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

在小县城里看到还有背着背笼进城采购的人,我们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山路陡峭崎岖,在靠人力运输的年代里,无论是肩扛还是挑担,都极为不方便,于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发明了一种适合山路行走的运输工具——背笼。

这种竹制工具,开口较大呈椭圆形,自开口到腰部逐渐缩小形变呈方形,这种形状一直延续到背笼的底座。这种结构既能保证稳定性又能增加货物的容量。另外还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背着背笼行走的时间能解放双手,在负重上山下山的过程中手上可以拿着拐杖,不仅可以省力也可以增加行走的稳定性,或者在向上爬坡的时间手扶着路边的岩石或者树木,安全又省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休息,因为背笼的特殊结构,在山路上休息的时间直接往山坡上一靠就可以了,不用找平坦的地方将货物放下,也省去了负重起身时所耗费的巨大力气。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1)

网络图片

我自小在山里生活,一天不是上山就是下山,背笼也是常见的农用工具,对于这些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我记得后来再大些就去了城里上学,工作,走的都是平坦的水泥路,稍微远一些便选择坐车,在公路没有硬化之前,我回老家是需要坐船的,下船后需要爬一段很长的山路才能到家,每次到了家门口就已经气喘吁吁,碰到炎热的夏天则是满身大汗。后来公路硬化,水运逐渐被淘汰,乘车回老家直接到了家门口,爬山这种活动也渐渐与自己的生活远离了。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2)

网络图片

我迷上登山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还得从在莞城漂泊的日子说起,那个时候初到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总想站的高一些,看的远一些,无奈城市的楼房也是一楼更比一楼高,目之所及范围皆有限,于是经人推荐,南城的水濂山首先勾起我的兴趣,看了地图路程并不远,周末踩了个单车就过去了。山下是一个较大的人工湖,湖面上漂着各种形状的小游船,宽阔的环湖路上有步行的,有踩单车的,游人如织。夹在人群中的我并不知道哪条路能够顺利到达山顶,就随意选择了条路往上走,在我的思想里,想要登上山顶,往上走才能接近目标。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3)

穿过荔枝园之后,路的两旁都是一些我没见过的植物,低矮茂盛的灌木杂草还有高大修长的乔木,还有盛开的野花,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时值深秋,但俨然是盛夏的样子。森林里特殊的清爽味道让人沉醉,即使在攀登的过程中大汗淋漓,肌肉酸痛,也觉得不枉此行。登上山顶,呼啸的凉风吹过脸庞,好不惬意。只是在我的想象当中,山的那边应该是层层梯田,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然而呈现给我眼前的还是零星散落的工业区,还有被另一座山遮挡的远方。那时候我初到陌生的城市,到了周末就无事可干,爬水濂山成了我最多的选择,既打发了时间又能锻炼身体,上山的十几条路全被我走个遍,就这样我彻底对登山上瘾了。

虽然喜欢登山,但大多数都是些不知名的山头,三山五岳这类名山都没有去过,是当下的遗憾也是未来游玩的目标。不过这么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也算是去过几座名山。蒙顶山、骊山、武当山、麦积山等。每一次的攀登都有不同的见闻,无一例外都是自己关于青春的记忆。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4)

午子山

我回忆这些年第一次登有名的山还是在2012年的夏天,那时间高考刚结束,一个好兄弟在四川上学,恰逢他已经考完试只剩下实践课程,有大把的时间陪我一起玩。于是便买了入川的车票,出发的时间遇上了连雨天气,火车刚刚入川便开始走走停停,到了半夜就直接停在山洞里了,虽然是夏天,由于空调的温度调的很低,把人冻得瑟瑟发抖,我对座的老太太乐观的冷的是在受不住了,直接站在座位上把窗帘裹在身上,让人既感到怜悯又感到滑稽。熬了一夜到天亮火车才开动,十来个小时的车程硬是折腾了二十来个小时才到站,下车后的我早已疲惫不堪,按照我兄弟给的路线我直奔火车站西广场坐公交车到城西客运站,因为我到终点才下车,上车后也就放松下来了,起初还有精神看车窗外的风景,可是不知何时我趴在椅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还在庆幸车还没到终点站。让我惊吓的是拿在手上的手机不见了,座位四周都找不见,我想手机不见了该怎么办?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暂且不说,我还要到另一个城市才能见到我的兄弟,没了手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找人就如大海捞针一样。在慌乱中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问一下司机师傅,当时司机师傅就问我电话号码多少?我感觉到我的手机会失而复得,我如实地说出了号码后,司机师傅用他的手机拨通了我的号码,熟悉的铃声在司机操控台旁的收纳盒里响起。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成都这座城市的美好形象一下深入我心底,下了公交车后我第一时间就给司机师傅发了一条表示感谢的短信。

下了公交后立马转乘了去雅安的车,车窗外不断闪过成都平原富饶的景象,车辆慢慢驶进了山区,隧道多了起来,迷迷糊糊就睡着了,醒来时已经到了车站,我的兄弟早已在车站等我了,恰好那个时间他的一个舍友搬出去住了,宿舍空出一个床位就给我安排了,为了欢迎我的到来,听他舍友说他早上还特意将宿舍里外都拖了一遍,我那兄弟也是细心幽默之人,特意让我出去吃饭之前上称量一下体重,保证我走的时间不能瘦了!

雅安因为多雨又被称为“天漏之城”,正因如此,远的近的山峰时长都是雨雾缭绕,仙气飘飘的样子,遂产生了上去看看的想法,我的兄弟告诉我不着急,过两天他们有个实践活动,要去蒙顶山上逛一圈,到时间带着我一起去。先带着我在城区转着玩,奔腾怒放的青衣江,气势恢宏,架在江上的廊桥是我第一次见,晚上在灯光的映衬下五彩斑斓,格外漂亮,引得我直奔桥上去观看,走近一看发现桥上除了有通行的功能外还配有商铺,逛得开心的我还买了不少特产带回了老家。

在和他们的聊天当中得知,蒙顶山是四川的三大名山之一,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根据史料记载,蒙顶山是是茶树种植和茶叶制造的起源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风景秀丽,更令我向往一探究竟,我的兄弟是茶学专业,蒙顶山上的万亩茶园正是完美的实践基地。上山的那天我就混在他们包的面包车里边,为了帮我逃掉门票,大家让我蹲在中间座位下边,用身体帮我掩护蒙混过关,换得了一次免费游玩名山的机会。

景区的云雾很浓,随着山中的细风缓缓飘动,犹如在仙境中穿梭。忽然在前方有一个黄色的庞然大物在茶园里若隐若现,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加快步伐走进一看,原来是一只巨大的人工茶壶矗立在那里,壶嘴还源源不断的有水流出,壶嘴下方还有个巨大的茶碗接着水。景区门口出现这样的建筑,正是向我们这些游客宣示这是一个以茶而名扬天下的大山。因为间隔年代过于久远,各个经典的精髓基本都忘记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皇茶园,平坦的山坡上,栽种整齐的茶树形成蜿蜒的茶带盘旋在山腰上,漂亮又壮观。天盖寺的千年古树让我记忆深刻,十二棵千年古银杏树高大挺拔,遮天蔽日,要两个人才能合抱住。而闻名于外的千年茶树却是另一番景象,主杆还没有一个成年人的手臂粗,给人一副老态龙钟,奄奄一息的样子。不过这几棵茶树正是蒙顶山名扬天下的开国功臣,任时间流逝,后辈如何人才辈出,他们的功勋都无法被磨灭,我人生第一次登名山,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风景,而是蒙顶山上的一副对联——“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5)

引用网络图片

历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近代的双十二事变,都是骊山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描绘,不断地在课本上看到关于骊山的故事,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对骊山产生了向往。有时候缘分就是很奇妙,我所读的大学正好就在骊山脚下,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就是去爬骊山。我们是走石榴园的小道去的,绕到华清池的背后,然后一路直上,民国时期的战斗机、坦克等武器还摆在那里供游人参观。兵谏亭上的岩石四周为了安全加装了铁索,游客们为了感受当年委员长的遭遇,千百次的攀爬之后变得光滑细腻。上到老母殿还能看见仙风道骨的修道之人,一股厚重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周幽王点起烟火的烽火台早已随着历史的岁月化作尘埃,后人在山顶上重新筑起高台,重现历史。登上这烽火台最大的感受就是风大,向远方眺望,渭河如一条逶迤的长蛇横亘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站在这高台上确实能给人带来一种居高临下的王者气势。上骊山的次数多了,有幸见识过一次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景,临近傍晚,平原的远处呈现出一幅苍茫模糊的画面,夕阳在接近地平线的刹那间,红艳的夕阳在披上一层朦胧的纱衣,这不正是我们传统中国红的颜色吗!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6)

骊山盘山公路

前些年正月里的某一天,我们去湖北办事回来正好路过十堰,高速上一路上都是武当山的宣传广告牌,我们一行人就合计着趁此机会就上山去看看。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与典故而名扬中外,从小不仅在教科书上能看到它的名字,各类武侠影视剧中关于武当的描述更是不计其数,作为名门正派的代表,名震江湖的豪侠也是人才辈出。在明亮光环下又带着几分神秘,更是令人神往。 那时候我刚20出头,正是火气旺盛的年纪,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走在景区门口有几个售卖棉大衣的小贩提醒我说,山上雪大,很冷,建议买一件棉衣御寒。我望了望晴朗的天空,觉得这肯定是他们售卖的套路,于是略带调侃地说到,那雪应该是大得很啊!估计都封山了!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7)

武当山

令我没想到的是,买过门票后,还要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大巴车才能到达登山入口,车子在盘旋的山路上不断前进,车窗上的水蒸气愈发浓厚,我能感觉到外边的气温是很低的,果不出我所料,下车后就打了一个寒颤。心想着上山后运动起来就不会冷了!我们是乘坐缆车上山的,随着缆车的上升,我俯瞰下方,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了,呼啸的风吹动着白雪,犹如一张巨大的幕布随着镜头波动。漫山遍野整个被白雪覆盖,任何的奇峰异石都成了白色,等我上到金顶时,我被冻得嘴巴都歪了,说话都有点磕巴了。金顶上的两只仙鹤在寒风中挺立对视,丝毫不被风雪所撼动,金顶上的鎏金铜被千百位虔诚的游客抚摸得闪闪发亮。我能想象到被冰雪覆盖的武当山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冰雪世界,可被被这浓雾所笼罩,我也没了这眼福!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8)

游武当山时的大雾

在外闯荡两年后我决定回乡发展,从激情高昂到一地鸡毛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心灰意冷的我想出去散散心,刚好一个兄弟要回天水,我就跟他一起去转一圈,顺便路上帮他开车,天水属于典型的南北过渡地带,境内既有寸草不生的荒漠地带,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到了天水就一定要去麦积山,而麦积山最有名的就是“麦积山石窟”,因为其主峰形似麦垛而得名,山上有自后秦时代开始建立,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里边有许多构思巧妙,神情各异,栩栩如生的雕像,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我一个外行虽然看的只是热闹,但也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站在麦积山上远望,尽收眼底的是绵延起伏的群山,因为山上生长着大量的常绿针叶乔木,即使在严冬,也一反我们对西北荒凉的印象,呈现出苍劲有力的生命之绿。我们走到一座寺庙之前,我那兄弟跟我说到这里的神很灵,我去年许的愿都已经实现了。在他的建议下我也虔诚地许下心底的愿望,只是已经过去三年了,我的愿望还在我的心底压着!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9)

麦积山

我所游历的名山也就这寥寥的几个,而这些名山早已被历代的文人骚客用绝妙精美的文字歌颂,我只能用简单粗劣的文字描述我与它们的缘分。我在痴迷爬山之后,我常去的山头都是些不知名的山,同样拥有别致的风景与视野,有很多只是跟历史或者“神仙”无缘而已。就如同我们攀爬高山之巅一样,会有幸遇见别致景色,会视野开阔,思想通透。错的并不是登山路口的选择,而是选择的路到达不了高山之巅,人与人之间讲究缘分,人与山水同样讲究缘分!

曾风华正茂的16位青年(曾立志走出大山的孩子)(10)

麦积山

我记得在某个清晨,我站在山头迎着朝阳,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执念于山另一边的风景更好,为此翻过很多山头,几乎都失望而归;就如我总寄希望于明天更美好,却不曾有惊喜走来,平平淡淡是常态,轰轰烈烈也一直渴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