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

说起日本陆军的进攻套路,大家脑海里肯定会浮现神剧中的场景:一个鬼子军官跳出来,拔出武士刀往前一指,嘴里大叫"托斯寄给"(突击的意思),然后鬼子兵挺直着胸膛,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一窝蜂的往前冲,然后就被神勇的男女主们劈头盖脸的子弹和手榴弹打的满地找牙。那么在真实的战场上,日军的进攻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来给大家简单总结一下:

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1)

挺起胸膛冲锋的日军

一、步炮协同作战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龙文章对日本人的步炮协同有一个颇为生动的总结:步兵冲完,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这个战术确实不咋样,但其中还是有技术含量的。首先,日军需要发动进攻时会尽最大可能集中技术兵器。正面战场上,除了山炮、野炮、迫击炮、掷弹筒这些小口径火炮外,还会将师团一级的重炮临时加强到一线,形成几倍几十倍的炮兵火力优势。很多抗战老兵回忆,日军步兵进攻前,炮兵已经把中国军队的阵地犁了几遍,很多士兵被震死震晕或者活埋。敌后战场上日军特别善用小口径火炮,特别是92式步兵炮本来就小巧轻便,还可以拆卸开由步兵背负机动,八路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几门几十门火炮围攻。

其次,这种看似步炮脱节的战术,可以减少己方炮火误伤。这也是不得已为之,由于日本的无线电通讯技术落后装备数量也有限,信息交流不畅,步炮协同极其困难。而且有前车之鉴,在苏日诺门坎战役中,战场瞬息万变日军步炮信息交流迟滞或根本交流不上,经常造成步兵冲击途中被双方炮火夹击的可笑场面。

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2)

步炮协同对日军来说并不容易

二、类似“三三制”的步兵进攻阵型

很多军迷都知道,我军步兵有一套独特的三三制战术,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基本战术是:三个人一个小组,三个小组一个班,三个班一个战斗群,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 呈三角阵型。无论是人、小组、班、战斗群都,呈三角站位,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既不怕密集火力,也有足够的冲击力。

其实,追根溯源,这种战术极有可能是我军对日军步兵进攻战术的学习和改造。日军在进攻时,分队是最基本的作战单元,一般13-14人,分为4个小组(班),3个步枪小组和1个机枪小组,3个步枪小组排成斜线,小组间互不影响射击,机枪小组位于在最前面小组侧面,既能快速突进又能随时火力支援。但是在《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孟烦了在缅甸看到日本人在丛林里依然排三角队形,就有点食古不化的意思了。

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3)

日军的三人小组

三、进攻时的“军容”

在面对火力虚弱的中国军队时,日本人是很讲究“军容”的。虽然日军操典明确要求,在接近轻武器交战距离后,应提高速度和降低姿态。但在实战中,中国军队很多时候完全没有火炮支援,轻重机枪一开火就会被日军火炮或者掷弹筒消灭,步枪由于质量差或者保养差300米外就很难命中目标,另外也不敢露头和日军对射比枪法,早期日军普遍射击技术高超,人人都可以胜任狙击手(美军的评价)。

抗战早期,中国战场上都是经过长年艰苦训练又深受“武士道”洗脑的老兵,经常可以看到300米外挺直胸膛,端着刺刀,排着严整队形,嘴里喊着“万岁”疯狂冲锋的日军,一副不怕死的样子,对中国军队心理是极大的震撼。当然,到了1943年以后,日军精华损失殆尽,新兵就没有这么不要命了,各种闪转腾挪、匍匐前进,就顾不上什么“军容”了。而且吃亏长记性的中国军队也倾向于放日军到200-250米距离再开火,弹药不足的八路军甚至敢于放到100米才开枪(这么近的距离最多开3枪就该拼刺刀了)所以有“三枪”八路之说。

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4)

日军发起进攻

四、白刃突击

根据日军步兵操典,在接近地方主防线200米左右,在压制敌方火力后,步兵应开始白刃突击。日军在日常训练中特别重视拼刺刀,一方面白刃战可以彰显“武士”的勇敢,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子弹。日本人的拼刺技术绝对是世界第一,1938年“张鼓峰”事件,苏日刺刀战伤亡对比:苏110人:日4人,交换比28:1.这可是战斗民族,身高、力量远胜日本人,而且苏俄也重视近战,他们的枪刺术可是威震欧洲,结果就打出这样的交换比。日军对付中国军队特别喜欢白刃战,因为中国军队火力孱弱,日军轻易就可以突破阵线,进入他们最喜欢的白刃战环节。

说白刃战日军以一当十一点都不过分,日军把拼刺刀作为士兵的基本训练科目,长年累月高强度训练练就了及其纯熟的技术。而反观中国军队,北洋时期还重视拼刺,有一套中西结合的“北洋刺”技术,但是到了民国,受德国军事顾问近战靠“冲锋枪 手榴弹”决胜的影响,中央军基本不练拼刺刀。在这里必须夸一下地方军阀里的西北军、广西军,他们重视白刃战,虽然训练水平远不及日军,士兵吃不饱穿不暖,但是西北军长城抗战、七七事变用大刀把日军砍得心惊肉跳;广西军在石牌战役高家岭战斗中,双方近千人在狭小的山岭上展开刺刀战,广西军士兵杀红了眼对于日军的刺刀不躲不挡直接反刺,双方刺刀在同一时间刺穿对方,这是同归于尽的打法,不到10分钟日军伤亡数百人,第一次在白刃战气势上崩溃,狼狈逃窜。

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5)

日军的白刃突击

五、“猪突”攻击

“猪突”即像野猪一样勇往直前冲锋。日军历来强调进攻,认为进攻是唯一的手段,其《作战要务令》要求部队将进攻意志“信念化”即使实力悬殊也应果断发起冲锋。这一招在中国战场屡试不爽,当需要中央突破时,日本人的战术是把兵力集中在狭窄正面,秘密集结,不用炮火准备,以密集队形突然发动全速冲击,士兵们高喊口号,身边的战友被击倒也全然不顾,这种冲锋所形成强大的动能和惯性是缺乏重火力和连发火力的中国军队绝对挡不住的,有经验的一线指挥官在突破阵线后会马上组织向两侧发动侧击和卷击,缺乏训练的中国军队因害怕被截断退路往往惊慌失措放弃一线阵地,继而造成全线溃退。在太平洋战场上即便火力强大的美国也没少被这种战术突破阵线(《血战钢锯岭》中日军就用这一招把美军赶下山崖。)

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6)

《血战钢锯岭》中日军猪突进攻

六、迂回包抄战术

日军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倾向于在战斗中广泛使用迂回包抄一战术,1938年的《作战要务令》明确规定,“进攻的主要目的是包围敌人,并将之歼灭”强调在正面进攻同时,侧翼包抄兵力越强,越出其不意,歼灭敌人成果越明显,这一点对于日军的教范、条令、作战思想、理论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二战期间,迂回包抄已经成为日军的一种教义,神圣不可侵犯。在中国战场上,几次大的战役日军都很好的贯彻迂回包抄战术,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淞沪会战中杭州湾登陆包抄中国军队后路致使全线溃退)。但再好的战术一旦教条化就会变成绑手绑脚的桎梏,日军在苏日诺门坎战役中,正面没希望就一再发动侧翼包抄,但是由于沙漠地带地形千篇一律,迂回的部队总是迷路,而且苏军有发达的空中侦查技术,只能夜间迂回,往往是走上半夜找不到敌人,再走半夜返回阵地,除了一身疲惫毫无所得。

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7)

日军杭州湾登陆

七、热衷夜战

日俄战争期间,在辽阳会战中,日军第二师团利用夜晚悄悄爬上弓张岭,一举击溃俄军一个师的防御,使得这个反复争夺数日,伤亡几千人的高地轻易易手,这是日军第一次发动师团级的夜袭,从此夜袭近战成为日军的惯用战法。日军发动夜袭常常不实施火力准备,以便达到突然性。为了练成这一招,很多日军部队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练习夜战技术,包括侦查、潜伏、引导、联络、冲击路线的选择,清除障碍物等等,日本陆军是二战期间夜战能力最强的部队,在中国战场尤其喜欢夜袭,以为中国军队缺乏训练,不知道如何应对,容易惊慌失措放弃阵地,更可悲的是很多中国士兵因为营养不良患上夜盲症根本没有夜战能力。

苏美两军则在与日军的交手中发明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反夜袭战术。苏军会在夜晚来临时主动放弃一些次要阵地,这样就避免打夜战,等天亮再派部队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夺回阵地,这种小争夺战可以让新兵演练攻击战术,还可以反复杀伤日军有生力量,让日军有苦说不出。美军则制定了严格的夜间防御规则,日军一旦进攻,美军的照明弹会把黑夜变成白天,预设的重机枪会横扫阵线,所有散兵坑外直立物体都会被打成筛子,炮兵会把阵地前沿打成一片火海,日军上不去也下不来,天亮之后就在劫难逃。

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8)

日军擅长夜袭

八、步坦协同

日本由于工业基础比较差,其部队机械化水平远逊于欧美军队,装甲力量就更别说了,全国只有一个坦克师团,在各主要参战国中,也就比中国强。在中国战场上,日军薄皮大馅的豆战车们遇到了几乎没有反坦克手段的中国军队,可算耀武扬威了一把。中国军只有少量坦克、反坦克装甲车、战防炮、战防枪(最应该有的,不知为什么很少装备),实际上主要还是靠步兵用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玩命。亚洲历史上第一次坦克战发生在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出动了他们唯一的坦克师团,结果是几乎被全歼,先不说坦克性能有多落后,就在步坦配合上日军就闹出不少笑话,主要是联络不畅,坦克和装甲车没有通信器材,主要靠步兵用枪托敲打外壳传递信息,基本就是一战水平。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没有发动过一次像样的坦克战,美军有制空权制海权,炮兵火力凶猛,步兵也有巴祖卡这种反坦克利器,日军坦克基本只能做炮塔用。好的配合在作战中步兵能帮助坦克清除障碍物、扫雷、消灭单兵反坦克武器;坦克可以阻挡枪炮保护步兵,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为步兵开辟通道。然而日军经常是坦克打坦克的,步兵打步兵的,几乎没有配合。

打鬼子怎么打(鬼子在华作战的攻击套路)(9)

日军的步坦配合相当生涩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