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权力和国际贸易结构(国家权力和国际贸易结构)

文献来源:Stephen Krasner.“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 edited by Jerry Frieden, David Lake and Lawrence Broz.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 pp.44-62.

作者简介:Stephen Krasner,斯坦福大学国际关系Graham H. Stuart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国家权力和国际贸易结构(国家权力和国际贸易结构)(1)

简介

在本篇文章中,克拉斯纳用一个国家-权力理论(state-power theory)来解释自19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实际上与霸权国的国家利益和政策密切相关。本文作者以对商品流通的开放程度来界定国际贸易结构。作者首先界定了四种与贸易开放程度有关的国家利益,分别是国民总收入、社会稳定、政治权力和经济增长。这四种国家利益与贸易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该国的潜在经济实力(以该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来衡量)。随后,作者根据体系内国家间潜在经济实力的分配情况,列举了三种类型的体系并分析它们贸易结构的开放程度,分别是由大量经济发达的小国组成的体系、由少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的大国组成的体系、以及由一个实力超群的霸权国家支撑的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作者认为存在霸权国的体系里,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更大。随后,作者对该理论假设进行了经验性验证,通过考察自1820年至今的国际贸易开放程度变化以及体系内霸权国的兴衰轮替,证实了该理论的解释力,而对于不符合理论预期的个别历史时期,作者认为还需要考虑到各国以往的国内政策对国际经济的持续性影响。文章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一、因果关系假设:国家利益、国家权力和国际贸易结构

作者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体系内追求不同的目标,与贸易开放程度有关的国家利益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国民总收入、社会稳定、政治权力和经济增长。这四种国家利益与贸易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该国的潜在经济实力(以该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来衡量)。

国民总收入与贸易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国际贸易体系的开放程度越高,国家的国民总收入越能提高。但是小国能受益更多。

社会稳定与贸易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国际贸易体系的开放程度越高,国家的社会越不稳定。但是小国比大国、不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所遭受的影响更多。

政治权力和贸易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作者以一国切断对外贸易联系的相对机会成本来衡量一国的政治权力,机会成本越高,则政治权力越小。在此背景下,大国和发达国家更能从开放的贸易中受益(唯一的例外,石油输出国)

经济增长与贸易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比较复杂但是总体而言,贸易越开放,越有利于小国、以及能维持技术领先地位的大国的经济增长。

随后,作者将体系内潜在经济实力的分配情况(以一国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来界定)与国际贸易体系的结构(以贸易的开放程度来界定)联系起来,列举了三种体系类型及其贸易结构特征。

第一种是大量经济发达的小国组成的体系,该体系会倾向于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结构。

第二种是少数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的大国组成的体系,该体系会倾向于支持封闭的国际贸易结构。

第三种是一个由实力超群的霸权国家支撑的体系,在该体系内,霸权国和小国都会支持开放的贸易结构,中等国家则不好预测,部分取决于霸权国的政策。霸权国可以利用象征性能力、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来诱惑或者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开放的贸易体系。

总体而言可以假设,霸权国实力越强,开放的国际贸易结构越有可能出现。

二、因变量:国际贸易体系的结构

国际贸易的结构有2个属性:行为属性和制度属性。国际贸易结构的开放程度可以通过商品的流通和各国的贸易政策来衡量。

第一个指标是关税水平,关税水平越低,国际贸易越开放,但是不能仅仅用关税水平来衡量因为还存在大量的非关税壁垒。

第二个指标是贸易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如果大部分国家的贸易在该国国民收入里占据比较高的比例,那么国际贸易越开放。

第三个指标是区域贸易的发达程度。区域贸易越发达越集中,贸易开放程度越低。

综合以上三个指标,可以将国际贸易结构变化划分成如下几个历史时期:

阶段1(1820-1879):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提高——关税水平低、贸易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该阶段美国不受影响,它未能完全加入国际贸易体系,依然保持了高关税政策。

阶段2(1879-1900):国际贸易开放程度降低——关税提高,贸易比例下降。

阶段3(1900-1913):开放程度高——关税水平基本不变,除了美国以外,主要国家的贸易比例都有所提升,贸易区域化程度低。

阶段4(1918-1939):封闭的国际贸易——关税水平提高,贸易比例下降,贸易区域化程度提高。

阶段5(1945-1970):开放程度高——(在非共产主义国家范围内)关税降低,贸易比例提升,贸易区域化程度降低。

三、自变量:国家间潜在经济实力的分配情况

体现国家间潜在经济实力分配情况的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经济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占世界投资总额的比重。综合以上4个指标,可以发现自19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2个霸权国:英国和美国。自拿破仑战争至1913年,英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贸易国家,1880年之后,它的地位逐渐衰落。美国在一战之后成为最主要和最发达的经济实体,但是直到二战之后它在世界贸易和投资总额中占据的比例才达到英国在1880年的水平。

四、检验假设

在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基础上,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正确,作者考察了自1820年至今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以及体系内霸权国实力的变化,认为除了1900-1913、1919-1939、1960至今的三个时期以外,其余的历史时期都符合本文的假设。历史显示,在英国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之后,英国依然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而美国直到自己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之后才开始支持开放的国际贸易,并且在其霸权地位衰落之后也依然在维持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据此作者认为,本文的理论假说还需要做一些修正。

五、修正假设

作者认为,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之所以没有与霸权国的兴衰完全同步是因为受霸权国国内社会利益团体的影响,该国对外实行的政策和建立的制度,除非被重大危机证明已不再适用,否则将会继续施行或维持下去。因此,本文的假设依然成立,但是同时需要考虑国内因素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编译:施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