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的禁忌和副作用(谁说过了保质期就不能吃)

各国的禁忌和副作用(谁说过了保质期就不能吃)(1)

研究指出,平均每个欧洲人每年浪费约123千克食物,且其中80%属于可食用的食物。(图片来源:资料图)

【欧洲时报网】欧盟委员会下属的联合研究中心8月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平均每个欧洲人每年浪费约123千克食物,且其中80%(约97千克)属于可食用的食物。

供食用的农产品从田地运进消费者的厨房,竟然填充了垃圾箱。现在应该改变人们这种浪费的恶劣习惯了,尤其是全球尚有成千上万人食不果腹,需要依靠救济来艰难度日。

欧盟各国从政府到民众都采取措施降低食物的浪费,就在2014年,欧盟还举办“欧洲反食品浪费年”。

过了最佳食用期 吃也没问题

避免食品浪费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期限到达前及时消费掉。但其实过了“最佳消费”期,只要不难吃,也完全没有问题。

在众多欧盟国家,超市里销售的食品被贴上各种“最佳食用时间”标签。消费者往往受干扰,误以为过了最佳食用时间的食品就不可再食用,因而造成大量浪费。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有15%到20%的食物浪费是因为消费者错误理解了“最佳食用时间”而引起的。

比如鸡蛋,保存鸡蛋的最佳环境是恒温。只要买来的鸡蛋本身没有坏,将它们储存在恒温之下,是不会变质的。之所以把鸡蛋放进冰箱,并非因为需要低温,而是因为那里有恒温。这就意味着鸡蛋只要保存得当,就永远都不必扔。

为了避免消费者因把“最佳时期时间”和“可以食用”画上等号,从政府层面设定行业新规是不可避免的。

去年7月1日,欧盟正式提出议案,准备取消部分食物的“最佳食用时间”标识。这份提案建议欧盟在其成员国范围内统一移除某些可以长期储存而不会变质食物的“最佳食用时间”标识,这些食品包括干面、大米、茶叶、咖啡、蜂蜜、干奶酪等。

法国今年4月1日开始执行食品新标识码规定,新规定取消了“最佳消费限期”(DLUO)标示,代之以“最低耐藏限期”(la date de durabilité minimale ,缩写为DDM)。后者的含意是“食品能够食用,无损于身体健康,但已丧失部分品质。”

例如,已过期因而失去部分香味的咖啡、过期因而变干,不再可口的糕点。凡在出售时没有预先包装的食品,例如新鲜水果和蔬菜、酒精饮料、面包房产品、一般在出炉24小时内消费的糕饼和一些甜点,都不必标示“消费限期”。

保质期过了 只是口味略不同

一般而言,制订食品的“最终消费期限”(DLC)是出于维护公众健康的目的。但吃了过期的食品真的会有害健康吗?法国“消费者协会”的《消费指南》杂志(Que choisir)曾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实验选取了10种食品,根据各产品的耐时性,对它们跟踪3次“过期后X天”(X在1到21之间)分析,检验结果发现,上述10种食品虽然全都已经超过标示的“最终消费时限”,口味质量虽有些下降,但均无有害变质,没有任何一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问题。

其中,公认最难保险的三文鱼也经受了检验,在过期7天后仍然没有产生有害物质。相似的实验数据在开启包装后的食品中也能发现,当然保存条件十分重 要。一周后只有鲜奶油(la crème fra.che)的微生物质量开始变化,其它食品均保持优质水平。“约三分之一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质量出现问题,但是大多数食品在保质期后都可安全食用,不 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影响。”

事实上,早在2013年,法国一些企业用了最简单的对比试验——给法国本土和海外省以不同的DLC标示同一种食品。尽管法国2013年禁止了这种行为——证明了适当宽限食品的最终消费期限并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任何威胁。

“Charles”和“Alice”两种品牌自己出售的果品上,给海外消费者确定的时限比本土消费者多出2个月,一些其他品牌甚至延长了70天。迄今为止,法国海外省没有发生经常性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一些分析者认为,一些食品工业制造商蓄意为其产品制订出过分短促的生命时限,因为这里不存在任何规章,一切都是由生产者自行确定。尽管这对于消费者的健康更有保障,但其中也恐怕不能排除有营销方面的考虑。

法国消协因此主张根据不同产品重新确定保质期,以免浪费。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终消费期限”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也别太相信企业们的自我标准。

食品吃不完 慈善不挺好的?

浪费食品的不止消费者,从生产阶段到消费阶段,浪费现象就已经存在。

法国前蔬菜生产联盟主席安吉丽克·德拉埃抱怨,商家在收购产品时对菜农执行苛刻的标准:“2008年,欧盟关于水果和蔬菜的大多数量规已经废止。可是我们这里各大收购公司各自都立了更苛刻的标准……有瑕疵的水果和蔬菜没法卖,稍有斑点或尺寸不合格就拒绝收货。”

在法国,多余的食品常常没有渠道捐赠或者不愿捐赠。巴黎一家面包铺店主表示,他很想在慈善事业上尽力,但无奈地说:“天天将卖不完的面包和点心白白扔掉,真让人于心不忍,可是没有哪家协会来负责收集!”

但法国政府正在试图改变。法国参议院4月10日审议马克隆法案期间,全体一致通过了允许超市把未售完和仍可食用的食品食物交给协会分发给穷人的措施。

这项法案允许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零售商店设立一项组织协议,在遵守食品安全的条件下,收集未售完和仍可食用的食品食物,然后交给一家或数家食物济助协会。到明年7月,这些超市将全部签订协议。违反协议的,超市经理还将面临两年监禁和7.5万欧元的罚款。

英国的食品捐赠早就有了成熟的模式。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引发就业危机,也催生了慈善机构“汤厨房”。19世纪,汤厨房被济贫院取代。发展到今 天,食物援助机构的形式和规模愈发多样化——从学校的“早餐俱乐部”到面向流浪老人的“送餐服务”,为现代英国的不同群体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另一些“变废为宝”的对待食物的方式在英国逐渐兴起。去年12月,在英国的西约克郡新开了一家特别的餐厅,名叫“真正的垃圾食品计划”。这家餐厅出售的食物全部由即将被抛弃的食材制成,顾客们吃饱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想付多少钱都可以。

餐厅创始人是一位厨师,名叫亚当·史密斯。开这家餐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浪费。在史密斯的鼓励下,23岁的Gabby Holmes今年也卖起了“垃圾食品”。她在平日里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一到周末,她就戴起了围裙,利用从垃圾箱里回收的垃圾当起了厨娘兼侍应生。

在德国,为了避免太多可食用的食物沦落到进垃圾堆的命运,民间组织自发推广几项创意措施,比如将多余的食品放在马路上的公共冰箱。全德约有一百个类 似的食物分享站,其中一半设有冰箱,其余的只有放置食物的层架。运作方法非常简单,只要你有多余的食品,都可以拿出来与陌生人分享。

德国一些餐馆从一个创新的角度处理食物问题:他们直接与农夫合作,供应超市拒卖的“丑”蔬果所做成的美食。在这之前,太大、太小、形状太奇怪的马铃薯无法放到超市的架上,只能任由它们在田里烂掉。

“狗食袋”打翻身仗 打包带走没啥丢脸

傲娇的欧洲人曾经认为打包是一件很失身份的事情,因为“羞于”打包而造成的食物浪费给“骄傲”的欧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中国日报网报道,在法国,多数顾客都不敢要求打包,因为餐厅老板会认为这是“在侮辱他们的菜”。在英国想要打包剩饭,也需要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 还经常会出现以下场景:一个英国人站在柜台前,一只手捂着嘴,低声在和服务员说着什么。原来,他想要一只打包盒,用来装他吃剩下的食物。

好在现在消费者们多少已经有所变化。

多数法国人承认,打包是环保的正确做法。但法新社指出,法国人毕竟是法国人,想要推广打包观念,得有人站出来改一改“狗食袋”这个名字。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法国酒店及餐饮业工会(UMIH)已与一家餐饮打包袋生产公司签订了协议,后者将为法国餐馆量身定做打包用品。UMIH鼓励联盟旗下的4万家餐厅和1万家旅馆使用外带餐盒,打包客人吃不完的食物与没喝完的酒,并准备将其在全法国推广。

UMIH副主席让·土伦表示,他们决定给“狗食袋”改个名字,叫“美食包”,袋子上还会印上口号,比如“这些食物真好吃,我要回家吃完它!”,“谁说我是小气鬼?不,我是环保美食家!”

据新华网报道,经济的不景气使得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产生显著影响,变得更节俭,并且吃剩菜的家庭比例显著提高,从52%上升至58%。与此同时,“狗食袋”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逐渐提升。

如今,虽然大部分英国人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但不断变化的环境已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食物浪费的严重性。面对全球粮食危机,英国民众中出现了对 食物浪费的反省,不少英国人也减少了外出就餐的次数,并开始将多余的美味食物用打包盒带回家。很多餐馆与协会都加入到推广打包盒,打击食品浪费的行列中。

(编辑:陈思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