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的老龙门阵通远门的传说(重庆江北盘溪藏着一座近2000年的汉阙)

最近几天,断断续续下着雨,63岁的李隆荣和妻子仍然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准时从位于南桥寺金色年华小区的家出发,走路40分钟到石马河街道的香炉湾,一个几乎没有人的荒芜处打扫一座亭子。夫妻俩在附近搭了一个简易凉棚,中午就在这里做饭,守着不远处的亭子,直到晚上才回家……守护这座亭子,二人已风雨无阻地坚持了36年。

这座鲜为人知的亭子里究竟藏着什么“玄机”?日前,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来到石马河街道玉带山村区石门合作社香炉湾一探究竟。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通远门的传说(重庆江北盘溪藏着一座近2000年的汉阙)(1)

李隆荣(左)老两口和汉阙合影

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路不好找,记者导航前往,从江北区盘溪一支路拐进一条小路,越往深处路况越不好,常有大货车出入。下雨导致路面泥泞,行车略有些困难,七拐八绕后来到一片荒地,远远就能看见一颗高高的黄葛树,树下一座红墙青瓦的建筑若隐若现。走近了一看,是一座四方亭,墙上有一块2001年立的碑:“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盘溪无铭阙”。

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了解到,盘溪的无铭阙,坐南向北,因无铭文,故称无铭阙。2000年,列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原本是没有亭子的,为了更好保护它,198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重新修建了一个汉阙保护亭,将其封盖其中,免受风雨侵蚀。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通远门的传说(重庆江北盘溪藏着一座近2000年的汉阙)(2)

盘溪无铭阙

打灰扫落叶是日常看守的开始

得知我们来,老李从裤兜里掏出钥匙,解开门锁。

推开大门,无铭阙屹立在正中,目测有三米多高。无铭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体雕刻的图案,由于时代久远,阙身上的图案并不十分清晰,但是大致可以看出左面雕刻的一人首蛇身的形象,此像双手上举,捧一圆月,月中一蟾蜍,应是女娲捧月。阙的右侧,是一个白虎衔壁图。抬头观察,上方四个角原本应刻有角神,已经被风化了。

老李拿起扫把轻轻扫了扫阙下方掉落的灰。“现在灰少些了,以前每隔两三天这地上都是灰。有专家来给汉阙‘打过针’,防止风化的,所以现在掉得少了。”说完,又拿起抹布擦了擦墙上挂着的“看守人注意事项”牌子上的灰和蜘蛛网。

日常的扫灰还算好的,比较麻烦的是亭外那棵黄葛树。“树叶掉得多的时候,我们两个人扫了三个小时。”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通远门的传说(重庆江北盘溪藏着一座近2000年的汉阙)(3)

老两口每天都要给无铭阙四周打扫干净

当成花园 主动种植花草树木

曾经也住在附近的蓝大妈,正好路过,见门开了,也紧跟着进去参观。蓝大妈告诉记者,老李夫妻俩在这里守了很多年,一般人想看老李不开门的,除非是得到区文管所的许可。

参观完,老李拿出锁,把大门锁上,然后又将门往里一推,留下一道5厘米左右的门缝。“里面潮,留个门缝通气。”

围着汉阙保护亭种有一圈植物,桂花树、桃子树、石榴树、枇杷树……各种花草树木。老李的妻子夏清琼指着右边一棵枇杷树说:“前几天枇杷熟了,结了十几颗果子,我全部摘了。”我们问她甜吗?她一只手捂着脸,咧着嘴笑:“有点酸。”

这时候一旁的李隆荣唤夏清琼到另一边,拉起石榴树的一枝丫:“你看,石榴也结果了。”“今年的果子没有去年结得多,主要是黄葛树遮阳了,石榴树光照不够。”夏清琼转过身,激动地跟记者形容石榴树开花的场景。起初,我们以为这是区文管所要求他们种的,后来才知道,这些园艺都是老李两口子主动种主动修剪的。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通远门的传说(重庆江北盘溪藏着一座近2000年的汉阙)(4)

无铭阙周围都是老两口种的各种植物

成为看护人 最初每月10元工资

李隆荣是当地人,从小就知道这里的无铭阙。“小时候哪里懂这些,只听老一辈人讲这是很多年前的文物,不让我们去爬。”1982年,老李结婚后跟妻子在无铭阙前方100米处建了3间土墙房,两口子务农为生,这一住就是几十年。

老李至今还记得,原本汉阙就立在地里,本来有两块,另一块损坏倒了,听说被抬到博物馆里收藏起来了,剩下的这块就毫无遮挡地立在荒地里,1983年,无铭阙修保护亭,老李说当时大家都去围观,为了避免修建的过程中有损坏,汉阙被三床棉被包裹着。保护亭修好后,因为住得近,区文管所就聘请老李做看护人员,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10块钱。“也就相当于我卖两挑菜。”老李说。每月10块钱,持续了大概10年。后来涨到200、500、800,直到现在的1000元。

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处得到证实,老李从1983年看护无铭阙至今已有36年,现在是按照每年一签合同。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通远门的传说(重庆江北盘溪藏着一座近2000年的汉阙)(5)

无铭阙大门上的雕塑

防止有人破坏 每天都要盯着

反正就在家门口,平时打扫打扫清洁也没什么,让老李感到压力大的是防止有人破坏。这里曾经是石门到玉带山的石板路,过往的人很多。“根本就离不得人,每天都要盯着,怕有人破坏。”

曾经有人深夜途径这里,拿起一把锤子把墙上一块介绍无铭阙的碑砸坏了,老李赶紧报警,警察来把人抓走了,但老李却懊悔不已,剩下的一些碎片都没舍得扔,一直堆放在老屋。老李指着门的右侧那面墙:“你看,就是这,原本跟左边一样,也有一块碑。”

这之后,老李更是加强了警惕。晚上睡得更轻,只要有点动静就要起来看看。哪怕外出办事,都要请亲戚朋友来帮忙照看,不敢有所懈怠。很少看到他们夫妻两人同时离开,一个不在,另一个就会留下来。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通远门的传说(重庆江北盘溪藏着一座近2000年的汉阙)(6)

老两口打扫无铭阙四周

防止有人放炮 除夕夜全家值守

有破坏的,也有把这里当成神庙来烧香祭拜的。“最怕烧香、放炮,尤其是春节期间。我们春节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老李说,哪怕是现在搬走了,每年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女儿女婿就会开着车送他们过来,一家人就在这里守着过除夕。

2017年,老李搬进了南桥寺的新家。搬家那天,夏清琼一边搬行李,一边回望着无铭阙哭。“那时候我们妈还在世,我拉着妈的手,一路走一路哭,舍不得我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也舍不得这无铭阙。这么多年来既把它当孩子一样守着、护着,又把它当自家花园一样打理着,哪里舍得分开。”说着说着,夏清琼就眼眶湿润声音哽咽了。

不少文物爱好者到这里来拍照,夏清琼都会请他们帮忙拍一张留存。“现在我们家里就有很多爱好者拍的照片。”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通远门的传说(重庆江北盘溪藏着一座近2000年的汉阙)(7)

盘溪无铭阙

看守无铭阙 一守就是36年

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获悉,政府已明确规划围绕汉阙进行保护利用,以汉阙为中心打造汉阙公园,目前周边正在进行道路规划建设,未来将形成开放式的公园。

老李说,公园建成后,无论今后是否需要他看护,他还是会每天都来。“我看了一辈子,已经成了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保护好文物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要让他们能亲眼看到这些历史。”老李并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但就是这份平淡的信念,两口子坚持了36年。

古代诗词里,从来都不缺“阙”的身影。“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遥思汉阙雨新晴,天际微云夕吹生”……那些汉阙如诗如歌,无论在博物馆,还是在田野间,都无声地吟诵着波澜壮阔的岁月之歌。挂在无铭阙保护亭外墙窗框上的牌子,写着“爱护文物保护设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字迹模糊,摇摇欲坠。但是老李两口子拿着扫帚清扫、围着亭子种花草的背影,会鲜活地存在于时代的足迹里。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通远门的传说(重庆江北盘溪藏着一座近2000年的汉阙)(8)

老两口看守无铭阙36年

新闻多一点

1939年专家判定它身份

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塔楼状装饰性建筑,通常建于道路两旁,作为城市、宫殿、坛庙、官署、墓陵等入口的标志,以加强整个建筑群的隆重感。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说起无铭阙,不得不谈及一个人,他叫常任侠。

记者从江北区文管所获悉,1939年,常任侠时任中央大学教授,对中国乃至亚洲的艺术考古有一定研究,他那时正带领团队在江北做沿江考察。一位姓唐的体育教员跟常任侠说,看到江北有座石头上面刻着东西,花里胡哨的。

常任侠带人来考察,发现这石头不寻常,从考古方面判定,石阙建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是东汉的石阙。

常任侠在《战云纪事》一书中记载了这座阙的样子:阙为石质,砂岩(青砂石),本为东、西双阙,东阙已在历史上倒塌,残石20世纪50年代清理出土,由重庆市博物馆收藏。现存为西阙,仿木构眷顶,高3.86米、面阔1.10米、侧面0.62米,下部呈梯形,面阔上宽0.78米,下宽1.1米,上部呈喇叭形,正面宽度逐级递增。

根据古时修筑阙的背景,一般将阙分为两种。一种为宫阙,阙后是宫殿,是身份的象征;另一种为墓阙,阙后为墓。考察队在阙后挖下去很深,连砖头都没有挖到,没有宫阙,更没有墓阙,但专家根据地理位置和环境判定,是墓阙的可能性大一些。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吴娟/文 钱波/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