。比起别的群体,成年女性网络用户对新词的敏感度更高,更想要跟上变化,而她们也有更高的声量。

马东在《十三邀》里接受许知远的专访时说过一个他的观察,中国大陆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的演变是随着制片人的人生变化而变化的,从【非诚勿扰】(相亲)到【爸爸去哪儿】(生娃)到【蜗居】(被出轨),一步步(无意识)地以自己的人生设置了社会议程。而掌握了这些话语权的制片人,是80后女性,当这些制片人换为90后或95后的时候,综艺节目或电视剧又会以另一种形式重新来一遍。

新词的演变和传播,另外一个特征是“快”。在普遍的认知里,语言的变化很慢——我们还看得懂孔子写的东西呢。但这是中国人的凡尔赛。在其他的文明里,语言的变化没有想象中那么慢。毕竟,语言还得服务使用的人。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用语已经在年龄上区隔不同的人群。如果拿下面的这篇东西问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或拿回10年前,也许很多人看着跟看日语的感觉类似:我认识一些,但我不完全理解。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7)

就像【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的《流行语培训班》讽刺的一样,退休的老人需要经过培训才能在网上愉快无障碍地冲浪。在过去,语言的演变至少得经过2代—3代人,而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和快速传播,加速了这个过程,让我们的语言在一两年内就轮替一遍。这是网络语言快速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8)

新词的演化速度太快,割裂了不同的人群,造成交流成本与日俱高,也许是这些新词被诟病的表象之一。而有人更担心,再这么下去我们的中文岌岌可危。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9)

倒不必这么恐慌。但某些规范还是需要的,国家也有出手。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10)

03 互联网原住民的“未来乡愁”

● ● ●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主流语言体系的规制,一方面是因为需要构建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为特别而特别”。

我们小时候,身边有人用“火星文”,当他们越被批判,他们越开心。年轻人需要这种“突破禁忌的刺激”。与主流文化的差别越大,找到同类人的可能性就越高。

网络热词通俗解释(互联网原住民的)(11)

当在知乎、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上偶尔看到当代年轻人的情绪时,那些迷茫、困惑、沮丧、雀跃、激动……好像跟他们的上一代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有区别的只是表达方式和对情绪的展现,他们更愿意表达,用一些他们自创的语言来表达。

其实,不如对我们更有信心一些。民国的时候,我们从日语中借来了“民主”“革命”“美学”这些词,后来,我们从对岸又拿来了“电脑”等词,我们的语言一直在演化,好的留下,坏的去除。

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未来互联网语言也许会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方言”,尤其如果元宇宙真的会来的话——人们进入互联网时说“方言”,回到现实中说“标准语”。

到那时,谁又分得清自己的乡愁来自何处呢?


其实仔细看看,在被选出的网络热词里,也不全是恐龙,gg和mm们不要那么惊慌。

日常鸭梨太大,平时在群里,偶这种屌丝都是潜水,在微博上,我也只是去打酱油的。就算看不懂,也没必要放出在马勒戈壁上养着的草泥马去怼人。虽然这些词大部分时候挺雷人,但偶尔用用,还是很给力的,有木有。

但一定要谨慎。今天这些词,明天那些词,我勒个去,你根本把握不到。神马都是浮云。就像骑着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千万不要羡慕嫉妒恨那些用得好的小姐姐,毕竟,这些东西太沙雕了,如果你很傻很天真想去模仿,我劝你耗子尾汁。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不相信,然并卵,躺着也中枪,被各种网暴,那画面太美我都不敢看。她被搞得压力山大,后来说,蓝瘦香菇,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我也是醉了,这就是典型的NO ZUO NO DIE。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些东西,真的很黄很暴力。

我用洪荒之力劝了她好久,她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问我,一起去爬山吗?我十然动拒,这也太坑爹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真的伤不起!这么奥利给的玩意还是留给后浪吧。你们且行且珍惜。

打工人打工魂,老实做个干饭人,我还是回家过朴实无华又枯燥的生活吧,每天听几首爷青回的歌,比较合适。

这不是我在凡尔赛,我的选择雨女无瓜。

我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去评论区抢个沙发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点赞转发点赞转发点赞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