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古高云簇此城下一句是什么(铁马冰河入梦来)

终古高云簇此城下一句是什么(铁马冰河入梦来)(1)

人间最美四月天,在春花烂漫的时节,在李昭海老人的女儿和外孙的引领下,我在滕州市卷烟厂家属院有幸见到了这位光荣的老战士。这是一个老旧小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李昭海老人居住在一楼带院的房子,房子不大,有60多个平方,由于是一楼,客厅光线稍暗,我给老人照相时需打开灯。这位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老人,在解放战争中,为了民族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曾出生入死;在朝鲜战场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过世界和平;和平岁月,他居功不傲,解甲归田;风烛之年,当老人再次忆起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澎湃的心绪犹如铁马冰河入梦来。

老人今年已91岁高龄,因战争年代腿受伤,行动不便,但思路清晰,记忆犹新,在断断续续的忆述中,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清晰地展现我们眼前。

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更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军阀势力混战不断,而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盘踞势力。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三省,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0年9月6日,在邹县香城镇一个叫小莫亭的村庄,李昭海来到这个世界上。与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的孩子一样,童少年时期的李昭海,缺衣少食,经常吃不上饭。

1947年3月17日,不到十七岁的李昭海步行几十里路,来到在邹县城南关参加了解放军,先后在苏鲁一支队、邹县县大队、尼山军分区参加革命。因年龄小,背不动枪,跟随支队长彭士清当通讯员。

终古高云簇此城下一句是什么(铁马冰河入梦来)(2)

首战兖州城 光荣负伤

1948年6月,初夏的鲁西南平原,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得十分静谧,田野里成熟的小麦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麦香。

6月上旬,李昭海所在部队接到命令,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兖州守敌保三旅部队。国民党保安三旅的两个团守备兖州东关及津浦铁路以东至泗河间的外围阵地。

兖州地处交通要道,素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不仅是保障济南国民党军队陆路补给的要地,而且扼鲁中与鲁西间的交通,是国民党鲁中、鲁西南的物资集散地。兖州城内的守敌在原有高大坚固的城墙上,又构筑了以城墙为依托,以地堡群为骨干的防御体系。敌人自恃工事坚固,防守严密,曾夸口称:"兖州城是铁打的!"并在城西北角的石砌碉堡上,镌刻了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堡"。

兖州城内驻有国民党军第十绥靖区司令部和霍守义的十二军及保安部队约3万多人。凭借其坚固工事,企图与我军顽抗。我军于7月11日前已将城外敌据点碉堡全部扫清,将兖州城之敌重重包围,敌人已成瓮中之鳖。我攻城部队逼近城下,城西面为我主攻方向,由华野山东兵团七纵担任主攻,十三纵在城东面和北面担任助攻,鲁中军区第二分区两个团(三、六团)及地方基干部队担任佯攻。

此时,李昭海所在部队已围困国民党保三旅二十多天,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他所在的一个连的战友都牺牲了。在进攻到兖州火车站东南角一个石灰窑附近时,他腿部中弹负伤。

7月12日17时,华野山东兵团各部向兖州发起总攻。解放军以12门榴弹炮、7门野炮、3门山炮组成火力队,一齐向老西门、新西门以南及其纵深射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炮火攻击,老西门、新西门均被打开缺口。在炮火的掩护下,山东兵团攻城部队在老西门一线500米的正面并肩突击。在通过外壕时,架桥不成,七纵六十团一连架桥班不顾敌人的火力扫射,全班下水,站在深及嘴边的泥水中,以身体为桥桩,用肩膀扛起了木桥,让突击队顺利从桥上通过,首先登上城垣。

7月13日16时,城内国民党守军见大势已去,开始由新东门和老东门分路向东南突围。解放军除以重炮火力轰击外,七纵十九师和二十师各一部又协同十三纵三十七师、三十八师作战,猛追穷寇,将国民党军队全歼于兖州城东郊。此役共歼国民党军2.8万余人,守城将级军官除中将司令李玉堂化妆潜逃外,整十二军中将军长霍守义、副军长熊仁荣等8名将官均向我军投诚。

攻克兖州,拔除了国民党军队在津浦路中段的战略要点,控制了徐(州)济(南)铁路700里,为攻取济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终古高云簇此城下一句是什么(铁马冰河入梦来)(3)

再战济南府 围困白马山

白马山海拔高度89米,坐落在济南市中区白马山办事处境内,山的东面是王官庄,西面是山凹庄,北面是袁柳庄,南面是龙窝庄,与青龙山比邻。

相传白马山是由一匹头南尾北欲借龙窝(龙窝庄)之灵气,欲与青龙(青龙山)相媲美的,昂首腾飞的白马化作而来。

1948年9月16 日,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夜,济南战役打响。李昭海所属部队负责围困白马山,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以此逼迫吴化文起义。

战役从东西两线发起,西线为主攻,夺占飞机场。部队由十纵指挥员宋时轮指挥。国民党也以此作为重点防守阵地。解放军突然从东线出其不意发起进攻,茂岭山、砚池山相继失守。济南的东大门一夜之间洞开,王耀武虽调整兵力补充东线,然而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东线全线溃败。国民党守军的外围据点被逐一扫清,锋芒所向直指吴化文的96军西线防卫区。但此时吴化文却按兵不动,也不撤出防区,他仍在观望。9月18日满载国民党援兵的运输机降落在西郊机场,从飞机上下来了7个连。总指挥粟裕得知情况后,命令宋时轮部队炮轰机场,切断空援,机场立刻被炮火包围,使后来的飞机无法降落,只好返航。

为促使吴化文下决心行动,9月18日23点,攻城西集团炮击北起飞机场、南至白马山一线吴化文阵地。打簸箕山时,20分钟就歼灭了他一个营。在解放军强大的炮火面前,吴化文感到形势紧迫,只有率部起义才是唯一出路。第二天,吴化文宣布起义,将他的2万多人撤出防区。至此,济南西部门户洞开,解放军迅速占领了白马山,越过机场,直扑王耀武的第三道防线商埠。9月24日,与其他攻城部队,一举解放了济南城。

济南战役后,李昭海被编入炮十三团,驻扎薛城。

1949年,李昭海被组织安排到尼山军分区参加功勋队学习。学习两年后,回到曲阜。1950年在山东曲阜经贾光胜介绍入团。1951年所在部队升级为66军166师588团。

终古高云簇此城下一句是什么(铁马冰河入梦来)(4)

抗美援朝 四次立功

1950年10月,李昭海随所在部队66军166师588团三营九连入朝作战。

在朝鲜战场,李昭海老人经历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四次立功。

初到朝鲜战场,李昭海因腿部受伤,领导照顾他,安排他在后勤留守处担任通信兵,负责长短波报话机以及命令的下达。部队驻地在朝鲜的一所学校,离前线20多里地。前线部队住猫耳洞,条件相当艰苦。

在志愿军最辉煌的第二次战役中,在新义州,消灭土耳其一个旅的时候,李昭海老人因胜利完成送达任务的命令,战后,被评为三等功。命令内容很简单,以至于老人现在仍清楚地记得:"二连撤,三连上。" 二连撤下来到时候,一个几百多号人的连队仅剩十来个人,战斗相当激烈。

在第三次战役的时候,李昭海被调到担架连,在207高地,用绑带往下拉伤员,抢救了不少志愿军伤员。战后,被评为三等功。

另外两次立功的时间和原因,因年代久远,老人已不记得了。我提出看看老人的一些老证件,老人遗憾地说,包括退伍证,在朝鲜发的入朝参战纪念章、那枚"和平鸽"勋章,还有大小军功章,早些年都给弄丢了。我不免感到惋惜。

采访结束时,看着老人佝偻的身影,浑浊的眼神,欲说还休的表情,我的心禁不住一阵酸楚。我问老人有什么要求,还有什么困难时,老人说道:每月1800元的复员军人补助,够花的了。能活着回来,娶上媳妇成了家,国家还给咱发津贴,相比那些死在战场上的战友,自己算是赚了,谁还想着日后跟国家邀功请赏呢?这时,他忽然想起同村的战友李昭恩在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中牺牲了,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几句淳朴的话语充盈着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也夹杂着对生死兄弟的怀念和惋惜,从心底流出的那份知足和感恩之情,令多少晚辈后生汗颜。从他参军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交给了党、交给了国家和人民。为了救国救民,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不仅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军人,更是一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生生不息和英勇顽强,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历次危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与伟大担当。

向老兵致敬!你胸戴军功章的样子,最美!此时,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此情此景,让我不禁又想起了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那句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