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学课文(让我们重拾上学时的课文)

虽已参加工作四年多,但在小学和初中语文课堂上学过的一些文章,现回想起来都还印象深刻。是因为我比较幸运,当时遇见的语文老师更加和蔼可亲?还是自己对文学有独特的见解,亦或是因为其他缘由,也无处可寻。

偶然间看到#课文背后的故事#这个活动,特别是在我了解活动介绍之后,自己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决心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弥补上学时没能足够静下心来去好好探寻这么美妙的文章之后生动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这些故事联系现在成年后的心情,来一起谈谈感悟,我相信现在重拾回来会让故事变得更加深刻,而且会是另外的感觉。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学课文(让我们重拾上学时的课文)(1)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一《金色的鱼钩》——陆定一

-文章概述-

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的课本中。这篇文章记叙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主要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的“老班长”接受了指导员分派的任务:要照顾好作者和另外两个小同志,保证他们安全度过草地。因为当时的食粮特别紧缺,大部分都是随处找野菜吃,聪明的“老班长”偶然间在一个水塘边发现了鱼,就临时用自己的缝衣针做成了鱼钩,来给三个小红军“改善伙食”。文章始终以“鱼钩”为主线,最后以“金色的鱼钩”为题目对鱼钩进行了升华,主要表达了“老班长”不负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珍贵品格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学课文(让我们重拾上学时的课文)(2)

图片来自网络

-课文背后的故事-

文章的最开始阐明了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大家肯定都听过长征经历了“翻雪山、过草地”,这里面的草地就是此文章所提到的红四方面军过的草地,也就是位于现四川省西北部的松潘草原。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当时中央红军是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和包围,进行了战略性转移:及时撤退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这期间进行了300多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击败了国民党数百个团,经过14个省,翻越了18座山,跨过24条河,走过草地,翻过雪山,总行程达到二万五千里。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了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时间长达两年。

-谈感悟-

生活在安稳时代的我们,只看到长征下来总公里数,就会感到无比的惊讶与佩服,况且征途中还要面对打仗和艰苦的食宿条件,老革命们都是凭借着他们顽强的军人意志,以及对祖国的那份信仰与爱,鼓励着他们去不断前行,现在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金色的鱼钩》文章及文章所体现的长征故事,是对我们的精神进行了一次新的洗礼。无论我们个人还是国家,在困难面前,这些老革命们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们。真的很感谢在自己的小学时代可以学到这样的课文,不断激励着自己前行,这种精神我们需要传承!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学课文(让我们重拾上学时的课文)(3)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二《背影》——朱自清

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前段时间,一些网友还拿这篇文章里的“买橘子”逗乐开玩笑,我相信如果看完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就不会再以这个来取笑。

-文章概述-

《背影》,这篇文章出自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的课本中,属于回忆性散文,同样也是记述的事实。这篇文章记叙的是作者要离开家乡,父亲送他去车站,路途中父亲对作者的细心照料,并且为作者“艰难”地去买橘子的一些情形。而后因为种种,作者回忆起来父亲送他出远门的情景,因为太过感动写下了此文。文章主要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细心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学课文(让我们重拾上学时的课文)(4)

图片来自网络

-课文背后的故事-

文章开头就写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读到这里,你会不会生出疑问:究竟是为何,儿子会和父亲这般久了却未见面。下面我们就仔细探寻一番。

朱自清少年时代,正是新文化冲击旧思想的年代。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一个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的长辈,随着朱自清的长大及他上学的学习,自然与父亲发生了很多摩擦。

1912年,朱自清才十四岁,就被父亲强迫定了亲。到中学毕业时,办了婚礼,当时朱自清就有怨言,父子关系开始有了间隙。朱自清考上北大后,又自作主张将自己原来的名字“朱自华”改为“朱自清”,父亲知道了很生气。后来,父亲失业“赋闲”,家里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还要供朱自清上学开销,父亲心里多少有些不开心。到朱自清大学毕业,他为了给家里承受经济负担,就果断回扬州从教。在那个年代,父亲完全觉得老子花儿子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就私自从朱自清工作的学校扣留了他当月的工资,这个事情成为了父子矛盾激化的导火索。由于父子关系的不断恶化,朱自清随即就决定离家出走了。中间朱自清有两次回家想和父亲和好,但是朱鸿钧思想过于封建,觉得拉不下面子,还是没有去和朱自清认错和好。朱自清当时认为他和父亲的存在的矛盾为“骨肉间的仇恨”。他俩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冷战。

直到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收到了多年不见的父亲来信,信里写的就是原文中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读到这里,确确实实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顿时眼泪盈满了眼眶,写下了《背影》。

-谈感悟-

朱自清与他父亲形成那样的矛盾关系,表面看似是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其实是因为老一辈的封建思想和新一辈的自由思想之间的摩擦与碰撞。

当然,他们的个人性格方面及一些人为因素也占了一部分原因。联系到我们现在,年龄每隔10岁的亲人之间,也存在着一些隔阂,父子之间常常也有矛盾产生。这时候互相理解很重要,并且我们要积极的去沟通、交流。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与孩子的人格是平等的,在问题面前,谁对谁错不能以年龄大小来决定,更不能一味的让孩子去认错。现代沟通工具有很多,但是不妨我们可以学学《背影》里面的父亲那样,用书信去和儿子沟通。在写书信的时候,会让自己很快的平静下来,而且会更细腻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让对方更加清晰自己的想法。相反冷战和坚硬的话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真的不能把遗憾留给最亲近的人面前。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小学课文(让我们重拾上学时的课文)(5)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共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