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有造假吗 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

引言

成语“奉为圭臬”是指把言行或者事物当作自己的准则。圭臬,指的是土圭和水臬,用作测量土地。文人把它比喻成准则、规则,就像现代的法律法规一样。而在古代,什么样的东西同样具有这样严明的法律效力呢?

在封建社会圣旨是金科玉律,旨特指皇帝下达的命令,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效力极大,对于获得圣旨的官员和百姓来说,则是天大的殊荣。古代社会,如果一个人或是家族,获得了一道朝廷嘉奖的圣旨,绝对会将它视为传家宝,世代供奉。圣旨的材料一般为丝绸、绢帛,不易保存,我们现在收藏的圣旨大部分是清朝中后期的,少许大型博物馆可能保存有清朝早期或者明朝的圣旨,不过都是相当珍贵的国宝级文物了。

古代圣旨有造假吗 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1)

▲圣旨近照

01

2017年,在河北出现一道罕见的明朝圣旨,震惊了历史界和文物界。这道圣旨的持有者是一位郭姓老汉,据他介绍说,圣旨是传家之宝,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现在传到了他的手上。根据族谱记载,圣旨是颁发给国家一位做官的祖先,这位祖先在做官时,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不和当时昏暗官场中的官员同流合污,深受百姓爱戴,皇帝为了奖励他,特地颁发了这道圣旨,到郭老汉手中,已经传了19代人,距今570多年了。

古代圣旨有造假吗 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2)

▲圣旨近照

在十年浩劫的时候,全家被要挟要交出圣旨,父亲为了保护这道圣旨,差点丢了性命,他将圣旨藏到深山里的一个树洞中,没有在家里被搜出,郭家一家人这才逃过一劫。当然,郭老汉说的头头是道,专家还需要对这道圣旨进行鉴定,地文物部门和郭老汉沟通,请郭老汉拿出圣旨,交给专家鉴定,郭老汉欣然同意。经过鉴定,这道圣旨确实为明朝年间的圣旨材质为青黄两色绢本,长度为1.9米,宽31厘米,开端纹绣“奉天诰命”四字,圣旨上的内容是用楷书书写的,结尾落款为正统十二年并盖有皇帝的印章“敕命之宝”。

古代圣旨有造假吗 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3)

▲明英宗剧照

02

在文物家的眼里,它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在历史家的眼里,圣旨中的内容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圣旨上面的内容来看,郭老汉祖先出生于明朝初年,在明英宗天顺年间担任南京户部主事。当时南京市是明朝的陪都,(陪都就是辅都的意思),一般和首都并称作“两京”,南京作为陪都,虽然保留了六部在内的一整套机制,但这些官职大多形同虚设,因此大部分官员都吃着皇粮却不做实事,甚至懒政怠政、贪污腐败。郭老汉祖先与他们不同,兢兢业业,得到皇帝的赏识和嘉奖,特颁此圣旨以示奖励。

古代圣旨有造假吗 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4)

▲南京明故宫三大殿复原模型近照

不过,圣旨上要奖励的并不是郭老汉祖先本人,而是郭老汉祖先的老父亲。这是明朝的一种嘉奖制度,如果官员有功,朝廷不仅会他进行嘉奖,还会对其父母进行赏赐封荫,以示恩典,使其父母享受荣华和荣耀。这道圣旨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是文物界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如今,它一直被摆放在郭老汉的家中,郭老汉还特意打造了一幅托架来专门摆放圣旨。但当地文物部门观察了郭老汉家中的情况,条件非常差,很容易让圣旨受潮,或者遭受蛀虫。为此,专家曾建议郭老汉把圣旨上交给当地博物馆来收藏保存,但遭到了郭老汉的直言拒绝,他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宝贝,将来还要传给子孙后代。”

古代圣旨有造假吗 河北老汉持有明朝圣旨(5)

▲文物专家鉴宝旧照

网友对于郭老汉的决定褒贬不一,有人说那是封建社会的东西,留在自己手中没什么意义,倒不如交给博物馆好好研究和保存,也算是这道圣旨发挥的余热。又有人认为我们需要推己及人,自己家传了好几百年的宝贝,奉为神明的东西不交出来也可以理解,况且这也是一种家族延续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对此,你怎么看呢?

结语

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烙印,而被悉心长久保存下来的东西,就像是穿越时空,走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历史的记忆和印记。通过一道圣旨,去探究、去寻找属于另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每一件文物都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

参考资料:

《郭氏族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