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捕鱼的注意事项(热评疯狂非法捕鱼可怕)

非法捕鱼的注意事项(热评疯狂非法捕鱼可怕)(1)

7月4日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了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流域存在的非法捕鱼现象。电、网、毒……花样百出的捕鱼手段、让鱼绝户的缺德滥捕方式,当地相关部门对举报的无视和麻木,让人触目惊心。这期节目内容在社交媒体上,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公众数万评论转发并形成热议——大家痛心“这样下去鱼会绝种的,鱼种绝迹整个生态链都跟着恶化”,这种关注体现的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念:不仅仅关心自身命运,而且关心整个生态环境,并相信生态环境最终与自己的命运相关。

这期节目在网络上的热搜话题是“禁渔令为何禁不住非法捕鱼”,一个问句,网民的答案惊人一致:因为“偷捕者一晚最少赚千元”啊――这也是通过节目调查看见的一个答案:利益驱使。但再深入看节目就会发现,这只是一个浅层答案,更深层次的指向是监管的失职。

暴利驱动非法行为,这是可想而知的逻辑,但暴利从来都不能孤立存在,如果说偷食是老鼠的天性,那老鼠的天敌猫去哪里了?非法捕鱼可怕,更怕的是监管者“天黑请闭眼”。

这正是根本问题所在,也是舆论监督所着力敲打的。《焦点访谈》这期节目是做给非法偷捕者看的吗?寄望于其良心发现从而提升生态保护观念,告别非法捕捞?当然不是,道德劝说如此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和法律干嘛?舆论监督曝光的是非法捕鱼,指向的是这个现象背后监管部门的失职。

非法捕鱼的注意事项(热评疯狂非法捕鱼可怕)(2)

知情人说,他们一直向当地有关部门举报电鱼的情况,但一直没有回应。他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向当地执法部门反映情况的信息,仅一个礼拜就举报了近两百次,但从来没有得到回复。大白天,记者通过无人机发现电鱼船后,知情人立刻向当地渔政部门举报,一直等到天黑才来了一位负责人,且这位负责人竟说“我们这边基本上没有电鱼的,也有,但是少”。大白天都在电鱼,可见非法捕鱼之嚣张,监管之形同虚设。接举报或无反应,或者像这样“迟钝”,可见监管之消极和松垮。当地市场上售卖非法“渔获”的摊位就有15家,大白天公然售卖,无视监管的存在,可见监管之毫无存在感。

没有存在感,是渔政部门懒政吗?不担心懒,最让人担心的是贪——不仅是“天黑请闭眼”,还是“有偿闭眼”,有偿不监管。不仅不“抓老鼠”,还成为“老鼠”的“保护伞”。

一直以来渔政部门好像很少进入公众视野,但并不是什么冷门的“清水衙门”。有人靠水吃水、靠鱼偷鱼,也不排除可能有人靠渔政吃渔政,将手中权力当成寻租资本。有关部门曾披露过类似的贪腐案件,比如广东检察机关在2015年查出的危害生态环境职务犯罪中涉及海洋渔业的典型案例——湛江市东海渔政大队30多人腐败窝案,关键岗位全部涉案。本是监管违法行为的渔政大队,却变成了非法捕捞的“保护伞”,收受贿赂、分享股份、通风报信、包庇违法,把“天黑请闭眼”演绎到了极致。

湛江案件中有这样几个细节,描述了执法者是怎样变成非法捕捞的“保护伞”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违法放行,答应可以在休渔期捕捞、用电拖网捕捞;二是选择性执法,对羽翼之下的非法捕捞渔船不进行检查;三是通风报信,当有执法巡查时,打电话通知“关系户”躲避检查。

在汉江流域非法捕鱼事件调查中,知情人一礼拜举报近两百次未得到回复;记者见证下,监管者姗姗来迟并回避问题,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不寻常”背后的可能性。

非法捕鱼的注意事项(热评疯狂非法捕鱼可怕)(3)

监管者本应在禁渔令下成为鱼和长江生态的保护伞,而不应成为捕鱼者的保护伞;监管者应该通过严格执法“让非法捕捞者付出巨大代价”、遏制非法捕捞者获取暴利的欲望,而绝不能在分享暴利中与非法捕捞者形成稳定的利益同盟。

别装睡了,睁开眼睛吧,媒体报道揭开了问题的盖子,请给出一个能让公众“买账”的结果。(文|曹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