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字之难首在态度(学记念终始典于学)

苏门学宫《学记》第二段原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学字之难首在态度?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字之难首在态度(学记念终始典于学)

学字之难首在态度

苏门学宫

《学记》第二段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里的“念终始典于学”一向为理解难点,尤以“典”为难中之难。不过后世形成了“典学”一词,运用广泛,这对我们正确理解这个“典”字,大有助益。

根据360百科“典学”词条:

典学,汉语词汇,指经常勤学。出自《书·说命下》。

《书·说命下》:"念终始典于学。" 孔颖达 疏:"念终念始,常在於学。"这是 傅说 勉励 高宗 学习的话,后因称皇子或帝王致力于学为典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广陵王 某,孝友温恭,慈仁忠恕……讲求典学,礼必从师。" 宋 杨万里 《贺皇太子九月四日生辰》诗:"典学光阴璧不如,简编灯火卷还舒。"《清史稿·礼志八》:" 雍正 三年八月吉日,诏言:'帝王御宇,咸资典学。朕承庭训,时习简编。'"

…… 清 顾景星 《序》:"以绝人之姿,加典学之力,及其成就,岂有量际哉!"

由上述引文,既然“典学”是指“经常勤学”,那“典”就是“常”的意思,这也是郑玄、孔颖达等大多数学者的理解。我国《学记》研究第一人高时良先生在其《学记评注》中对“典”字的释义为:“清刘光蕡注:‘典,主也。’据刘说,则‘念终始典于学’,便是‘念其终始,而知其无不统于学,则终身之所主定矣’。郑玄注:‘典,经也,言学之不舍业也。’经就是常的意思。南宋辅广、元吴澄、清姜兆锡、任启运、汪绂、简朝亮都说‘典,常也’。《广雅·释诂》亦训典为常。常就是‘不舍业’。按:‘典’义从主从常都通。‘念终始典于学’,意思是始终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评注》,第12页)其中“按”为高时良先生的意见,可见对“典”,比较认可的为“主”、“常”二说。尤以“常”说,为更多的学者和辞书所采用。

然而,笔者以为,用个普通的“常”字,好像尚不足以体现出“典”的高贵和不凡之处。“典学”和一般的学习应该是有区别的,它应该高于、甚至远远高于一般的学习,否则也就没有必要用“典学”一词了。

而“典”如果指书籍,则为“经典”;指仪式,必乃庄重之“典礼”;若指人的气质、风貌,则是高贵、脱俗的“典雅”。由此可见,“典”总是指高层次、上乘的东西。以此类推,“典学”也必指上乘的学习。

实际上,后世“典学”多指皇子和帝王勤勉于学,这上面引文中已包含了这一内容。另清朝的乾隆皇帝,甚至为上书房题写楹联:“念终始典于学 於缉熙单厥心”。这里的下联,取自《诗经》中的一句名言;而“典学”,则来自“念终始典于学”中“典于学”的简化。清朝的皇子、皇孙就“典学”于宫中的“上书房”,故乾隆有此一联,以鼓励皇族子孙们勤勉学习,修炼德行。

当然,“典学”一词,除了形容皇家,后来扩展到亦可形容“文人雅士”、及达官贵人“子弟”的学习。总之,“典学”成了“学习”这一事物的最高雅、最上乘的表达法。这就像“儒商”一词,乃为形容“商人”的最上乘境界和最高褒奖一样。

上面引文中的《书·说命下》,就是指《尚书》的《兑命》篇“下”。原文如下:

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菲说攸闻。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惟说式克钦承,帝招俊义,列于庶位。”

《尚书》的《说(兑)命》,记录的是商朝武丁时“举于版筑”之间的名相“傅说”,与商朝的中兴之主“武丁”之间的对话。《兑命》分上、中、下三篇,这是引自“下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前面,是武丁说他遵从他过去的老师甘盘的教导学习,但学习进步不大,现在希望傅说能好好帮助他学习,于是傅说便回了商王武丁这段话。

该段的核心意思是,要“学古”、“事古”,“学于古训乃有获”。如果不学先圣先王,国家能千秋百代的,我傅说没听说过。——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菲说攸闻。”那么怎么学“古”呢?就要谦逊、勤勉…… 这样“修为、道德”才能“积于厥躬”,亦即“积累于你的身上”。再者,“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其意思是:教人和自我学习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因为“教学相长”);始终念念不忘“典于学”,那么你的道德修养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增长。

“典于学”的原出处找到了,根据其上下文及《兑命》全篇,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典于学”或说“典学”的可能涵义。

第一,傅说特别强调“学古”,而“典”的本意即“典籍”,所以这里的“典于学”,肯定含有学习“前代典籍”的意思。——亦即“典于学”,其主要的“学习内容”,一定是前朝前代留下来的文字“经典”。

第二,学习的态度,要谦逊、勤勉、庄重、认真…… 因为“典”本就有“庄重”之意,而谦逊、勤勉则是傅说的原话。笔者又加上了“认真……”,总之一切形容认真刻苦学习的好词,都可以囊括在这个“典于学”之下。

第三,傅说所面对的“学习者”是武丁,商朝“君王”,身份尊贵。而后世用“典学”形容的“学习者”,亦皆身份尊贵,不是王侯及其子弟,就是达官贵人及其子弟,再就是文人雅士。且后世“典学”的学习场所,亦多是飘满“书香”的清净、脱俗之地,这我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不难见到。想来当年的武丁王,也应该有一个庄重、典雅、素净的学习场所吧?

第四,在《兑命》“中篇”中,傅说向武丁进献了三个兴国之策,一是分封治国,二是任贤为官,三是庄严祭祀。关于祭祀改革,原文为“黩于祭祀,时谓弗钦。”意思是轻慢对待祭祀,这叫不敬。由此推测,武丁听了傅说的劝告,在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祭祀典礼上应该是庄严、隆重的,以示“敬学”。故此,傅说这里用的“典于学”,还应该包括天子视学或祭拜先圣先师时的隆重、虔诚礼仪。

藉以上的细致分析,那么为什么傅说要用“典于学”,而不仅仅是“念终始于学”,即只是笼统地强调要始终念念不忘学习,也就跃然纸上了。“典于学”三字,其中的“深意”,也许被笔者挖掘到了?通过我们上述不持任何先入之见的分析,看来傅相的这个“典”字用得深,用得精,用得妙啊,傅说不愧乃古代的大贤者也!

不过,这样一来,高先生以上列举的关于“典”字的“主”、“常”二说,就显得苍白、一般了。但对持“常”的“不舍业”说,笔者还是很赞同的,——因为这里的“典于学”,确实含有“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勤勉于学”的意思。

而也正因为傅说的“念终始典于学”含有这么宽泛的意思,所以后世在引用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转引:既可取其一义,亦可取其多义,甚至可以引申出去,合理地赋予其新的意义。像后世的“典学”一词,就融合了以上多重意思。而《礼记·文王世子》中则专讲了举行“天子视学典礼”,典礼要从头至尾(始终)“认真、虔诚、庄严、隆重”地进行,不可有丝毫一个环节的马虎。这也叫做“念终始典于学”,请见原文:

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终之以仁也。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这一大段《文王世子》中的天子视学,典礼过程的大致进程为:先敲鼓聚集太(国)学生,而后天子驾临,然后祭祀先师先圣;再去“东序”,施养老诸礼;最后至“宗庙”,登歌《清庙》,跳《象》和《大武》,——它们都是《诗经》中的篇章,颂扬先主圣德的。待众人歌舞毕,天子最后对参加典礼的公侯伯子男及众官员说:“你们回去,也在东序举行养老礼!”以示孝道。这也是表明典礼以“仁”结束,尊老爱幼为“仁”。

整个视学典礼宣扬了“礼乐、美德、孝道和仁义”,有始有终,即“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且“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亦即整个视学典礼,从头到尾,至始至终都被非常小心、谨慎、虔诚、认真地进行,可谓一丝不苟,非常庄严、隆重。

《文王世子》的这段末尾,这一“天子庄重视学”的过程,被引《兑命》之语,形容为“念终始典于学”。很显然,这个评述“结句”,取的是上面笔者挖掘的“典于学”之意义“第四”——学校的隆重祭祀大典,具体针对的是“太(国)学”(一般都将这段原文翻译成“天子视察太学”,故笔者只好沿用)的“天子视学典礼”。当然,这里的“典于学”的“学”,是指“学校”;而“典”,则指“典礼”。

此处还需要加一笔的是,最新发现的战国“清华简”《说命》中,是没有“念终始典于学”这句话的,这应该是《说命》存有不同的版本之故吧。

“百度文库教育专区”署名“子居”的《清华简<说命>上篇解析》中云:“……这一分析,同时还可以印证李学勤先生于《说命》的说明部分所指出的‘《礼记·文王世子》、《学记》所引《说命》,以及《缁衣》另引的一条逸文,则不见于竹简本,这应该是由于《说命》的传本有异。’”笔者认同这一说法。

现在我们集中来分析《学记》中引用的“念终始典于学”。它的前面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即君王要“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学”,笔者以为更确切地说,应该理解成是“办教育”。结合《学记》上段即首段内容:“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以判定,第二段里这个“办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指“办学化民”。鉴于当时的国家正规教育就是“国(大)学”,所以《学记》这段的“教学为先”,笔者理解,应该是说:古之王者,首要的政务,就是优先“办国学以化民”。

另这里的“教学”一词,与我们现代的“教学”概念之间,应该是存在交集的,它含有“教育、教学”等多重意思。我们结合本段“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一具体的语境,它是从建立国家的王者角度所说的“教学”,——由于“教学”通常是以“办学”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校”,“教学”便无法进行。因而,国君想要“教学为先”,就必须先办“学校”;而国君也最有这个办高质量学校的实力!这也辅助证明了,这里的“教学”,更多地实含“办学”的意思在里面。

鉴于这里的“教学”,主要应指国君“办学”。又《学记》乃专门论述“国学(古代大学)”的专篇,所以这里的“办学”,具体应该是指国君办“国(大)学”。

《学记》中的“典于学”,其“学”我们定位为“国学(学校)”,那么前面的“典”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典”定义为“典礼”,好像远远压不住阵脚,也体现不出前面的“国君办学”,“教学为先”。——因为国君就“念终始”个国学“视学典礼”,那是很难办好“国学”的。当然,国学的“天子视学典礼”,也要像《文王世子》中所要求的那样庄严、虔诚地举行,但这远远不够。所以这里“典”字的涵义,需要大大扩充出去,要求我们挖掘、引申出其“合理”的新意义。

让我们重新回到“典”字上,去了解它更多的含义和用法。对于“典”字,大家通常知道的意思是:典籍、大典、典雅、字典等等。其实“典”还可以做动词用,乃“主持、主管”的意思。比如《尚书·尧典》中有“命汝典乐”的字样,意思是:命令你主管音乐。再比如,“典试”,即主持科举考试之意;“典狱”就是主管监狱的意思,还有官名叫“典狱长”,甚至解放前还用。

而当我们知晓了“典”的这一重不太为人所知和注意的意思后,《学记》中“念终始典于学”中的“典”,也就迎刃而解了。——这里的“典”若按“主持、主管”的意思解释,那么“典于学”就是国君“主管国学(学校)”的意思。而一个王者“始终念念不忘主管国学之事”,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隆重视学国学”,那么其“办国学”、“教学为先”的目的,自然更容易达到。

《学记》“念终始典于学”这句,更漂亮点可以翻作:国君始终念念不忘躬亲国学(学校)之事。“躬亲”只不过为“主管”的更文雅表达。而这种理解和翻法,显然是对《兑命》中宽泛之“念终始典于学”意义的灵活引申和合理赋予新的意义。——说白了,其实《学记》作者是将“天子视学”,扩展为“天子主管国学之事”,它实际是将作者熟悉的儒家经典《文王世子》中的有关内容和引用,作了合乎逻辑和符合新需要的“作者个人发挥”。笔者通过抽丝剥茧,“悟”到了这一发挥。也许笔者把握住了《学记》这一原文的精髓和真正含义所在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