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讲解(资本论疏草第一章)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案,本小节,共有十五个小自然段。】

起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案,商品二重性的含义。可见,单纯说劳动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不够,还得补充说里面涵盖这价值。这两句是总结前面的看法的。当然是为了和前面接上话题。】。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第12、13等页[30]。]【案,商品的二重性,其实是隐含着价值这个第三个东西的。马克思也在明确自己的学术地位。】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案,这里是总定位。离开这个枢纽,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在这里要较详细地加以说明【案,这是总论了。引出话题来。所以这必然是一部分了。】。

我们就拿两种商品如1件上衣和10码麻布来说。假定前者的价值比后者的价值大一倍。假设10码麻布=W,则1件上衣=2W【案,举例上衣和麻布说明。】。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讲解(资本论疏草第一章)(1)

上衣是满足一种特殊需要的使用价值【案,这里重点说的是使用价值。可以说是解释和使用价值相关的问题,将使用价值的问题深化。】。要生产上衣,就需要进行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案,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在这里当然就是做衣服的生产活动。这个做衣服可以换成任何一种生产活动。只要一谈具体话题,自然就涉及到特殊的问题了。】。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案,决定生产活动是什么具体形式的五要素。注意,生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案,这是从使用价值上引导而来的。制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是有用劳动。而劳动本身是与目的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生产劳动,必然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这样,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这就是说你的劳动是有使用价值的。你的劳动自然是有用劳动。】。从这个观点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案,劳动从效果看才是劳动。正如我们那些伟大的企业家们经常对他们住在合租房里,啃着馒头的员工说,不要告诉我过程,我只要结果。从有用性考察劳动,应该是不受历史阶段限制的。当然,没有效果的劳动其实就不是劳动,就是不存在的劳动。所以也是不会有回报的劳动。这里已经在含着劳动价值平均化的某些因素了。这一小自然段是在说使用价值决定于什么的问题。决定什么呢?决定于特殊的有用的劳动。】。

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同样,决定它们存在的劳动即缝和织,也是不同质的。如果这些物不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从而不是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的产品,它们就根本不能作为商品来互相对立【案,使用价值及其生产劳动因为不同而对立,其实这里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同而联系在一起。对立就是联系。】。上衣不会与上衣交换,一种使用价值不会与同种的使用价值交换【案,相同的劳动是不能交换的,同一不具备矛盾性。使用价值相同是不能互换的。同则排斥】。

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案,劳动分类的准则。】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案:使用价值创造了分工。通过使用价值的商品可以体现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是进步的表现。马克思这里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导入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案,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必要充分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案:古代印度公社。马克思晚年又去研究这个话题了。】。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来实现的【案;工人比较好理解。】。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案: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的,劳动产品才可以作为商品互相对立,即可以成为商品。商品这个概念本身就天然地包含了交换的概念,包含了另外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只不过是潜在地包含。犹如市场上一斤玉米天然地包含了多少斤猪肉,多少芹菜,多少土豆等等。在这小自然段,使用价值并不天然地包含商品交换价值这个因素。而将社会分工作为商品经济普遍出现的历史条件,却是我们很多人都稀里糊涂认可的。西方的经济学也很喜欢这么讲,仿佛古罗马也有资本家。中国汉代的卓王孙也是汉代版的钢铁企业家,比如卡耐基。】。

可见,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案,马克思这里将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等同于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案,使用价值只有是不同的才可以成为彼此交换的商品。】。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会里【案,一定要注意这个条件,要高度注意这个条件。即,社会的劳动产品是否主要以交换为其价值实现手段。简单说是不是全社会大多都开始买东西消费,而不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这个条件是观察价值规律是否成为社会的主导规律的最为重要的现象准则。】,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案,这里是对资本主义的肯定。商品社会促进进社会分工。因为生产者千千万万,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生产条件不同,但是都要生产和交换,那么其发展而来的使用价值所代表的社会劳动形式必然是千姿百态的,即发展处出大量的社会分工来。本自然的的意思,使用价值之所以体现分工是因为在商品社会中,其使用价值不同的质互相对立。——技术手段的进步——】。

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在这两种场合,它都是起使用价值的作用。同样,上衣和生产上衣的劳动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因为裁缝劳动成为专门职业,成为社会分工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就有所改变。在有穿衣需要的地方,在有人当裁缝以前,人已经缝了几千年的衣服【案,使用价值不是天然和社会分工相一致。】。但是,上衣、麻布以及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案,重点是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空气,水都是天然存在的。使用价值的生产活动有必然性。生产创造活动的必要性。】。因此,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案,基本是定义劳动这个概念了。那么什么是劳动?首先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你的劳动是否创造了使用价值?如果没有,那么肯定不是。其次是你的劳动是有用的。这个有用与否其实是相对的,总之是能够满足那个需要这个劳动的人的目的。而我们现在作为雇佣劳动者,那劳动对于被雇佣者来说其实是没有使用价值的。钢铁企业的员工并不需要钢铁。大量的奶农将牛奶倒入农田,原因就在这与这些使用价值,即牛奶对于劳动者来说是没有用的,因此这些劳动也得消失,奶就被倒入土地了。因此,使用价值和有用劳动其实是两个有交集但是内涵并不一致的概念,所以马克思这里是分开说的。只有处于交集中的劳动才是人类永恒需要的。这些都是劳动只为劳动的条件,人和自然物质之间的改变是内涵。两者结合,才可以是劳动。虽然你辛苦种了很多蔬菜,但是一场大水给冲了,你的劳动自然也就没有了。但是你是真的付出了。可是付出也归零。因为你的劳动并没有发生效用,没有被使用,所以,你的劳动,真实存在的劳动现在就消失了。这个概念是最为基础的关于劳动的概念。这段的核心:劳动,一切社会形式的人类生存条件。】。

上衣、麻布等等使用价值,简言之,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案,使用价值是自然物和劳动的两者结合。劳动只是一方面。】。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案,使用价值种,劳动,人的因素】,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案,物质因素。】。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注:“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物理学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结合和分离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产的观念时一再发现的唯一要素;价值〈指使用价值,尽管维里在这里同重农学派论战时自己也不清楚说的是哪一种价值〉和财富的再生产,如土地、空气和水在田地上变成谷物,或者昆虫的分泌物经过人的手变成丝绸,或者一些金属片被装配成钟表,也是这样。”(彼得罗·维里《政治经济学研究》1771年初版,载于库斯托第编《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名家文集》现代部分,第15卷第21、22页)]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案,劳动的本质就是改变自然而不是无中生有。自然力还是帮手。总之,不能离开自然来谈使用价值的创造。】。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案,劳动与财富,其实就是使用价值的关系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脱离劳动,也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这其实是两个条件。脱离了改造物质自然的劳动也是不创造社会使用价值的,就是社会财富。文艺生产,金融业,教育,咨询都是不改造物质的劳动,因而是不创造使用价值的。这里的使用价值是物质内容的社会财富。虽然再后来他们都是社会需要的劳动。他们只是依附于其他的具体创造使用价值的创造上的劳动才能发挥效果。也就是说上面的几个劳动类型,其实不独立的,依附性的劳动。这已经是社会分工领域的问题了。就目前为止,马克思还是将使用价值和具体的物质性劳动同一在一起的。之所以说上面几种劳动我们依然认可是使用价值,其依附性就在于也是说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不是独立完成的。上面的几种劳动也一起参与到里面去了。因此,他们是分享物质财富使用价值的份额。】。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31]【案,名言。马克思的话是对这句话的解读。这一小段 的意思,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威廉·配第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从事过许多职业,从商船上的服务员、水手到医生、音乐教授。他头脑聪明,学习勤奋,敢于冒险,善于投机,晚年成为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地主,还先后创办了渔场、冶铁和铝矿企业。马克思对配第的人品是憎恶的,说他是个“十分轻浮的外科军医”,是个“轻浮的掠夺成性的、毫无气节的冒险家”;但是,对于他的经济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百度百科资料)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讲解(资本论疏草第一章)(2)

现在,我们放下作为使用物品的商品,来考察商品价值【案,这是本小节的最后一部分,商品价值的部分。】。

我们曾假定,上衣的价值比麻布大一倍。但这只是量的差别,我们先不去管它。我们要记住的是,假如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码麻布的价值大一倍,那末,20码麻布就与1件上衣具有同样的价值量【按,举例子,20码麻布=1件上衣。】。作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实体的物,是同种劳动的客观表现【按,作为价值,不同的相同了。】。但缝和织是不同质的劳动。然而在有些社会状态下,同一个人时而缝时而织,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只是同一个人的劳动的变化,还不是不同的人的专门固定职能,正如我们的裁缝今天缝上衣和明天缝裤子只是同一个人的劳动的变化一样【案,一个人可以干不同种工作。实现不同的使用价值。据个人的例子比较容易说明问题,容易理解。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其次,一看就知道,在我们资本主义社会里,随着劳动需求方向的改变,总有一定部分的人类劳动时而采取缝的形式,时而采取织的形式【案:从个人上升到社会。如一个记者,也可以是司机。这个群体的人大多都是这样,一会开车,一会写稿子。】。劳动形式发生这种变换时不可能没有摩擦,但这种变换是必定要发生的【案,家务劳动和上班的劳动就是这样这是劳动形式在人类的分配问题。劳动变化形式的摩擦可以忽略。】。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案,这句话又似乎是突然插入的。而且类似的看法前面已经提到过了。抽象劳动的那里。这里有个潜台词,就是比如,虽然是一个人,比如一个女清洁工,下班还得回家做饭。虽然清扫城市街道和做饭不同,其实她都可以干,对她来说没有什么不同。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是对她的劳动能力要求其实是一致的,比如关注度,体力,思维能力等。这样,貌似是不同的劳动,其实是一致的。当然,一个女清洁工,忽然可以计算极难的数学题,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或者去做手术。肯定更不行,那就需要极为特殊的训练才行。】。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生产活动【案,不同点。】,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案,相同点。写作和当木匠也是有相似性的。当然前提是得量一样,承受强度一样。】。这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案,既然有形式,自然有本质。】。当然,人类劳动力本身必须已有一定的发展,才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耗费【按,劳动力本身的发展,就是劳动同一化的历史条件。】。但是,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按,这里再次强调,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所以在狭小的空间中纠结商品价值,肯定是有问题的。】。正如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极卑微的角色一样[注:参看黑格尔《法哲学》1840年柏林版第250页第190节。],【按,因为人是抽象的,可以一般化,而将军,银行家则不然,是特殊的,个别的。】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按,简单平均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形成标准是简单平均劳动力的耗费。不是按照学霸,天才的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容易被理解的。抽象的价值,其实并不抽象,并不是真正的虚无。它有着最大量的现实基础。只是我们忽略罢了。】。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按,有稳定性。】。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按,这里只是就劳动量来说的。简单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经验证明,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注:读者应当注意,这里指的不是工人得到的一个工作日的工资或价值,而是指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物化成的商品价值。在我们叙述的这个阶段,工资这个范畴根本还不存在。]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按,社会过程。这是说是比较复杂的因素决定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按:这小小自然段其实是再说为什么不同质的劳动可以同约成一样的劳动。这就为商品价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在开头谈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时候推出了抽象劳动仿佛这个概念真的是可以在空中飞行而不落地一样,在这里有了现实的基础。】。

因此,正如在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中,它们的使用价值的差别被抽去一样【案,为了价值,抽去使用价值。】,在表现为这些价值的劳动中,劳动的有用形式即缝和织的区别也被抽去了【按,同理,表现价值的劳动,也得把本来的劳动的有用形式,如这里说的缝和织抽去,即虽然是劳动,但是已经不能视如小结上面的自然段的意思。马克思在第一章的商品和货币的部分,大量使用这种在下一小节开头总结的办法,加强前后文的联系,同时对前文的内容总结。】。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是有一定目的的生产活动同布和纱的结合【案;具体劳动在这里是如何体现的。即怎么就算是具体的使用价值的劳动。注意,这是从使用价值出发的。】,而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案,作为价值的上衣,即上衣还是上衣,但是此时已经是表示作为价值了,不少作为使用价值了。使用价值的上衣,其思维是个别是个别,但是价值的上衣,这里有了个别是一般的意思了。具体来说这里就是同种劳动的凝结。使用价值的上衣所体现的劳动是具体的,如上面说缝,织等,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手工艺等等,但是这里的价值的上衣,就是人类同种劳动的凝结,】,同样,这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之所以算作劳动,并不是因为它们同布和纱发生了生产的关系,而只是因为它们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案,可以说这就是抽象的真正的意义,从同种劳动凝结角度讲,纱和布本身就是无关的。从语义上是对上句的意思的递进的解释。但是我觉着马克思的这句话是最为能说明问题的,是画龙点睛之笔。】。正是由于缝和织具有不同的质,它们才是形成作为使用价值的上衣和麻布的要素【案,劳动的质,不同的质是形成使用价值的要素。】;而只是由于它们的特殊的质被抽去,由于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即人类劳动的质,它们才是上衣价值和麻布价值的实体【案,抽去具体劳动之后,就自然剩下相同的劳动的质,这个质就是上衣和麻布的价值。价值实体就是价值,即不能再继续往下分析的意思。既然是人类共同的抽象物,自然不能在分割了。到此,得出具体就是一般,就是抽象的哲学结论。但是这个具体就是抽象,却还要经过一个过程,即要先抽去具体的具体,而留下具体的抽象。可见,在具体这里,也还分两个层次:具体的具体,具体的抽象。但是在这里,是经过了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形成的,即通过了交换这个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在此的上衣麻布同时作为抽象劳动的代表就不可能。再次,这个从具体的来的抽象,其实是从两个具体的事物的交换而来的。即麻布换上衣,进而来说其实就是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但是再未经过两个具体的 事物发生关系前,是不会有抽象的。另外,这个抽象是个全人类的抽象,只有两个具体的矛盾达到了这个级别才可能产生全人类的问题。在物理学中,情况自然会发生变化。在物理学中抽象,应该用普遍这个概念更为合适。当然这点还得在探讨。但是具体矛盾背后的一般性,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说具体的也是一般的,那本身就是因为众多的具体的事物已经发生了交集,彼此发生了矛盾。没有更为广泛的这个具体,那么具体成为一般就不可能。具体的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要广泛存在的,而且是要彼此发生交往的,发生矛盾的等等,总之必须处于联系中的具体。这样的,具体才可以成为抽象。换言之,具体的就是抽象的,一般的,那是因为抽象本就由具体而成。这小自然段,是写具体的劳动何以又成为抽象的劳动,成为价值。如果匆匆读过,马克思的这点就很容易被忽略过去。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认为抽象的就应该是无形的。特别是在被马克思一连串的抽象之后,更容易调到抽象就是无形的概念中。而就是这点,是得出后面货币的关键,如果露了这点,那么货币就得不出来了。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小自然段。里面的内容也很复杂。】。

可是,上衣和麻布不仅是价值,而且是一定量的价值【案,点出量的问题。】。我们曾假定,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码麻布的价值大一倍。它们价值量的这种差别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由于麻布包含的劳动只有上衣的一半,因而生产后者所要耗费劳动力的时间必须比生产前者多一倍【案,对本案例的解释。】。

因此,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案:使用价值的角度,有意义的使用价值,藏在商品中的,就是劳动的质。这是这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从消费者看就是这样。质是侧重点。】,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案:数量,抽象,商品,人类。这里点出抽象劳动的侧重点,即价值量。这里已经潜藏了价值量无限的问题了。也就是无上限地挣钱的意思。】。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案,这是更为通俗的解释。这里将具体劳动和劳动量对立起来。这个通俗的关于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就包含了后面延长劳动时间的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东西了。为什么资本家要增加劳动时间?那是因为在资本家这里你的具体劳动其实代表抽象劳动,是代表价值。而这个抽象劳动的价值,只有量这个计算标准。你的所有的具体劳动在老板那里全都被过滤了,只剩下劳动量,代表价值符号的劳动量。】。既然商品的价值量只是表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那末,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案:这是不同商品可以交换的直接原因。抽象劳动是根本原因可以说到此,两个不同的商品为什么能够交换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如果生产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劳动的生产力不变,上衣的价值量就同上衣的数量一起增加【案:这里开始进入计算公式了。这是劳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如果一件上衣代表x个工作日,两件上衣就代表2x个工作日,依此类推。假定生产一件上衣的必要劳动增加一倍或减少一半【案:劳动生产力发生增和减两种情况。】。在前一种场合,一件上衣就具有以前两件上衣的价值,在后一种场合,两件上衣就只有以前一件上衣的价值,虽然在这两种场合,上衣的效用和从前一样,上衣包含的有用劳动的质也和从前一样。但生产上衣所耗费的劳动量有了变化【案:解释。这是最基本的劳动量决定价值量的案例解释。】。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案:使用价值是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按,随着财富的增长,价值量却降低了。】。这种对立的运动【按,对立运动。物质财富和价值量的关系。】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按,二重性是根源。】。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案:生产力是具体的劳动。生产力,马克思这里不认为生产力是虚幻的,抽象的。】,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案,生产力的概念。】。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案,公式。】。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案:这句话很关键。这种貌似重复地方,其实很关键,并非重复。注意,我们需要重复的是,生产力不影响,表现价值的劳动。即代表价值的麻布和上衣的劳动。为什么?】。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案,马克思的答案。】。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案,这是关键,这是生产力不影响代表价值的劳动的关键。】。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案: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的关系。简单说生产力负责提高使用价值的数量,但是不负责提高和降低价值量。】。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案:生产力,劳动时间,价值量三者的关系。】。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案,这里从劳动角度说。】;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案,这里是小结了。从一切劳动开始是小结:生理学意义的劳动耗费形成价值,而特殊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和财富。而本小节正是讨论体现在商品劳动中的二重性问题。】。[注:第2版注:为了证明“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的和现实的唯一尺度”,亚·斯密写道:“等量的劳动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对工人本身都必定具有同样的价值。在工人的健康、精力和活动正常的情况下,在他所能具有的平均熟练程度的情况下,他总是要牺牲同样多的安宁、自由和幸福”(《国富论》第1卷第5章[第104—105页])。一方面,亚·斯密在这里(不是在每一处)把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同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的价值混为一谈,因而他力图证明,等量的劳动总是具有同样的价值。另一方面,他感觉到,劳动就它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而论,只是劳动力的耗费,但他把这种耗费又仅仅理解为牺牲安宁、自由和幸福,而不是把它也看作正常的生命活动。诚然,他看到的是现代雇佣工人。——注(9)提到的亚·斯密的那位匿名的前辈的说法要恰当得多。他说:“某人制造这种必需品用了一个星期……而拿另一种物与他进行交换的人要确切地估计出什么是真正的等值物,最好计算出什么东西会花费自己同样多的labour〔劳动〕和时间。这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一物上用去的劳动,同另一个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另一物上用去的劳动相交换。”(《对货币利息,特别是公债利息的一些看法》第39页)——{第4版注:英语有一个优点,它有两个不同的词来表达劳动的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创造使用价值的并具有一定质的劳动叫做Work,以与labour相对;创造价值并且只在量上被计算的劳动叫做labour,以与Work相对。见英译本第14页脚注。——弗·恩·}]案我们可以关注下这些注解中揭示的马克思的观点和前人的看法的联系与区别。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讲解(资本论疏草第一章)(3)

各个小自然段的内容提要:

1回顾前文,引出劳动二重性话题。

2举出1件上衣和10码麻布的例子

3使用价值决定于有用的特殊劳动

4使用价值相同是不能互换的。同则排斥

5使用价值体现了社会分工

6使用价值之所以体现分工是因为在商品社会中,其使用价值不同的质互相对立。

7劳动,一切社会形式的人类生存条件。

8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9一句话的过渡段,从使用价值到价值

10抽象劳动,也即人类劳动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另,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11这小自然段,是写具体的劳动何以又成为抽象的劳动,成为价值。

12一个案例解释

13不同商品可以交换的直接原因。即,商品的价值量只是表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那末,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不过是做个乘除的问题。

14使用价值固定下,生产力分不变,增大变小三种情况价值量的变化。

15 生产力,劳动时间 价值量的关系,即生产力只要有利于缩小劳动时间,就在缩小总价值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