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

  • 往来,沟通的何止南北;吞吐,交换的并非气息。

文明通道——廓往来而成大道,局有无而见大行。


中国和印度往来历史悠久,两国间先后出现了四条文明通道,不妨一起来见识一下。

  • 沙漠通道

四大通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丝绸之路,大体线路是由河西走廊经西域翻越葱岭和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北印度。

这是历史上中印交往的主通道,因为主要地貌是沙漠,不妨称之为沙漠通道。

沙漠通道的开辟有着明确的历史纪年,那就是公元前138年张骞凿空西域出使大月氏。但因在路上被匈奴扣押了十年,所以张骞最终到达大月氏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28年左右。

大月氏本来生息于河西走廊的张掖到敦煌一带,匈奴崛起后被迫西迁,大体活动区域为今日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带,东汉时期扩张到印度北部。历史上巴基斯坦属于北印度,因此张骞出使可看作是中印两大文明间最初的官方交往。

这条沙漠通道尽人皆知,这里不再赘述。

  • 森林通道

其实在张骞凿通沙漠通道之前,中印之间早已存在一条滇蜀通道,这在《汉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天子欢欣以骞言为然。乃令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张骞出使到大夏国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时,竟然见到了原产于川西邛崃一带的竹杖和蜀地生产的布匹,觉得非常奇怪,询问后才得知是当地商贩购于身毒国。“身毒”音yuan du,是印度最初的象声发音。邛竹竹节异常凸出,形状特征十分明显。张骞家乡汉中城固,紧邻蜀地,所以一眼就能辨识出邛竹和蜀布,这才得知大汉和身毒之间还有一条西南通道,也就是由蜀地经云南和缅甸进入印度,这在史书上被称作“蜀身毒道”。

这条通道主要地貌是森林,不妨称之为森林通道。

相对于沙漠通道这条官方路径而言,森林通道算是一条民间路径。

森林通道开通于何时已无人知晓,但最近三星堆遗址提供了线索,那就是发掘出了大量的海贝,从地理和交通来看,这些海贝很可能来自于印度洋,也就是说早在四千多年前,这条森林通道就已存在了,只是不为主流文明知晓而已。

森林通道大体上呈一直线,距离要比沙漠通道缩短很多,所以引起了汉武帝的关注,当即兵分四路前去开拓。只是该区域高山巍峨大河奔腾,大小部落和割据势力遍布,即便是一代雄主汉武帝,拥有天下无敌的强横汉军,也最终没能开通,森林通道永远成了一条藏在史书里的秘径。

  • 海洋通道

汉朝以后,中国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候中印之间又多了一条通道,这被前往印度求法的东晋僧人法显记录在了著作《佛国记》里:

“如是九十日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停此国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船,上亦二百许人,赍五十日粮,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船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

当时身毒被称为天竺,耶婆提为如今的苏门答腊岛。此时法显已从天竺返回,走的是斯里兰卡、苏门答腊、马六甲一线,然后赶往广州,不想进入南海后遭遇风浪,迷失方向,一路随波漂流,直到胶东半岛方才上岸。

这是沙漠通道和森林通道之外的第三条通道,因为主要地貌是海洋,所以不妨称之为海洋通道。

根据《佛国记》所载,这条海洋通道当时已成为中华商人跟印度贸易往来的主要途径,只是当时造船水平不高,航海技术也有限,指引航向的罗盘也没有发明,所以航行的风险很大,甚至遭遇风浪的船员们迷信之下,差点将法显和尚视为不祥物扔下大海。

这条海上通道开通于何时不得而知,但根据西晋石崇和王恺比富的情况看,当时珊瑚等产于热带海洋的珍玩已经进入贵族阶层,由此可以猜测很可能开辟于三国时期。

然而世人大都不知的是,上述三条通道之外,中印之间还有一条荒落天外的第四通道,只是该通道开拓之机缘巧合,故事之跌宕起伏,实在叫人一唱三叹,荡气回肠,本文将重点来介绍这第四条通道。

  • 高原通道

这条通道就是翻越青藏高原,然后穿越喜马拉雅山脉之吉隆沟,再经尼泊尔到达印度,历史上称作“吐蕃泥婆罗道”。

因为该通道主要地貌是高原,所以不妨称之为高原通道。

这条高原通道的开辟者绝对让人意想不到,那竟是尽人皆知的唐玄奘和文成公主,他俩联手接力,竟然误打误撞间接开启了中印之间的官方交流。

一起来见识这段历史巧事。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

传统高原通道地图,南线走的是定日和樟木沟,显然有误,今用虚线重新标注,应该继续往西走萨嘎和吉隆

高原通道在中国境内可以分为两段:北线是日月山到逻些;南线是吉隆沟到逻些。

先说一下北线,这是文成公主的出嫁线路,当时文成公主便是经日月山和玉树前往吐蕃都城逻些的。由于吐蕃史料不详,玉树以后的路径现已无法明确,但从地图上裁弯取直,按最近线路和山脉水源走向进行判断,迎亲队伍最大的可能还是经杂多县折向西南,然后淌过澜沧江源头,翻越唐古拉山到达逻些。

这条线路折中了距离和地形两大要素,因此概率相对较高。

南线是逻些贴着雅鲁藏布江一路西进,经日喀则和萨嘎南拐到吉隆县,然后经尼泊尔到达印度。南线的重点是吉隆沟,因为喜马拉雅山脉雪岭高亘,只有吉隆沟这样的隐秘小径才能穿越。

可能会有人质疑文成公主间接开辟北线这个观点。

事实上,当时该线并未全线贯通,日月山到柏海(鄂陵湖和扎陵湖)处于大唐控制下,柏海以南则为吐蕃实控,正是文成公主出嫁将这条线路完整贯通。甥舅关系形成后,大唐和吐蕃之间使节和经贸往来络绎不绝,因此称北线为文成公主间接开辟并无不妥。

关于北线的文章多之又多,这里也不予展开。

重点要说的是南线,特别是吉隆经尼泊尔到天竺这段。

往事遥远,还是从一面山崖上的碑文说起吧。

2020年7月初,笔者孤身一人万里自驾,在吉隆县城北侧一面山崖上寻访到这面石碑(如今该石碑已被当地政府建起房子严格保护,笔者找到管理部门并获得他们支持后,方才拍摄到碑文),碑上刻的全是汉字,这在藏西南地域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

这就是“大唐天竺使出铭”。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

大唐天竺使出铭碑文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

碑文深陷山壁下,不受风吹日晒,所以能保留至今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4)

如今政府已搭建起保护馆,游人必须通过当地管理部门同意方能进入

碑文镌刻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是一个名叫王玄策的使团长率领30多人的大唐使团路经这里时所刻。石碑深陷山壁,不为日晒雨淋侵蚀,因而历经1300多年保存至今,成了中印第四通道最好的实物见证。

关于碑文内容,相关历史专家做了太多研究,尤其是四川大学的霍巍教授和中国社科院的佟柱臣先生,出于文化尊重,这里不敢擅自转录引用,请读者自行查阅参考。

下面我们还是重点讲述大唐使团的天竺遭遇。

王玄策这是第三次奉命出使天竺,早在公元643年和647年,他已经连续两次出使过天竺,前两次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所谓荣耀和耻辱,不过翻手而成云雨罢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如此感慨万千?

要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还得先从公元629年的敦煌说起。

那一年,一位长相清隽的年轻和尚从敦煌偷渡出关,沿着沙漠通道万里辗转来到天竺,他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唐玄奘。玄奘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西天取经,但没想到的是,他在迎取经书之外,还为大唐迎来了一支天竺使团。

天竺使团来访大唐,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玄奘这是怎么回事,取经正务之外还干起了外交副业?

原来,玄奘被当时天竺一位大人物关注上了。

此人是谁?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5)

唐玄奘塑像,摄于新疆高昌古城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6)

玄奘取经路线

当时的北天竺由众多小国组成,他们全都臣服于一个共主——摩揭陀国国王尸罗逸多,玄奘笔下称为戒日王。尸罗逸多雄才伟略,陆续征服了周围小国,这在玄奘口述并由其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中有明确记载:

“(尸罗逸多)遂总率国兵,讲习战士。象军五千,马军两万,步兵五万,自西徂东,征伐不臣。象不解鞍,人不释甲,于六年中,臣五印度。既广其地,更增甲兵,象军六万,马军十万。垂三十年,兵戈不起,政教和平,务修节俭,营福树善,废寝与食。”

按照玄奘所言,尸罗逸多文治武功什么都行,所以臣服了其他小国。这里请特别注意一下印度兵力,后来已发展到“象军六万,马军十万”,步兵没有统计,按前面步兵是象军十倍的比例推算,后来天竺的步兵应该有五十万左右。这些数字很重要,后面王玄策将要正面硬抗这支人数众多且物种多元的军团。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7)

戒日帝国疆域图

由于此前极少有东土僧人前来天竺,即便来了也都默默无闻,如今终于千年等一回来了这个玄奘,而且满腹经纶口才无敌,因此很快震动了天竺佛教界,甚至尸罗逸多也关注上了,于是在玄奘即将返回之际,尸罗逸多召见玄奘前来询问消息。

尸罗逸多询问玄奘的不是佛教精神,而是东土大唐的地理交通,这在《大唐西域记》里有明确的记载:

“戒日王劳苦己曰:‘自何国来,将何所欲?’对曰:‘自大唐国来,请求佛法。’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尸罗逸多的兴趣点很值得关注,因为此后玄奘返回大唐,李世民询问玄奘的也不是佛教经典,而是沿路的风土地理,可见统治者的关注点确实异乎常人。

听完玄奘介绍后,尸罗逸多一下勾起了对大唐的无限兴趣,于是就在当年——公元641年,派出天竺使团访问大唐。

事情就是这么个过程,反正就是这位唐僧,他在取经正务之外,干了一票外交杂务。

公元641年,这是中印文明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

对李世民来说,天竺使团的到访绝对是石破天惊,要知道当年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先后两次派出张骞使团,也只是到达了当时的大月氏,还只是在北印度境内,恒河流域的中部印度还是第一次交往。

情怀,一下子被点燃了!

于是,泱泱大国的不世君主李世民一点也不失面子,对等派出了大唐使团回访天竺,需要指出的是,他们走的就是这条高原通道,这绝对是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

一定要强调一下这个时间点:公元641年,玄奘向尸罗逸多介绍了大唐,尸罗逸多派出了天竺使团;同是这一年,文成公主通婚吐蕃,大唐和吐蕃建立起了甥舅关系,大唐和天竺之间终于全线打通。就这样,唐玄奘和文成公主,一辈子都没见上面的两个人,无意中一南一北间接发力,最终在逻些完成了对接,将这条高原通道完整接龙。

一切都似命中注定,中印两大古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官方握手,照面真是突然又偶然,间接到直接,如同双子星爆发,此后风华相照千年,闪亮了世界文明史!

然而,此后这条通道演绎出的一系列故事,绝对让李世民和尸罗逸多没有想到,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没有想到,因为实在太过精彩,太过起伏,不妨一起来穿越这条大唐和天竺的文明通道,见识那一季的变幻风云。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8)

5236米的孔唐拉姆山垭口眺望吉隆盆地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9)

大唐天竺使出铭保护馆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0)

当年大唐使团就是走的这条路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1)

碑文所在的崖壁,当年大唐使团便是从西侧绕道过来的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2)

崖壁下的小溪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3)

小溪水流很小,但也能为使团提供饮水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4)

保护馆全景

大唐第一支天竺使团是由云骑尉梁怀璥担任使团长的,此人在历史上记录很少,但因为是第一任,所以永远被第一句提及,这就是历史开创者的价值定位。

如同当年张骞凿空西域一样,当大唐使团万里拓荒终于一路烟尘出现于摩揭陀国时,国王尸罗逸多那一眸早已望穿天涯。

《旧唐书••西戎传•天竺》:“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遣使朝贡,太宗降玺书慰问,尸罗逸多大惊,问国人曰:‘自古曾有摩诃震旦使人至吾国乎?’皆曰:‘未之有也。’乃膜拜而受诏书,因遣使朝贡。”

摩诃和震旦都是梵语音译,意为“大”和“中国”。第一次见到大唐使团的尸罗逸多的惊喜绝不亚于第一次见到天竺使团的李世民,毕竟以往都是传说,没想到传来传去终于传成了传奇。尸罗逸多是行膜拜大礼接受大唐诏书的,尊重自不待言,然后再次派出使者朝贡大唐。

既然彼此都青眼有加,自然一眸便能望穿秋水,仅仅经过这一次交往,双方便都情怀落了地,从此开始了常态化使节往来。

天竺国第二次使者来访,受到了大唐帝国极为隆重的接待,怎么个隆重程度呢?

《旧唐书••西戎传•天竺》:“太宗以其地远,礼之甚厚,遣卫尉丞李义表报使。尸罗逸多遣大臣郊迎,倾城邑以纵观,焚香夹道,逸多率其臣下东面拜受敕书,复遣使献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树。”

因为天竺距离遥远,所以李世民“礼之甚厚”,千万别小看了这四个字,要知道中华史官向来惜墨如金,能用“礼之甚厚”四字来形容,那绝对是超乎寻常的隆重,至于隆重到什么程度,大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那毕竟是黄钟大吕的大唐,仪仗之美曾让迎娶文成公主的松赞干布都自惭形秽。

厚礼接待后,大唐立刻派出第二支使团“报使”天竺。需要指出的是,这第二次回访的大唐使团长是卫尉丞李义表,副使便是王玄策。中印两国官方往来仅仅维系了十多年,所以每一年都弥足珍贵,每一人都值得铭记。

获知此事的尸罗逸多对再次回访的大唐使者更是行出了超乎想象的迎接礼仪:“倾城邑以纵观,焚香夹道,逸多率其臣下东面拜受敕书”,倾城而出夹道迎,君臣下跪受敕书,这是什么档次的礼节,还有比这更隆重的吗?

应该没有,这是一个国家能够举办的最高国家礼仪,因为尊敬而尊贵,因为尊重而尊崇!

1300年前,中印两国领导人如此奠基两国友谊,如今的印度还记得吗?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5)

吉隆沟北段,空气干燥,基本不生草木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6)

吉隆沟北段风貌,山谷狭窄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7)

吉隆沟北段风貌,山石嶙峋,非常壮观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8)

流经这里的吉隆藏布河,就是这条水流切割出了吉隆大峡谷,也为中印使团提供了水源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19)

山崖地貌异常崎岖险恶

就那么两闪火星,点燃了一苗烛光,下面可以设想满天烟花了。

公元648年,大唐第三次派出了天竺使团,使团长王玄策已是第二次出访了,当时他满脑子设想的应该都是满天烟花。然而让他怎么都没想到的是,这次迎来的不是满天烟花,倾城相迎,而是晴天霹雳,刀光血影。

《旧唐书••西戎传•天竺》:“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

《新唐书•西域传上》:“二十二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

也就是说,第三次来访的大唐使团到达天竺时,尸罗逸多已经去世了,天竺政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介绍这个变化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尸罗逸多,此人公元606年即位,646年逝世,在位整整四十年,期间东征西伐,基本统一了北天竺,后来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成为天竺诸多小国的共主。在中原史书中,戒日王是一个可以和阿育王(玄奘称为无忧王)相提并论的天竺雄主,起码在其执政期间,对中印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滥觞和发轫的作用,功绩不可磨灭。

没有了尸罗逸多的天竺很快发生了内乱,权臣阿罗那顺趁机篡位。照理说,阿罗那顺篡位跟大唐也没什么关系,继续友好往来便是了,但不知出于何因,这位阿罗那顺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派兵袭击了大唐使团,阿罗那顺为何要这么做?

没有史料记载个中原因,我们能做出的合理推测是:既然是篡位,那就是非法夺取了本属于尸罗逸多之子的王位,这个结果可能没得到其他小国和王玄策的认同,没向阿罗那顺献上礼物,这让阿罗那顺非常不爽,于是派兵掠夺。

就这样,大唐使团就成了这场天竺内乱的牺牲品,三十多人全军覆没,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虽然逃出生天,但已是光棍汉两个,国家面子更是被丢得一干二净。

阿罗那顺这次真的捅了马蜂窝了,要知他袭击的对象可是不可一世的大唐,那是个意气奋发的王朝,哪怕一个寻常的使者,也心气高傲得不可一世,你阿罗那顺惹谁不行非要去惹他们干吗?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0)

继续往南,空气潮润起来,植被多了起来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1)

浑浊的吉隆藏布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2)

吉隆藏布冲击滩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3)

水汽越来越浓,植被越来越多

王玄策和蒋师仁趁着夜色逃了出来,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俩万分屈辱,但又能怎样呢,毕竟孤身万里,远水解不了近渴。

你如果这么想,那就真的低估了大唐及其臣民的气魄了,即便是两个手无寸铁的光棍汉,也一样不能低估他们。人财两空的两位使团长决定绝地反击,向邻近的尼泊尔和吐蕃提出了借兵,他们能借到吗?

能,他们还真借到了,人数还不少。

《旧唐书••西戎传•天竺》:“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

《新唐书•西域传上》:“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

两个光棍汉竟然从尼泊尔和吐蕃分别借来了7000人和1200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真如史书所言“檄召邻国兵”吗?

关于这一点,这里必须再提一下文成公主。文成公主通婚吐蕃后,大唐和吐蕃建立起了亲密的甥舅关系,不仅王玄策攻伐天竺,甚至李世民讨伐辽东,吐蕃都给予了配合。

《旧唐书•吐蕃传上》:“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

也就是说,王玄策能借到兵马,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文成公主的照顾。

虽然借来了8200名两国联军,但他们对手的实力前文已经做过铺垫:“象军六万,马军十万”,步兵可能有五十万,要挑战数十倍于己的对手,而且拥有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庞大的大象战队,王玄策和蒋师仁是不是以卵击石?

还真不是。

《旧唐书••西戎传•天竺》:“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新唐书•西域传上》:“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联军和天竺军队连战了三天,这才分出胜负,可以想象战争的惨烈程度。最后天竺军队大败,死伤惨重。阿罗那顺不甘心失败,再度集聚起兵力,结果再次为联军所破,这次是亡国之战了,阿罗那顺本人连同王室全都被联军俘虏。

本想赚一笔大唐的利息,谁知连老本都赔光了,阿罗那顺,不是一个合格的赌徒!

除了《旧唐书》和《新唐书》外,《资治通鉴》也对这场战争做了详细的记录,可惜全都侧重于结果,过程描述很少,这样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疑惑:联军究竟是如何击破大象战队的,毕竟对付这样的庞然大物,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寻常马匹怎是大象的对手呢?

中国战争史上,有关象军的作战记录有两次,另一次是明朝张辅讨伐安南时遭遇到了安南象军。当时张辅采用的战术是在马头上挂上老虎和狮子的画像,再辅以火铳侧击,结果大象见到纸老虎后吓得四散乱窜。但对王玄策的联军来说,当时根本不可能找到这么多画匠,现实一点的战术还是火攻和放鞭炮,甚至火牛阵等古老战法,毕竟动物怕火。

战争连续进行了三天,可以想象当时联军确实被庞大的象军唬住了,最后斗智斗勇终于想出了办法。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副使蒋师仁,此人名不见经传,但使团都有文武官配置,正使一般是文官,副使大都是武官,所以蒋师仁可能才是这场战争的实际统帅,最后也是他生擒了阿罗那顺。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4)

这样高耸陡峭的山崖上,竟然也建有寺庙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5)

见到了氤氲水汽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6)

水汽越来越浓,山头已被遮掩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7)

雨丝飘落,打湿了这条古道

作为历史上最没有面子的赌徒之一,阿罗那顺是从天竺被一路押解到大唐朝堂的。

李世民对他又是什么态度呢?

《新唐书•西域传上》:“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有司告宗庙,帝曰:‘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大唐竟然没跟他一般见识,只是进行了一番口头上的道德审判,后来将他刻成石像列在昭陵前。至于王玄策,也只是被提拔为朝散大夫,一个寻常官职,真叫人兴味索然。

其实我们也能理解李世民的感受,本来两国往来美哉美哉,却被演绎成一场兵火战争,虽然打赢了,那也打得莫名其妙,一点没有成就感。

站在历史角度看,阿罗那顺真是一粒老鼠屎,糟蹋了中印友谊这锅香喷喷的粥,活该他在昭陵一站千年。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8)

灌木林出现了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29)

古道南部形貌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0)

灌木林茂密起来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1)

古道南部风貌

那么,这场战争后来又怎样呢?

这一战后,中华正史再也没有留下天竺的官方记录,倒是一位法号道释的僧人在其所著《法苑珠林》第十六卷弥勒部中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王玄策《西国行传》云:‘显庆二年(657年)敕使王玄策等往西国,送佛袈裟,至泥婆罗国西南……’”

这位道释和尚参加过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译经活动,文学修为不低,按照其所述,当年王玄策曾写下一本叫做《西国行传》的笔记,应该是大唐天竺使团最好的史料,可惜早已佚失,实在叫人遗憾。好在道释和尚看到了这部笔记,并引用了其中至为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到了唐高宗显庆二年,王玄策第三次奉命出使天竺。

这次出访王玄策肯定是感慨万千,从当初受到尸罗逸多款待时的踌躇满志,到遭遇天竺军队袭击后的满腔悲愤,再到生擒阿罗那顺献于朝廷后的意气风发,最后仅被封为朝散大夫时的落寞惆怅,人生像他这样跌宕起伏的只怕实在不多,这不,出发一年后的658年,再次经过吉隆县城时的王玄策终于有感而发,在山壁上刻下了那块“大唐天竺使出铭”。

然而很遗憾,有关这第三次出访的经历和结果,世上竟没有任何资料保存下来。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2)

吉隆镇外,见着了巨大云杉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3)

吉隆镇外的古道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4)

吉隆镇附近的原始森林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5)

吉隆镇外的大瀑布

那么,再后来呢?

再后来,禄东赞父子穷兵黩武,不断扩张势力,终于和大唐发生了正面冲突:公元663年,吐蕃为了争夺吐谷浑和大唐发生矛盾,665年吐蕃入侵于阗和唐军发生冲突,670年两国终于爆发了大非川之战,因此可以推断: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访,应是大唐官方层面最后一次出访天竺。

但是,对天竺诸多小国来说,这条高原直道的开通,却为他们朝访大唐开启了文明气门,此后使团络绎不绝,《旧唐书••西戎传•天竺》留下了这么多记录:

天授二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献。

景龙四年,南天竺国复遣使来朝。

景云元年,复遣使贡方物。

开元二年,西天竺复遣使贡方物。

八年,南天竺国遣使献五色能言鹦鹉。其年,南天竺国王尸利那罗僧伽请以战象及兵马讨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军,玄宗甚嘉之,名军为怀德军。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敕以归化为名赐之。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伽宝多为南天竺国王,遣使来朝。

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国三藏沙门僧密多献质汗等药。

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来朝贡。

二十九年三月,中天竺王子李承恩来朝,授游击将军,放还。

天宝中,累遣使来。

以上就是正史记录的中印第四通道的全部故事,此后再无任何音讯消息,故事到此就彻底结束了吗?

未必。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6)

吉隆镇之路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7)

吉隆镇的藏村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8)

吉隆镇外的现代化藏村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目的地 唐玄奘和文成公主接力(39)

吉隆镇外的藏村群落


到了十二世纪的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写了一本书《吴船录》,转录了一个名叫王继业的僧人的笔记《西域行程》,该僧在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应朝廷诏令,随同其他三百名僧人一起前往天竺求经,原文摘抄如下:

《西域行程》:“业自阶州出塞西行,由灵武、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入伊吾、高昌、焉耆、于阗、疏勒、大食诸国,度雪岭至布路州国。又度大葱岭,雪山至迦湿弥罗国。”

这是王继业的去程,走的是沙漠通道,回来时王继业的行程是这样的:

“又东七十里,有鸽寺。西北五十里,有支那西寺,古汉寺也。西北百里,至花氏城,育王古都也。自此渡河,北至毗耶离城,有维摩方丈古迹。又至拘尸那城及多罗聚落。逾大山数重,至泥波罗国。又至磨逾里,过雪岭,至三耶寺。由古道自此入阶州。”

拘尸那就是拘尸那迦城,释迦牟尼涅槃地。到达目的地后,王继业和众僧返回,竟然走“泥婆罗”到尼泊尔,然后“过雪岭”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再“至三耶寺”到达西藏山南地区的桑耶寺,然后“由古道”返回阶州(今陇南武都区)。

绝对是出人意外,这帮僧人回程竟然重走了早已音讯断绝的中印第四通道,也就是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访后,这条古道其实并没有被废止,一直有民间人士穿梭其间,只是他们话语权不够,不为世人所知罢了。

据王继业所述,他回到中土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驾崩,宋太宗赵光义刚刚继位,那就是公元976年后之事了。

641年——976年,这就是唐玄奘和文成公主间接开通的这条中印第四通道,竟然连续往来长达335年之久。


但不管怎样,随着指南针的发明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时代终究不可阻挡地到来了。宋朝以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海上贸易空前发达,高原通道最终消逝在了崇山峻岭中,最终被史书淡化成为一个文明记号。


好在两千年后,这四大文明通道一条不漏,全都被复兴的中华文明重新擘画:

沙漠通道和海洋通道上升到国运高度,命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没能开通的森林通道多管齐下,直达东南亚的水路、铁路和油气管线接连开通;

即便是荒落天外的这条高原通道,中尼铁路也将横贯喜马拉雅。

气脉纵横,气象万千。

这就是凤凰涅槃的中华文明,黄钟浩浩大汉雄风,大吕铿铿盛唐之音,一劫百年后,复兴步伐无可阻挡,敢问今后史书:大道何以纪传,大行如何编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