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留守儿童真实故事(一封尘封被尘封几十年的信)

张体全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封几百字的普通来信,竟然在团中央机关及直属各单位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90后留守儿童真实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90后留守儿童真实故事(一封尘封被尘封几十年的信)

90后留守儿童真实故事

张体全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封几百字的普通来信,竟然在团中央机关及直属各单位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保守封闭的农村,撩动着充满了渴望的农村青年的心怀。张体全实在憋得难受。他决意要出去闯荡一番,看看淮阳县以外的精彩世界。于是,他约了几个伙伴,一起上了省城郑州。

城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城里人的穿着打扮,城里人的晨练,还有上下班时的自行车长阵……然而,城里也不是什么都好。最让他心疼的,就是那些城里人竟然会把许多书和刊物当废品卖掉。遇上有人卖旧书刊,他就把那些有价值的挑出来买下。就这样,当他结束了城市打工生涯返乡时,除了自己的铺盖卷外,还有打工期间他通过多种途径搜罗来的两大捆书刊。

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异,使体全深受刺激。虽然说现在的农民已经开始富裕起来了,然而,农村青年的精神生活仍然相当贫乏。他思考着,自己得为家乡人精神面貌的改变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思来想去,决定办个图书室。然而自己又掏不出多少钱来买书。一连几天他吃不好、睡不香。最后他鼓足勇气,给自己最信任的朋友——《中国青年》杂志写了封信。

群众工作部编辑刘秀芹这十几年来究竟阅处了多少封信,连她自己都说不清楚。作为曾经在农村工作多年、当过教师的她,被这封普通的来信深深揪住了心。在我们这个有2.2亿文盲的大国里,农村文盲和半文盲人数为2.19亿,农村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4.8年,这个数字,最少要落后日本82年,况且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数字还大大低于这个水平呢。在我国679个贫困县中,还有195个县、5788.5万人的年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许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他们期待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这位农村青年的建议很有价值,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将这封信编入内参。

团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对这封来信非常重视。团中央直属机关团委书记刘晓平看到了这份内参后,他意识到,这是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机关团委可以把这项工作承担起来,在团中央系统各单位的工作人员中开展捐旧书刊活动,还可以与河南淮阳建立联系,开展城乡联谊,既给农村青年送去精神食粮,又使机关同志受到国情民情教育。4月1日,他和团委干事小高赶赴河南,考察开展活动的可能性,得到了河南省各级团组织的普遍支持和响应,他们认为这是团中央机关的同志为基层各级团组织做出的表率,他们表示也要发动团员青年、干部职工,为农村青年提供精神食粮多办好事、实事。大家还一起研究了在活动中协调行动的具体方案,最后确定以团中央机关团委提出的“送上几本书刊,献上一片爱心”为主题,上下协同,积极配合,步调一致,共同搞好这一活动。

由一封普通的农村青年的来信而引发的一个意义深远的活动,就这样自上而下地从团中央直属机关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一封满含深情的致机关全体同志的信,贴在了团中央机关大楼里。信中写道:“……我们恳请您,为了提高青年乃至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也为了我们自己那颗对青年火热的爱心,伸出您友爱的手吧,积极加入到捐旧书刊的行列中来。”

活动通知一张贴出来,从团中央机关大楼到各直属单位,一股捐书热潮铺天盖地而来。

团中央书记处领导对团委发起这项活动非常重视并做出积极响应。第一书记宋德福同志对团委的同志说:等忙完了“五四”这一段,我要挑选一些适合农村青年的书,亲自送到团委来。书记处书记张宝顺同志要求一定要把这项意义深远的活动抓好抓实,并带头捐了书。李克强同志把自己捐的书刊专门送到了团中央国际部团支部书记的手中,洛桑同志则对所捐书刊的内容挑了又挑,选了又选。刘奇葆同志还在捐赠的书刊上为农村青少年题写寄语。统战部长、全国青联秘书长俞贵麟同志在出差之前,特意把捐献的100多本书刊送到团委。学校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袁纯清同志把一套全新的《中华少年风采录》也捐献了出来。其它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和机关的干部职工也都毫不示弱,踊跃捐献了书刊。

许多同志捐完书后,又给团委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希望这项活动能够经常化、制度化。团委采纳了这些意见,决定今后做个专门的箱子,固定在一个地方,以便于大家随时捐献。

与此同时,在各直属单位,捐书活动也如火如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教工团总支,给每位职工发出一封感情真挚的信,还专门设点收集旧书刊,半天时间就收集1000余册。中国青年报社团委除了做好旧书刊的捐献活动,还将在京郊建立固定联络点,为基层长期服务。中国青旅集团总公司团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团委,在在各自党委的支持下,发动团组织和党组织、工会,一起来做这项工作。刚刚开业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团委向全体员工发出了“伸出您友爱的双手,把爱洒向人间”的倡议,并将活动分为“宣传发动、全面落实、集中收集”3个阶段,以此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中国青少年出版社团委,发动全社编辑人员捐献自己写作、编辑的书刊,并请他们在书上写上对农村青年的祝愿。中国青少年读物发行总公司以公司和个人名义捐助新书刊4000余册。

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团员青年以及广大干部职工,对由本社的一封读者来信而引发的这项活动表现了极高的热情。团支部贴出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公开信,提出要以此为动力,在全社上下树立起为青年办实事的工作作风。正副总编辑全都捐了书,荣获全国优秀新闻集体荣誉称号的中国青年杂志社《农村青年》编辑部,将此事视为自己份内的事,集体向农村青年捐赠了许多农村致富技术书籍。

7月初,代表着团中央直属机关全体同志一片爱心的3万余册书刊,已由团中央直属机关的团干部亲自送到河南。如果说捐旧书刊的活动是一份答卷,那么,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团中央系统3000名干部职工的答卷都获得了满分。

因为,每一份答卷都是用真情写就的。

[附]

农村青年欢迎旧书刊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刚步入校门不久的乡办小学教师,我曾在大城市做过工,在那里我从旧摊上和亲友那里收集了两大包书画杂志,回到家里,就像一了锅,比我们队长开会唤来的人还多。小孩抢夺看小画册,年轻人贪婪地翻看书报杂志,上年纪的和不识字的啧叹着精美彩画,还要摸一下那光滑的画面。看着乡亲们,尤其是年轻人那种“久旱逢雨”的看书劲,我的心几天不能平静。从此,我家送书的、借书的络绎不绝。青年人通过书报杂志,看到外面世界很精彩,他们的心不安起来、跃跃欲试,设想着干点什么。有些人的坏毛病不见了,言语中透露出时代的气息。不难看出,现在农村青年多么需要新时期的精神食粮啊!

大城市有的单位和个人把看过的书报杂志和画册当废品卖掉了,实在太可惜。于是,我想能不能邮寄到乡村来再利用呢?编辑同志,能不能借贵刊一席之地,向广大城市青年朋友呼吁一下?盼求得到支持和帮助。

河南省淮阳县齐老乡中心小学 张体全

中国青年的其它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