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自古多情伤离别

灞桥是一座古老的石头桥梁,最早由秦朝秦穆公建造于现在西安的灞河上,后来历朝历代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多次维修和新建。它是古代西安这个古代重要城市的交通要道,往东出城的必经之路。隋朝修建的灞桥在2004年的一次洪水冲刷中意外地显露出来被后人发现,现在的灞桥遗址实际上是隋朝修建的,被后来的唐宋二代使用了很久。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自古多情伤离别(1)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自古多情伤离别(2)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自古多情伤离别(3)

我们送别亲朋好友会送到火车站、飞机场,古人送别亲朋好友会一直送到灞桥这个地方才止步,并临别折柳相赠,祝福友人此去平安吉祥。“灞桥折柳”这个历史典故就是形容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意境,“柳”和“伤离别”最早联系起来的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形容充军征战沙场的壮士当初亲人送别时早春二月、杨柳依依、和风煦日,而今征战归来却是雨雪纷纷的另外一副景象,生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叹。“柳”和“留”为谐音,表达依依不舍挽留的情感,但是亲人不得不离开,那么折一段柳枝赠送,祝福亲朋在异国他乡宛如柳枝一样随遇而安、生根发芽。

其后经过历代墨客骚人妙笔的润饰,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尤其是隋、唐时期,经过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就被定格成为一种习俗。

因为太有名气,古代很多文人墨客诗赋画中都有描写,唐朝的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这是形容灞桥的交通要冲地位;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是感叹离别之忧伤;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李贺咏道:“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等等。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这就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有兴趣的朋友们去西安的话千万别忘记去缅怀体验一下这种思古之幽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