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无昏君(清朝不同于前代)

清朝从入关前开始算总计有12位皇帝,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历经296年。

可以说清朝的政治是比较清明的,无昏君暴君,原因之一是清廷对皇子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来看清朝皇帝统治的特点。

01 清朝皇帝的三个特点

清朝的皇帝有三个很大的特点:

第一,他们在位时间都比较长,清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盛世,康乾盛世总共134年,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相比而言,文景之治才40年,光武中兴32年,贞观之治23年,开元盛世38年,洪武之治31年,永乐盛世22年。

清朝皇帝无昏君(清朝不同于前代)(1)

第二,皇帝整体素质较高,没有暴君,没有昏君。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末期甚至是中期都有昏君或暴君出现,先秦太多了,我们不讨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之后,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秦二世是有名的昏君也是暴君。汉代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看他的统治时期想杀谁就杀谁的气势,就知道他还是个暴君。汉成帝也是个只知道宠幸后宫的昏君,后来的时代里也很多,清朝之前的明朝最为严重,昏君暴君辈出,最著名的是到处打仗的明武宗,30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喜欢做木匠活的明熹宗等等。清朝有暴君吗?我找不到,昏君呢?也不容易找,有特点的皇帝真不少,比如,道光皇帝节俭到令人震惊。乾隆皇帝爱文玩,古玩字画爱盖各种印章,也爱写诗。

第三,皇帝的平均寿命也是比较高的,清朝皇帝活过60岁的有很多,乾隆号称“最长寿的皇帝”,他活了89年,在位60年,当太上皇3年。清朝皇帝的平均寿命52岁,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43岁。寿命很重要,寿命长,则继承人年长,有成熟的执政能力,朝政不会有大的混乱,这一点也是清朝政治相对清明,明朝朝政相对黑暗的原因之一。

02 中央集权制对皇帝要求很高

中国自秦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政府的权力很大,皇帝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但这制度有一个前提,就是皇帝的素质必须高。一旦出现低素质的皇帝,他很难把握时局,很难控制朝政,更难处理好与大臣的关系。

清朝皇帝无昏君(清朝不同于前代)(2)

秦中央集权制示意图

如果皇帝很小,没有执政能力,就会出现不断地内斗。

比如,东汉时期皇帝多短命,造成小皇帝即位,没有任何执政能力,只能任用外戚,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又用宦官夺权,朝政日非,越来越差,才会有“黄巾起义”,才会有“董卓之乱”。

如果皇帝基本素质不高,就会出现社会更大的动荡。

再比如,西晋出现了有名的“低智商皇帝”司马衷,他被身边有野心的贾南风皇后所利用,祸乱朝政,引来了为争夺皇权的“八王之乱”,也最终使得西晋走向灭亡。

如果皇帝素质不高,也有办法挽救朝政,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为了维持朝政的正常,尽量减少执政错误,国家建立之初还是有一些制度上的安排的,有丞相或宰相对皇帝的制约,有大臣对皇帝的谏诤,还有廷议对皇权的制约。

丞相或宰相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助手,他们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对他们的建议是比较尊重的。汉代丞相如果不同意皇帝的诏书,可以“不奉诏”或者“封还诏书”,《汉书》卷四十二记载:汉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如意,周昌怒而相争曰:“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唐代将宰相的封驳制度变得更加完善,皇帝的旨意不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得称诏敕。

唐代的谏诤制度也长期起作用,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被我们传为佳话。

可历史上像汉高祖、唐太宗这样高素质的皇帝并不多。

03 清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问题极其重视,清朝的皇子不好当,学习安排很紧凑,学习生活很艰苦,一年也放不了几次假,不像明朝的皇子,大多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学习安排也有,也是请有名的老师讲课,但培养出随心所欲的学生的时候较多。

清朝皇子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严”,一个是“全”。

先来看“严”。

历代皇帝对教育皇子的要求是“不妨过严,将来皇帝长成自知也。”

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清朝皇帝无昏君(清朝不同于前代)(3)

道光皇帝其实挺严格

清朝的皇帝和整个朝廷都很重视教育,有本书叫《老太监的回忆》,讲到了道光皇帝的故事,书里说:道光皇帝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大阿哥”—奕纬,一次,他读书心不在焉,老师跟他耐心地说:“阿哥好好读书,将来当皇上。”奕纬很直言不讳地说:“我要是当了皇帝第一个杀了你!”这老师当然很生气,很快去告诉了道光皇帝,皇帝火冒三丈,叫来了奕纬,越训斥越生气,控制不住就踢了他几脚,没想到踢到了要害,不久就死了。

这个故事《清史稿》里并没有,真实性是存疑的,但它至少说明了一点:道光皇帝对皇子的教育非常严格,皇子的学业也是皇帝最关心的国家大事之一,它事关这个王朝的未来。

皇子们每天早上5点进上书房,到下午4点放学,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不变。一年间除了端午节、中秋、万寿节、皇帝的生日、皇子本人的生日可以放假,总共只有5天。皇子们从6岁上学到15岁,苦学9年。

清朝皇帝无昏君(清朝不同于前代)(4)

皇子们学习的地方

再来看“全”。

内容广泛,文武兼修。

清朝皇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将皇太子和诸皇子培养成能文能武,满汉文化兼备,既熟知四书五经,又精通国语骑射;既有治国之术,又能领兵打仗的栋梁之材。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康熙明发上谕:“朕谨识祖宗家法,文武务要并行,讲肄骑射不可少废。故令太子、皇子等课以诗书,兼令娴习骑射,即如八旗以次行猎。”

(1)学习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皇帝会挑选精通儒家文化的大臣当皇子们的老师,学习《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

读书的方法是:老师读一句,学生们读一句,反复读上百遍,再将前四日的生书读百遍,隔五日一重复,如果没背会,还要罚抄写,跟今天的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区别。

清朝很多皇帝的汉字书法造诣极高,比如乾隆皇帝,他一生在文化事业上做出过很大贡献,《四库全书》就是要求修撰的。乾隆还喜欢写古诗,他一生写过四万三千多首诗。

清朝皇帝无昏君(清朝不同于前代)(5)

清朝皇帝们的御笔

(2)满文也是必修课。毕竟他们是满族,《清史稿》中记载他们有专用的满文教材,与学习汉文是一样的严格,今天还有很多康熙、雍正、乾隆留下的满文朱批,乾隆皇帝与满族大臣之间用满语直接交流,与前线将领的通信也是用满文写成。嘉庆、道光、咸丰的满文也很好,清朝末期,皇子们对满文越来越没兴趣,学得很不好,因为其实用性差,后来变成了保持满洲人身份的一种象征。

(3)学习骑射,皇子们每天都有骑马、射箭的课程,定期还要进行打猎以检验学习成果。即使是到了清朝末期“骑射”依然很重要。不论皇子们成绩怎么样,至少起到了锻炼了皇子们的身体的作用,让他们大多数人能身强体壮,这也是清朝皇帝平均寿命长的基础。

除了学习这些,还会补充其它的知识,康熙皇帝时比较重视西方的科学与技术,还曾带这皇子用望远镜观察过日食。康熙还教皇三子学几何学,他晚年还让皇十五子、皇十六子跟着西方传教士学习知识。到了宣统皇帝时,宫里来了个洋教师——庄士敦,可见清廷也比较重视西学。

04总结

清朝的政局是比较稳定的,原因也是清廷对皇子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当然这也有秘密建储的制度相配合的原因,更多的还要归功于教育。

清朝对皇子们的严格教育造就了皇帝们的很全面的知识结构,也造就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治国才能。9年紧张、规律的学习生活也让皇帝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也是他们普遍勤政的重要原因,这就是清朝政治比较清明的关键。

与明朝皇子们的教育水平相比较,高下立判。

如果明朝对皇子是快乐教育或者有些就不教育的话,清朝是严格地应试教育,要考是学生的治国水平。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个朝代的巨大差异。


参考文章:

霍玉敏著 清朝的皇子教育及特点 [A]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6年第2期(总第91期)

赵尔巽著《清史稿》

信修明著《老太监的回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