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

邹城自古被称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孔子、孟子相继降诞于此,广大士族学子心中的文化高地巍然屹立,文化世家效仿孟母“三迁择邻”而迁徙至邹,成为邹城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自汉初至清末,不远千里迁邹者可谓缕缕于途,现择其若干予以考证。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1)

邹城新景观之《城乡秀美新邹城》-陈亚光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2)

体育公园

韦氏家族:弦歌的召唤

韦氏曾是邹城历史上的望族,是继孔孟之后为邹城赢得更多荣誉的家族,汉初即已迁入。

《汉书.韦贤传》记载:“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也。其先韦孟,家本彭城,为楚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诗风(讽)谏。后遂去位,徙家于邹。”不用家谱,国史给予记载,作为儒生,韦孟参加刘邦起义,西汉建立后,因韦孟雄才大略,满腹经纶,故受封为楚元、夷、戊三王傅,戊王时荒淫无道,不听劝诫,韦孟不得不举家外迁。他选择了邹城,其中缘由集中体现在他的《在邹诗》中,韦孟迁邹而作《在邹诗》末段云:“微微老夫,咨既迁绝,洋洋仲尼,视我遗烈。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我虽鄙耇,心其好而,我徒侃尔,乐亦在而。”韦孟在诗中描述了兴盛的邹鲁之地,人们恭遵礼义之道;诵读经书、学习礼乐,很不同于其他地方。“我虽然年迈,内心仍十分喜好这事;我的徒弟们十分高兴,也很喜好礼乐之事”,充满了对邹鲁乡邦的崇敬及诵习弦歌的向慕。对邹鲁地区当时的文化环境司马迁说过,“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汉书·儒林传》载: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韦孟是带着徒弟和家人一同来的,诗书弦歌的邹鲁之地接纳了韦氏,也成就了韦氏。《汉书》中有:“自孟至贤五世”“贤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徵为博士,给事中,进授昭帝《诗》”,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韦贤代替蔡义担任丞相,封为扶阳侯,“贤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终;次子弘,至东海太守;次子舜,留鲁守坟墓;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韦氏一族发达于邹城,效力于朝廷,据统计仅在唐朝,韦氏家族就有丞相17人、太守100多人,时人就有“南城韦杜,离天尺五”的慨叹。

韦氏自韦孟迁邹,融入邹鲁,也浸染邹鲁之风,形成了被后世不断尊崇的“鲁《诗》韦氏学派”,“一经传家”的故事被编入《三字经》中,“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成为留给后世的遗产,韦氏也是历代邹城的名门望族,在北齐时韦氏后裔韦子深作为经主主持镌刻了尖山摩崖刻经,留下了稀世瑰宝。清光绪年间《邹县乡土志》(胡炜修)记载,至光绪三十三年,韦氏在邹已传至六十七代;如今韦氏族人在邹者少,全市仅400多人,而大束镇西山头村仍有一条“韦家街”,居住韦氏后人近百人。康熙十二年朱承命所修《邹县志》载,“韦贤九世孙胄,为曹魏詹事,封安成侯。胄二子,长潜,号西社韦;次穆,号东社韦。至今犹传二社名”,康熙年间的东韦、西韦已经演化为千泉街道的大西韦村、小西韦村,大束镇的赵家东韦、杜家东韦、张家东韦村,目前,西韦水库及其东岸的韦贤墓等地名仍在,让人想见曾经的辉煌。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3)

王勉利摄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4)

王勉利摄

郑氏:慕洙泗教泽

据《邹县旧志十种》记载,元代官员郑学仕游山东,慕邾泗教泽,卜居尼山之阳,邹之郑氏自此始。

另据清嘉庆二十四年郓城县郑美士撰《郑氏族谱序》的记载,“因十世祖宦游山东兖州官署滋阳,慕洙泗之教泽,仰圣人之雅化,遂卜居于邹焉。”

官居滋阳县尹的郑学由山西洪洞迁居而来。查其家谱,郑氏祖居荥阳,二十九世时西汉末迁山东高密,东汉理学名儒郑玄为三十五世,五十八世时迁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成为洪洞望族,金元时期达到鼎盛,万历年间的《洪洞县志》记载,金元时期洪洞历史人物几乎都是郑姓,以金代状元郑时昌为代表,其后世代代有科名。传至六十七世郑学,祖孙三代科名俱显,其父郑磐,大元元统二年拔贡,官至湖北天门县知县,《天门县志》有传;其祖父郑子云,元泰定二年乙丑科进士,刑部主事,广西梧州同知,礼部郎中,钦差江西提学佥事;郑学本人为元至正二十年庚子科进士,官滋阳县尹时,卜居尼山之阳,昌平山之左,龙泉村。郑学之后其郑氏后人也是科名不绝,贡士、例监多有人在,如郑杰于明成化年间中进士,《登州府志》记载,其于弘治十七年任登州知府。

郑氏家族是个有修谱传统的家族,其谱系完整,连绵不绝,《邹县志》记载“有谱系和宗祠”。目前郑学后人主要分布在邹城、郓城、曲阜、汶上、兖州等地,以邹城、曲阜、郓城为主,邹城主要分布在邹东,有人口近万人。在主要聚居地张庄镇大烟庄村,掌管家谱的烟庄村退休老书记郑士坤热心家族事务,谈起先祖,他很自豪:我们祖先是当官的,来邹县不是逃荒来的,而是来求学的。他从家里抱来了厚厚的一匣家谱,有五卷,郑姓族人的迁徙繁衍,一清二楚。为续修家谱,他们几次到郓城到河南,村里每十年进行一次续谱,笔者还见到了他们祖上的“影谱”,几十位祖先的画像,一个个峨冠博带,正襟危坐,每幅画像都配有赞诗,如“耆宾隆基公”的配诗:“赞曰 赋性敦朴自反而忠,乡党称善闾里景从;诗书继世地理纯精,皇王钦赐谁曰不荣”。家族的荣耀尽在其中。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5)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6)

古韵遗风(陈亚明摄于石墙上九山古村)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7)

十八趟大峡谷-陈亚光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8)

峄山英姿-陈亚光

颛孙氏:人思北面

“陈国簪缨之后,孔门游夏之俦”“祖籍陈豫珍宝地,家居邹鲁圣贤邦”。这是居邹的颛孙后裔人尽皆知的楹联。邹城为颛孙后裔的主要聚集地,据颛孙家族统计目前在邹颛孙后人有四五千人,主要分布在北宿镇万村、太平镇孙庙村及石墙镇、峄山镇的一些村庄,他们都是颛孙子张的后人。子张及其后人与邹城渊源颇深。

子张父子居邹。颛孙子张又名颛孙师,后人尊称子张子。作为孔子的贤弟子,经典中对子张着墨甚多,后世列“子张儒”为八儒之首。据民国二十三年臧家祎修《邹县新志》载:明隆庆年间官修的《颛孙家谱》靳学颜序言云:子张“缘从至圣卜居于邹”“生于陈,居于邹,葬于萧,后次支避乱于彭城,长支世守于邹”。清代吴若灏《邹县志》记载:“城东北四十里夏宋村西,有碑志云颛孙子张设教于此,故名”。该村1946年由邹县划归曲阜县第五区。安徽萧县《张侯建子张子祠碑记》中有记载“先贤,陈人也,往来邹鲁间”。清冯云鵷的《圣门十六子书》载:子张之子申祥师于子思。子思常年讲学于邹,申祥居邹合乎常理。清康熙版《堀坊志》载“申祥次子鼎因慕先圣之遗风,携子如鲁,家于邹”。家谱记载,颛孙家族在五十六世时又有族人迁居邹城。

子张祠与子莫墓。明代颛孙家谱记载,颛孙子张祠“建于至元元贞间,建祠于邹之南门西,与中庸书院并峙,代有奉祀”。《邹县志》中也多有记载,万历年间县令胡继先、万一豸都有修建,县令黄应祥增设祭田,清代县令吴若灏有重修,在《重修颛孙祠碑记》中有“越千里而从师,宛邱虽远,合一方而薰德,邹鲁相邻。马首东瞻,人思北面,则邹之奉以祠也,亦固其所”。作为先贤,颛孙子张被邹人祭祀已有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前,子张祠不幸毁于战火。上世纪50年代,由部分族人倡议重修,拉起了围墙,后因资金问题未果,现为南关居委会用地。另一处遗迹则为颛孙子莫(申祥字子莫)墓,康熙年间知县娄一均修《邹县志》及张丕矩修《民国邹县地理志》均有记载,今香城镇莫亭村有颛孙子莫墓,宋代皇帝曾来祭拜,清末大学士康有为来此游览,题写“先贤申祥故里”,墓碑等文物在文革中被毁,部分存于邹城市博物馆中。

先祖之贤,荫及后人,“堂堂乎张”成为颛孙家族的骄傲。《邹县志》载,子张师孔子,孔子殁,归居邹,晚与曾子、子夏等述《大学》《孝经》《鲁论》《礼记》等书。自唐迄宋,封号叠加,先后封为宛邱侯、陈伯,元至顺元年封陈国公十哲位,清雍正封陈国公,其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子申祥生于邹,与子思同为穆公不召之臣,先后封为邾城侯、邾国公。颛孙七世孙颛孙道充,于秦焚书坑儒时隐于凫山羲皇穴中。其后世多有成就。明代邹县进士王举曾为公明义以殷礼葬子张图题写赞词。据《邹县志》及《颛孙家谱》记载,颛孙氏在邹已传至八十多代,修家谱、建祠庙,不忘先祖,传承家风,是他们的世代追求。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9)

峄山观鳌-姜平

姓孟的古代人才有哪些(接孟氏之芳邻古代文化世家迁邹考)(10)

《凤凰山日出》组照-相启团

横渠之后:欲近圣人之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教”,虽历千年而不朽,仍能振奋人心。而张载的一支直系后人就生活在邹城市西南部的太平镇、郭里镇一带。

郭里镇黄山村是一个自然村,三个行政村,分别是前黄、中黄、后黄,村民以张姓居多。张家老林在前黄村南,据张姓族人介绍,昔年其张家林古柏参天,枝叶如盖,碑刻林立。从目前仅存的碑刻来看,有明万历、崇祯年间的众多石碑,康熙年间、道光年间及光绪年间的墓碑较多,族人介绍,这是寻找到的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墓碑于文革中被毁。仅存的碑刻中,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宗派碑最为珍贵,碑文虽有漫灭,但依稀尚能辨认“出自横渠”“因仕元宦游于燕”等内容。其张氏族谱尚保存完好,记载清晰,“吾祖生于陕西眉县,因仕元,宦游于燕,遂筑居焉。四世而生始祖克敬,字慎修,慕圣人之化,欲近圣人之居,当大明初年始迁邹县西南乡朱庄村。”

考之张载族系及迁衍,对照黄山张氏族谱,邹城张载后人繁衍、迁徙的脉络十分清晰。张载,生于宋天禧四年(1020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葬于陕西眉县横渠,妻郭氏携子张因(二世)迁河南南阳,金人入主中原,宋室南迁,金人封张因为“朝列大夫”,封张载第三世张炎(张因之子)为“中奉大夫”,并将其迁居陕西凤翔府,第四世张昶被金国封为“奉议大夫”,第五世张晋、张智。后因战乱,张炎及其后裔先后离开关中。后,张晋仕元,授“定远大将军”“睢州防御使”,封食邑于滦,开始了张载后人在燕地的繁衍。据邹城市郭里镇黄山村张氏族谱及祖茔碑文记载,张载第八世也是滦州张姓第四世张克敬于明初迁居山东邹县,始迁地为西南乡朱庄村(今邹城市太平镇高庄村),再迁夹道、黄山及鱼台张家寨等村。这也是目前见之于报道的山东唯有的张载后人,在邹已繁衍25世,为张载后裔三十二世,仅邹城市即有近3000人。张载后人迁邹600多年来,不忘先祖教诲,诗礼传家,耕读为先,读书入泮者众,不乏出仕为官者,五世祖张旻任漷邑少尹,六世祖张天叙官至将军。即便现代,也有张载后裔任职邹城市机关部门及市级领导干部,2013年,黄山张姓后生张洋以邹城市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其先祖的风光依旧。

在亚圣故里能寻到张载后裔,是很有意义的。张载继承了孟子的心性论,也自比孟子。南宋的陈亮曾说:“世以孟子比横渠,”有学者说,此论显示出张载与孟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相似一方面在于张载与孟子一样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具有自觉的担当精神;另一方面则在于张载与孟子在思想上具有明确的联系。《宋史.张载传》称横渠之学“以孔孟为法”,王夫之则在《张子正蒙注》称横渠之学是“《论》《孟》之要归也”。凡此,都说明张载与孟子确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张载曾对《孟子》一书作过诠释,称为《横渠先生孟子说》,可惜,此《孟子说》早佚。然其后裔“慕圣人之化,欲近圣人之居”,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孟子说》了。

文化世家迁居邹城,不独上述四家。在钢山街道三个村集中居住着孔孟颜曾四个家族;“尊崇孟子第一人”的韩愈其后人于康熙年间迁居于邹,居住在今南关亚圣庙旁;清代鱼台举人马氏一族迁居于邹几代人;清末安徽怀远大族曾任邹县令的曹州知府林士琦致仕之后,安家于邹城;光绪年间,巨野张登岚父子五秀才举家迁邹,成为望族,至今影响巨大。近者悦,远者来,孔孟之乡、邹鲁圣地的文化招引,虽历千年,魅力依旧。

(侯祥斐)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